李君红
【摘 要】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格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为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长久不衰的奇葩。本文主要从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进行分析,探索中国剪纸艺术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意义。
【关键词】剪纸;造型特点;观念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生动的展现了人们不同时期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风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延伸。剪纸艺术中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它独特的艺术神韵经久不衰,不仅启发教育我们去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同时,还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食粮。
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大多具有构图简练、造型夸张、装饰性强的特点。
一、独特而又简单的构图
所谓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和几张纸,通过艺人的双手,在一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由于剪纸艺术材料以及方法的特殊性,因此,剪纸艺术在造型手段上又受到很大的制约。剪纸不像是绘画,可以通过笔墨的虚实、有无变化来表现所要表达的物象及其特征,而剪纸艺术所谓的特色也正好体现在她的“制约性”上。正因为她的制约性,也造就了剪纸艺术最主要的“夸张、简单”的造型特征。因此在构图上多采用平面形象,对素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大胆的概括。通过线条来塑造块面,虚实相对,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图形创作过程中夸张变形成为最经常用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夸张是通过客观物象的某种外部特征去表现和揭示形象,通过夸张变形,把作者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认识感悟,以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使得作品成为创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剪纸艺术中,神似成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而形似次之。剪纸作品并不完全采用写实,只要求能够突出对象的轮廓特征,故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变形夸张等来突出主题特征。这种造型手法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想象而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而,也给作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剪纸艺术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在平面上来体现物象的“体积、深度以及起伏”的关系。无限的空间像是被压扁在一个平面上,但是看起来,却并不让人感到突兀不舒服,在作者的眼中,任何作品都是按照事物本来有的样子来模仿的,在他们的眼中,牛就是有两只眼睛的,不论如何,即使在小小的一张薄纸片上,也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即使再好看,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一只眼睛的牛是不存在的,不现实的,是对生活得违背。
二、驰骋在想象的空间中
剪纸艺术源于民间,更准确的一点讲,剪纸艺术是妇女的艺术,这是因为,在剪纸的创作过程中,妇女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在传统的小农意识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以及权利都低到了一定的地步,然而,剪纸,是每个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是带有民间美术的三种恒常主题的以及功利倾向的。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为她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这种情感的宣泄往往是通过象征的手法来表达的。以此来表达她们的所思所愿,例如,农家可以看到的石榴树,于是,剪纸艺人就借助于石榴的多子,来祈盼自己多子多孙,于是就有了石榴多子的形象,并赋予它“榴开百子”的吉祥含义。在剪纸艺术的空间中,充满了民间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母亲无私的爱。在剪纸作品中,剪纸艺人们自由无拘无束的表达着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他们完全从自己的理想、爱好和兴趣出发,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的驰骋,用手中的剪刀剪出她们心中的大千世界。
剪纸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传统艺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食粮,对我国剪纸艺术来说,不论是它的创作构思还是制作方法,都体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内涵,一幅好的剪纸作品不仅能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看着一幅幅简朴而执着的画面,感受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很向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是否能够以对生活一样的高度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来对待传统的剪纸艺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门具有中华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它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走向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9
[2]祁秀梅.民间剪纸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王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潘嘉来.中国传统剪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湖北美术出版社.现代艺术大师学民间[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1988
[7]刚政.论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