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鸥
【摘 要】“高级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量身打造,针对每个消费企业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即“一对一培养”。这是有需有供的人才培养,既不会出现供给过剩,也不会出现需求抱怨。从而保证了经济运行的平衡和稳定。
【关键词】市场营销;高级定制;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高级定制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营销人才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其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长三角地区经济上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快更好向纵深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营销行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国家人力与资源部统计数字显示,连续多年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都排在榜首,高技能营销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长三角企业发展的关注焦点。
2.促进企业发展,促进品牌提升,做特做精,实现跨越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少地区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层次较低、集聚度不高,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乏的情况。推动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企业要实现“专、精、特、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保证产业链的畅通,必然需要大量高技能的营销人才。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势必需要大量高技能的营销人才,这对中职学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3.拓宽现在学校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主要集中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上,毕业生的质量,尤其是实践操作技能和快速融合企业的能力令人担忧。而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虽然强化了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但仍主要以提供常规化的营销一线人才为主,难以适应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我们通过对高级定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现培养对象定制化,尝试做到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具体需求设计出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即“一对一”培养。
4.保证经济运行的平衡与稳定
“高级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量身打造设计出的“一对一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有需有供的人才培养,它既不会出现供给过剩,也不会出现需求抱怨,从而保证了经济运行的平衡和稳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突出的特点都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事和企业员工一样的工种,在真实的操练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以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为例,学生在最后一年,都要进入有关的工业项目组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定制化”的人才培养。但是这种定制化的培养是批量培养,而且培养的目标主要也是满足企业一线操作人才的基本需求。
2.我国职业院校的积极探索
我国不少中高职院校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营销专业方面,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的市场化,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其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同一模式的批量培养上,无法满足不同企业差异化的需求。
三、“高级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探索与研究营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追求”为指导,探索“宽基础,多模块,练双能,求发展”的“高级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见下图)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大学习模块,将营销专业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行业通用能力以及特有的企业特色训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定制化。
2.创新市场营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目前中高职院校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堂和实训基地,以项目教学为主导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用于一般应用型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个性化高要求。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企业发展,我们研究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高级定制型”“模块化”教学模式——“PFSDCFT”模式,即通过“通用系列模块”和“高级定制模块”等多个模块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PFSDCFT”模式主要包括六步:第一步,做规划(PROGRAM),这一阶段主要辅导学生完成学习规划,让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性向;第二步,打基础(FOUNDATIONG),这一阶段重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训练包括诸如增强进取心、规划职业生涯、培养积极心态 、建立诚信素养、科学管理时间、培养个人自信、学会有效沟通、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提高就业能力等;第三步,渗专业,(SPECIALTY)这一阶段重点是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第四步,提技能(DISCIPLINE)这一阶段重点是以实训的形式进行通用系列模块训练;第五步:强实战(COMBAT)这一阶段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切入高级定制模块训练;第六步:赢就业(FIELDWORD)主要是成功素质训练和各种技巧训练。
参考文献:
[1]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应龙,何祥勇.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8月24日)国发[2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