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慧
【摘 要】本文针对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现状,反思教学实践中的细节处理,提出如何从教学细节着手,增强自己的课堂魅力,从而吸引学生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教学细节;数学魅力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浮想联翩,由于数学课比较枯燥,基础知识薄弱加上意志力不强就会知难而退,直至彻底放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细节着手,增强自己的课堂魅力,提高课堂艺术能力,从而吸引学生,逐步实现向“知——好——乐”发展。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把教学任务分解开来的各个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各个步骤。它往往体现于课堂问题的设计、肢体语言的运用、当堂的教学评价、学生活动组织处理的等。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所听数学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中的一些教学细节作出一些反思,以期能在课堂教学达到利用教学细节吸引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一处提问——创新问题的细节
复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我们可以用以下问题直接导入:
如图1,在Rt△ABC中,∠ACB=90°, AB=5,BC=3。
如何求出AC的长,这时∠A的三角函数值又如何求出呢?
但由于这样的问题肤浅,思维量少,更限定在已知两边,
解直角三角形,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被激活,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妨做如下改变:
出示一副台阶图片。问①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知识?②请你具体添加两个条件,解直角三角形;③你能否把刚才这些题目进行分类,试判定要解直角三角形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该处通过①小题的开放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可以从“形”的角度直觉探索“解直角三角形”,而且还能从“数”的角度引发思考,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从而在解决②小题时,水到渠成,去寻找一组符合题意的。事实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分别从“形”和“数”这两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整个过程不是以解题为导向,而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添加两个条件的值.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动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进而通过③小题把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理论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以上两个问题设计都是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体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存在的知识点的结论再现,表面上看,两个方案大同小异,只差一个小问题,把条件开放化.实际上,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设计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完全不同,问题的细微创新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促使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情感场”。
二、一个动作——提升思维的细节
一次展示课,课题为八下4.2证明。其中引导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处理上,老师先让学生画了一个△ABC,再让学生回顾在七年级时这个定理是怎么得出的,学生给出了几种做法:测量,折叠。正当学生满足于已有方法时,紧接着,老师一个精彩的动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成一个平角的形状,平铺在黑板上,瞬间把学生的思维从已有的知识层次加以提升,也立即吸引学生继续探索不同证明方法。从通过探究所拼成角的形状到自己动手操作,利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拼一拼,画一画,最后模仿操作的做法,给出定理的证明。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自主探究,体验到成功喜悦。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这里教师的一个动作,简单而自然,让学生了解到定理证明的本质,发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一切尽在不言中,有时肢体语言,能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体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中的许多细节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听多了课,你就会发现,好的数学教师很注意教学中细节的设计,课往往上得很成功。周恩来曾说过:“关心小事,成就大事”。这里,我想说:“注重细节,关系成败。”
三、一点时间——尊重学生的细节
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学生按课前预设开展探究活动,而学生偏偏关注于其他方面的问题,甚至意犹未尽,这个时候,教师总是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而实际上,这种处理总是不尽人意的,因为接下来的环节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在上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利用研究“指距与身高的关系”代替课本例题,目的就是为了让实例更贴近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但考虑到数据的收集并不是本课的任务,为了节约时间,我自己列表给出了测量的数据,想让学生直接画图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次函数关系。没想,学生都拿起了尺子测量自己的指距,此时,因为时间关系我本想打断他们,但看到大家兴致盎然,还有的同桌合作其乐融融,我选择了保持沉默。一会儿学生提出:某某同学指距和表格上吻合,但身高有差距啊等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误差的必然性,从而理解由所描的点只是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近似的判断相应函数为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的合理性。不予催促,给足时间,让他们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地学习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从以上经验可见,一个小小的细节,能吸引学生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兴奋点调动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它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细节,便体现了教师的风格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