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三种“巧辞”浅议

2014-06-30 22:51邓生录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抒情特质诗歌

【摘 要】作为文学四大样式之一的诗歌,语言的概括性和形象化是其特质,千百年来,诗人们为了把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读者,常常在“巧辞”上下功夫。历来的美论中,对诗歌语言也有很高的要求:“情欲信,辞欲巧”、“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特种修辞方式,用以表达诗人细密的情感骚动和款款心曲。本文就是对诗歌语言的三种特种修辞进行分析,品味这几种“巧辞”在诗歌中所产生的抒情美质。探究从修辞学的角度品味诗歌语言,从而更深理解诗歌主题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巧辞;语言;特质;抒情

作为文学四大样式之一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尤其以语言的概括性和形象化为特质。历来的美论中,对诗歌语言也有很高的要求:“情欲信,辞欲巧”、“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别重视修辞手法的变新,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

诗人为了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把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读者,常常在“巧辞”上下功夫。因此,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特种修辞方式,用以表达诗人细密的情感骚动和款款心曲。这里略举如下三种:

一、潜喻

潜喻,是对普通比喻的一种变异。它通常是用某种特性行为顶替喻体与喻指,而暗示能指一种比喻。凡略去喻体,直接将本体与跟喻体相关的动词直接焊接的方法,就是潜喻。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出现喻体,而只用喻体的行为动词去连接本体和宾词,让读者在对行为结果的语义推测中去构筑比喻的桥。这样一来,它比一般的比喻就更加深沉而富有意趣了。例如:周邦彦《解语花》中“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一语,尤其“桂华流瓦”四字境界极秒。因为在比喻时,词人将本体“桂华”(月亮)与“流”直接搭配,略去了喻体“水”,用语新奇,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对月怀人的幽然情思。具有了浓郁的抒情美质。再如“月浸葡萄十里”,“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等句子都有这样的审美妙趣。

二、列锦

列锦,是近来美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被界定为:指将一系列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语言艺术。它的审美心理来自突破时空观的散点透视;它的哲学蕴含正在简远的风致之中。汉语的句子思维不是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形成独特的流水句的格局。这种语言特质与中国画的透视很相似,我们古人其实很早就懂得焦点透视的方法,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然而,古人认为这种方法在艺术思维上受到很大限制,山川形胜,变化无穷,他们希望从整体上把握偏于平远、深远、高远,以景外鸟瞰与景内走动的思想使千里之景收于一幅,纷繁的人物、情节纳于同一画面。因此,创造了一种移动视点的运动透视法。它不是用物理的空间眼光,而是用心理的时间眼光,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画面上出现不同视域的景物。这种语言思维的核心在于“动态”滚动。这种语言思维的特征常常在汉语流水句的散点铺排中得到典型显现。在诗歌语言中展示,就更加浓化了诗意的深度。将不同视域的景物堆叠在同一画面上,以表达绵藐的意绪。这种语言的散点铺排,诗歌修辞中称为“列锦”。它的审美心理来自突破时空观的散点透视,它的哲学蕴含正在简远的风致之中。列锦一旦进入诗行,便会给人一种卧游天地、言简情蕴的无尽美学趣味。如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最后一句是列锦,把三个不同的地名排列在一起,在时空超越中,诗人对自己“平生事业”作了精炼的概括。仕途沉浮,万端感慨,尽在这六个字的归纳之中。温润含蓄,意味深永,表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列锦的审美特征就在于简远。用简单的笔墨营造深远的意境,给读者以赏玩不尽的悠悠情味。这种效果的取得,正在于名词排列后所产生的语义张力。名词铺排常常会使短语系列升格为句群,把极度扩张的思想容量纳入音节短促,节奏轻快的句子框架,因而显得情思袅袅,韵味无穷。又如白朴《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园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小令由十四个名词或短语构成,呈散点式排列,诗人从不同空间层次来展现眼前的景物,一幅融融春景尽收眼底。这些短语之所以能唤起人们对春景的记忆和联想,是因为它们在排列组合的间隙中有一种联想的张力与弹性。

三、移用

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之海的多变精灵。在短短的诗行中要表达诗人主体的感知、情感、情绪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是很困难的。因此,诗人们在表达难以言传的情绪和感觉的时候,常常把用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实物以增大词语的联想度,让诗的符号意象具有一种包容性和反射力。这种反射力越强,情感的表达就越逼真;心灵的投射就更深切。这种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称为移用,又叫通感或移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可以彼此交通,眼、耳、舌、鼻等各个官能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诸如此类,在诗歌语言里经常出现。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格,恰当的运用移用往往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审美特质就在于将抽象事物或情感形象化、直觉化。往往是语简味长,境界深远,情韵袅袅。如诗人丁可在《春的掌声》中“这么多舒展的掌叶/都轻拍着/掌声真嫩”。诗人用描写春天树叶的“嫩”移用来写“掌声”。这样,无边的春色和万物复苏的生气,在“嫩”的“掌声”中欢快而至,趣味盎然。再如杜甫诗句“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他将声音诉之于湿度,这样,不仅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直觉化。同时。又出乎常理常情而又反常合道地抒写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使后世读者也能在抽象的情绪演绎中进入具象的直觉体验。物我同一,情象迭现,从而表现出一种丰富而强烈的生命力内涵。

移用的特质就在于抽象的直觉化。这种直觉表达,它不是把概念性的东西形象化,而是指诗人在强烈的主观感受下发生的直觉幻想。所以,移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词语滥用,它是合乎“表情”需要的审美选择。

由上述可知,诗歌语言的美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变异是语言美感的前提,也是实现新的范式的必经手段,事实上,诗歌语言的美氛资质更多的是通过修辞格的变异显现的,通过这种特殊的变异,可以使每一个修辞自成一类,使它比没有得到另一特殊变异的表明同一思想内容的讲法更生动,更令人愉快。

作者简介:

邓生录(1977.1.12~),男,汉族,青海大通人,中学一级教师,青海省大通县长宁镇中心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抒情特质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春 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会抒情的灰绿
诗歌岛·八面来风
简论抒情体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