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华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2 2例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的需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环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对111例观察组患儿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并对2组的并发生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8.83%,而对应的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为8.11%,相比之下,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我院研究得出,对于静脉留置针患儿而言,集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其并发症尤其是静脉炎的发生率,有着较高的护理价值和作用,应当推荐使用。
【关键词】患儿;静脉留置针;集束化护理;并发症
我院结合收治的222例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22例静脉留置针患儿,结合研究的需要,随机均分患儿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11例对照组患儿中,男58例,53例,年龄28d~14岁,平均年龄为(5.4±2.8)岁,另外111例观察组患儿中,男62例,49例,年龄26d~12岁,平均年龄为(4.8±2.9)岁。且2组在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方面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于111例对照组患儿,我院采用了常规护理,对于111例观察组患儿则在上述基础上采用了集束化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2.1置管与拔管的评估
此环节的操作中,结合患儿的情况决定使用;留置针与否,从而严禁滥用的现象出现,拔针则结合患儿的留置部位、病情及感受来进行,最好将留置时间控制在7d以内,尽量将此时间缩短,过长则易造成血管废用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应当注意。
1.2.2手卫生及无菌操作
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医师需于静脉置管前严格执行手卫生,继而对于穿刺部位周围8 cm×8 cm的地方,用2%的洗必泰进行30s的消毒,并确保彻底晾干,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行规范化静脉置管,若再次输液时,对于对应的输液接口需严格消毒,继而进行运用。
1.2.3留置针型号及穿刺部位选择
主治医师需要对各型号留置针的优缺点进行悉数掌握,应选用血流丰富、血管弹性好及粗直无静脉瓣作为穿刺部位,从而尽量避开颈外静脉和股静脉、关节等,为了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医师应当尽量少选下肢血管。
1.2.4正确置管及封管
此环节的护理中,置入静脉留置针时应直刺血管,右手固定针芯,进针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进少许,防止“走皮”的发生,继而顺着血管方向,左手将套管全部推入,固定则用敷贴进行,后续进行外固定,从而严防留置针的卷曲、弯折及脱出血管等并发症发生。
1.2.5规范留置针护理
对患儿治疗中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应针对性强化护理,及时进行彻底的消毒,并确保每天用的用碘伏对穿刺部位进行1次消毒,随时更换无菌贴膜,并对;连续输液的患儿,每天进行1次输液器的更换,每周换1次可来福接头等。
1.2.6其他护理策略
上述护理措施外,结合患者的局部血管及病情,对稀释输注药物浓度与否进行选择,继而在此基础上输入及减慢输液速度,从而实现对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1.3疗效评定
我院采用的静脉炎的判断标准来自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诊断静脉炎这一并发症的标准为静脉呈条索状改变,触及硬结,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出现上述任意一种,即为静脉炎。
1.4统计学分析
我院在此次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方面运用了SPSS13.0软件,用X2进行对技术资料的检验,组问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经我院的后续统计分析得出,对2组患儿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后,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8.83%,而对应的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为8.11%,相比之下,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更低(P<0.05),具体如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中,经我院对2组患儿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后,从后续的统计分析看来,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8.83%,而对应的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为8.11%,相比之下,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更低(P<0.05),显示了集束化护理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经我院研究得出,对于静脉留置针患儿而言,集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其并发症尤其是静脉炎的发生率,有着较高的护理价值和作用,应当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