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中纽兰成长的人性心理叙事分析

2014-06-30 14:01周晏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纽兰决定冲突

摘要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1870年纽约上层社会的一段爱情纠葛。本文主要通过男主人公一生所做出的三个重要决定,对其人性心理叙事进行分析。

关键词:《纯真年代》 纽兰 决定 冲突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19世纪末的著名作家之一。她一生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著作,形式多样,其中有自传体小说、诗歌、散文等,这些作品中大多都是以描画讽刺上流社会的。《纯真年代》作为她的代表作,在1920年一经出版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赞扬声颇高。

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870年纽约上层社会的一段爱情纠葛。出身于世家、年轻有为的律师纽兰·阿切尔(NewlandArcher)在订婚前夕,与未婚妻梅·韦兰(May Welland)的表姐,活泼真诚,敢爱敢恨的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Ellen Olenska)在纽约相遇,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不能自拔。当时埃伦刚刚刚经历了一桩不幸的婚姻,内心极度痛苦,正在办理离婚。但是这样的行为在纽约这样一个虚伪保守的上流社会是不为所容的,受人鄙视的。纽兰带着家族劝说的使命来到埃伦身边,在个人与自我利益之间做着艰难的抉择。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两人产生了不为传统礼教所接受的爱情,在经历里一系列的事件之后,纽兰没能坚持到最后。重大压力之下,他仍然和门当户对的未婚妻梅结婚生子,过上了符合纽约上流社会生活秩序的、符合双方家长要求的那种生活,埃伦也默然回到了欧洲,过着既定的生活,这样的结局符合每一个家族成员的要求,但是两人的爱情也只能成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哀叹。时光荏苒,多年之后,已然年老的纽兰最终没有与埃伦相见。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在那个‘纯真年代,他失落了生命之花。”

埃伦是从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来展开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作者华顿所熟悉的虚伪假善的老纽约上流社会。纽兰是上层社会传统保守与自身不羁叛逆的结合体。本文主要通过男主人公一生所做出的三个重要决定来对其进行人性心理叙事进行分析。

一 纽兰最初的生活

那时候的纽约社会,家世决定一个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境况。纽约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社会,商业必然与金钱挂钩,所以金钱也是影响社会地位的一个因素。这样的社会自然容不得个性、自由和创新。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作家、知识分子、艺术家等一些人并不受人欢迎,因为他们总是能洞察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一些新的消息,使人们不安。最初的纽兰是个遵循社会规则的年轻人,他忠于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他清楚地知道婚姻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结合,这其中还有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磨合,他安于现状,接受安排,和年轻美貌并且看似单纯无邪的梅订婚,这也意味着与当时的这种社会制度订了婚。在与奥兰斯卡夫人邂逅之前,纽兰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与这样的女子共度终生。他眼中的梅是个美丽,“纯真”,永远“讲得体的话的好女子”,“无论从任何角度考虑,纽约再也没有比梅·韦兰更好的姑娘了。”

正当纽兰庆幸“有这样一位纯洁,美丽,善良的人在身边,将是怎样的一种新生活”之时,梅的表姐埃伦让他一成不变的生活起了波澜。埃伦是华顿笔下十分具有进步思想的女性形象。埃伦崇尚自由,不允许背叛,下定决心要与不忠的丈夫离婚。离婚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一件普遍的事情,会使一个家族蒙羞,会让这个人名誉扫地,但埃伦敢于向这种传统道德理念提出挑战,她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所有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纽兰的神经,让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的相处过程中,纽兰逐渐被埃伦那种热情奔放,真诚勇敢的个性所感染,并对未婚妻感到索然无味。实际上,纽兰对奥兰斯卡夫人的追求在当时的环境下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冒险的行为。就这样,纽兰不由自主地疯狂爱上了这个不回家的女人。

二 纽兰做出的三個决定

纵观纽兰的一生,他一共做出了三个重大的抉择,这三个抉择见证了这个未成熟男人的成长过程,那是属于纽兰的纯真年代。

纽兰在小说中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离开未婚妻梅,与奥兰斯卡夫人一起去欧洲。与奥兰斯卡夫人的相处让他愉悦,他不愿这样的日子消失,不愿与梅过那样平淡无奇的生活,梅拥有自己母亲以及所有社会女子的共性,这种共性不是年轻气盛的纽兰钟爱的。他钟爱的是奥兰斯卡夫人。埃伦的出现让他萌生了打破现状、追求自我的勇气。他甚至奢望与爱人埃伦生活在一个与世无争没有阶级差别的浪漫世界,一个反传统的地方,因为眼前的生活让他痛苦不堪,让他压抑。然而他的想法始终都没有能够实现,因为这于他而言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不能为此放弃在纽约的安乐窝,他不想成为纽约的“弃儿”,他不想损害家族的荣誉。他心里知道,一旦被纽约抛弃将面临怎样一种惨况,他不要自己和埃伦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另外,埃伦也没有足够的勇气为了爱情而伤害表妹梅。这样一来,即使心中对未来有无限憧憬,但是如果不能为爱情找到一个美满的归宿,他还是无法与那个社会诀别。

事实上,“埃伦的出现是纽兰成长的一种‘催化剂”。传统的道德理念与自身对于自由的诉求相碰撞,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无力解决,也无法摆脱,他只好转向埃伦寻求逃避。然而,埃伦却也只能让他面对现实。

