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
【摘 要】 目的比较婴儿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差别。方法将100例住院婴儿按输液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留置针组(上肢组)与下肢静脉留置针组(下肢组),分别观察两组静脉穿刺的留置时间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上肢静脉留置针与下肢静脉留置针比较,平均保留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一次穿刺成功率,下肢静脉组(94%)显著高于上肢组(82%)。结论对于婴儿,特别是未学步小儿,为减少患儿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可首选下肢静脉进行静脉留置。
【关键词】 婴儿;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其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方便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房的也得到广泛使用,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浅表静脉,使家属满意,也使护士静脉输液的工作量减少了80%左右,同时由于套管针柔软可随血管弯曲,令小儿静脉输液摆脱了头皮的局限,更多地转向四肢静脉。但临床上对于上下肢何处更适合留置静脉针意见不一,现通过对我科100例住院患儿留置针留置效果的临床观察,比较上下肢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采集从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行四肢浅静脉留置的患儿10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0.5月到1岁,平均5.2月,留置时间1-5天。疾病分类:肺炎65例,黄疸1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6例,支气管哮喘5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其它5例。按输液先后顺序,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各50例。上肢静脉选择手背静脉和桡静脉,下肢静脉选择足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全部病例所用药物均为抗生素和能量药物,无刺激性。排除要求出院及个别要求护士拔除留置针病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体重指数(BMI)各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1.2方法
1.2.1用物准备两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A × 0.75IN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可来福输液接头,3M公司生产的6cm × 7cm的透明敷料,5号环形网状弹力绷带7cm-8cm,5ml注射器,0.9%氯化钠注射液。
1.2.2操作方法选择好血管后,安尔碘常规消毒皮肤,以15°-4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针沿静脉走向推进0.2cm,将针芯退入导管0.2cm,再借助针芯将导管和针芯一起送入血管,拔出针芯后以3M透明敷料外固定,可来福接头连接针管,注明静脉穿刺的日期和时间,外套5号弹力绷带加强固定。输液结束后以5ml生理盐水在输液接头处正压封管。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输液接头,5ml生理盐水冲管后将输液器与输液接头连接即可。
1.3观察指标(1)留置时间:导管在静脉内留置的时间[1]。(2)静脉留置针穿刺一次成功率:回血正常,液体输入通畅,无肿胀为成功,反之为失败[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在保留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2两组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两组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3对比结果由表3可知,上肢静脉留置针组与下肢静脉留置针组在保留时间上,P>0.05,无统计学意义;由表4可知,上肢静脉留置针组与下肢静脉留置针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上,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静脉穿刺,特别是1岁以下婴儿的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1-3个月患儿头皮静脉表浅弯曲,管腔较小,穿刺时极易刺穿管壁;3个月至1岁小儿,头发长、密,头皮静脉不太显露。颅内出血等颅脑疾病患儿进行头皮输液则可能加重病情;另外小儿头皮极薄剃发时容易误伤头皮,如遇到急症和重症患儿时,还耽误抢救时间。基于各种原因,四肢静脉在临床的穿刺频率不断提高,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也是如此。
我们研究发现,婴儿上肢静脉留置针平均保留时间(3.28±1.13)天,下肢静脉留置针平均保留时间(3.16±1.06)天,两组静脉留置针在留置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成人相关病例研究发现,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与静脉穿刺部位有关,上肢明显长于下肢[3];全翔风等[4]通过对250例儿童研究指出4岁以上患儿手背静脉留置时间长于足背和踝部静脉,而我们研究则提示上下肢在保留时间上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1)成人和4岁以上儿童,上肢血管粗大,留置针可漂浮在血管内,較少造成血管的损伤,另外上肢静脉干线比下肢静脉短,血液回心速度快,时间短,使得药液对血管的刺激小,所以上肢静脉保留效果佳。婴儿血管细,留置针常紧贴血管壁,且手背相比足背平坦的范围小,手指关节的灵活度和活动度好,难以提供较持久的稳固平面,不利于留置针的固定;另外由于家长看护不当,部分患儿手部留置针被其自行抓脱,无法继续留置,所以婴儿上肢静脉保留效果不如成人及年长儿好。(2)成人和4岁以上儿童输液时常取坐位或半卧位,输液结束后站立行走,下肢静脉位于身体的最低位,静脉瓣多,血液回流缓慢,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长,易致下肢静脉炎,所以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明显短于上肢静脉。但在1岁以内,小儿大多还未学会行走,加之睡眠时间长,下肢血管多与心脏齐平,血液回流相对加快,双下肢因低垂、负重行走出现渗漏、肿胀、发红等静脉炎症状而拔除留置针的较成人及年长儿少。(3)婴儿合作能力差,对医务人员恐惧感大,爱哭闹,易造成上下肢血液反流[5];且婴儿期,小儿自己就是自己游戏的主要内容,玩手和脚、翻身,爬行和学步[6],使得胶布固定效果差,留置针在血管内上下滑动,易致留置针脱落,渗漏肿胀,留置效果差。综合以上原因就造成了婴儿上下肢静脉留置针在保留时间上无明显差异。
虽然在保留时间上,上下肢血管无明显差异,但临床上更多护士愿意选择下肢静脉穿刺,主要原因是下肢静脉比上肢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P <0.05),究其原因可能是:(1) 婴儿皮下组织松软,血管细小,充盈度差,进针角度和穿刺深度的掌握都要比成人更加困难,下肢静脉比上肢静脉浅显直观,足背平坦,进针时穿刺的方向和深度的判断相比容易,不容易刺穿血管。(2)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孩子营养过剩,肥胖儿日渐增多,血管隐匿,穿刺时需要用手摸清血管的走向,而下肢内踝处大隐静脉相对较粗,管壁稍厚,坐立扶抱时充盈度好,触摸时感觉较明显。(3)婴儿配合性差,加之穿刺时疼痛刺激,常剧烈哭吵,全身扭动,静脉穿刺往往需要两人协同操作, 一人负责静脉穿刺,一人负责对穿刺处进行固定和帮助退出针芯,小儿手指短,皮肤不易绷紧,足部相对更容易抓握而不易松脱,特别是在条件受限如夜班只有单个护士在场的时候,为免单人操作推出针芯同时拔出套管针,或者固定时套管针脱出,临床多选择下肢静脉。
婴儿静脉输液,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要进行多次穿刺,易造成血管损伤,也易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7],同时患儿的痛苦也致使家属紧张焦虑情绪爆发,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情,影响护患关系,增加了各项工作开展的难度。静脉留置针由于在静脉内保留时间长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婴儿由于静脉置管难度大,静脉留置针的优势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在婴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时候,要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而血管的选择是穿刺成功的先决条件,建议护士可以选择更容易穿刺成功的下肢静脉,既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减少护患纠纷,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得护士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它日常护理工作及对家属的健康宣教。
4结论
对于婴儿,特别是未学步小儿,上下肢的静脉留置针在保留时间上无明显差别,为减少患儿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可首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下肢静脉进行静脉留置。
参考文献
[1] 张家荣,李翠芳,吕义荣,等.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38-439.
[2] 苏碧霞.提高新生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5):92-94.
[3] 汪明,胡红.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方法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8-19.
[4] 全翔凤,毛斌妹.儿童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分析[J].华夏医学,2005,18(5):841-842.
[5] 孙家俊.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问题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2):189-190.
[6] 朱延力,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20.
[7] 李柳芝.小儿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