当纽兰知道妻子怀孕的时候,“一阵长时间的停顿。这时,内心深处的邪恶又发出刺耳的狂笑”。这时,他下意识地做出了第二个重大决定:接受宿命的安排,放弃自己的梦想,留在纽约过生活。纽兰与梅一样,都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纽兰还是向传统道德低了头,回到梅的身边,回归熟悉的生活轨道,尽忠于他的本分: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好父亲,好公民。原本的那些理想,追求只能深埋于心中,变作回忆。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沉思道:“他的岁月过得很充实,而且很体面。他以为这应是一个人的全部追求”。虽然心中对“老纽约”是那样不满,他却没有之决裂的勇气。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相比,他更惧怕那样的冲动所带来的结果———像奥兰斯卡夫人一样变成“老纽约”的耻辱。所以最终他牺牲自己情感,回归了老纽约那样一个社会。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纽兰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三个,也是最后的一个重大决定。他决定不再跟埃伦见面,也不去想彼此之间还有没有感情。作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不能够意气用事,不再有那份狂热和执着,要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负责任。在与梅结婚之后,阿切尔实际上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为家庭与社会尽责,一方面“隐秘的思想与欲望筑起了圣殿”。回首过去,喜忧参半。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能脱离其中,即使这样的社会使他的生活单调乏味。“他失落了一种东西:生命的花朵。”社会让他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也只能接受,只能习惯,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摆脱这一切了。在经历人世沧桑之后,他己经年近花甲,青春的花朵已经凋谢,生命归于平淡。

想要在浮华世界中自由生存,就必须得学会选择,学会接受,学会忍耐。分析主人公这一生的坎坷过程,他曾经因为爱情发疯般的追求、奔跑、奢望过,但没多久在世俗面前妥协过。他又想以理想为基线得到爱情,却又不肯放弃现实的生活。他既想拥有无拘无束的婚外情,又对体面幸福的家庭生活不肯放手。为爱出走吧,又担心社会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理想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一次次的选择,最终他过上了体面的生活,然而那份永久的爱情也只能留在心中,茶余饭后,静静地回忆,也会带着几分悔意,因为终其一生,他拥有的不过是一个“爱情乌托邦”。

三 结语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运用各种技巧生动地再现了男主人公的心灵史和成长过程。从故事的发生发展以及矛盾的冲突脉络中,我们能俯视现实社会的法则对于人的成长过程中抉择的重要影响。小说的主人公由于“老纽约”无处不在的压力驱使,多次做出违背良心的抉择。作者为小说特意设定了一个有缺陷的结局,让读者为纽兰因社会的不公造成的扭曲成长感到扼腕。

理想在完美的道德理念面前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作者伊迪丝·华顿所生活的年代就是纽兰所生活的年代,那是一个理想被扭曲,追求被压抑的时代,而纽兰是华顿那一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可以说,纽兰是一个勇敢的懦夫。他的勇敢体现在:对自由的渴望,对墨守成规的厌恶,对新鲜事物的喜爱。他的懦弱体现在: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卻无法付出行动,不敢鼓足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对方的爱情中,他显得患得患失,左右为难,只拥有一颗爱情的心,但始终没有跨出一步追求爱情的毅力。在顽固派的集体攻击下,明明知道这是他们设的圈套也只得接受命运的安排。如果纽兰一开始就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当机立断地直面自我和真实的世界,也许这样的结果导致他的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吧:遇到对的人,并以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面对现实生活,认清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形成合力共同对抗外在的压力,积极追求理想,要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层层剥蚀,深刻再现了人因为无法调整内在的各种冲突,而最终屈服于社会现实这一主题。华顿通过这篇小说旨在探索人性的弱点。华顿曾说过:“我感兴趣的从来不是我的人物的不幸,而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纽兰·阿切尔的矛盾心理也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一种困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良心:一个良心彻底与我们的团体相一致,因而并不能代表自我,而只代表约束我们生活、行为的社会。另一个则是彻底代表我们内心私人的,因而使我们成为个人的良心。”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会出现两种良心相悖的状况,如何面对这两种良心是一个人是否能直达幸福彼岸的重要所在,作为社会个体,人们应该不断塑造自我选择和分辨能力,从而打造准确的判断事物的能力,把握追求理想的主动权。“我们不可能同时在两种相反的意识中发展自我,如果我们为自我考虑,自我行为的欲望太强烈,我们就不容易与别人的思想、行为达成一致。另外,一旦这两种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我们的个性就消失了。因为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而只是集体的生命。”纽兰一生中所作出的三个选择,反映了他的心理成长历程,也折射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以及面对这些问题时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伊迪丝·华顿,赵兴国、赵玲译:《纯真时代》,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2] 潘建:《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研究评述》,《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4] 仲敏义:《现实囚笼中的精神自由——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 门史菊鸿:《浅议〈纯真年代〉中的性格决定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8期。

[6] 朱亚梅:《反抗与妥协——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纯真年代〉》,《科教新报》,2010年第33期。

[7] 罗琴:《解读〈纯真年代〉中纽兰·阿切尔的心理成长过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周晏,吉林工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纽兰决定冲突
幸福有时候就是一步之遥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纯真年代》中纽兰的人物形象解读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浅析《纯真年代》的爱情悲剧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
一个医生的生与死
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内容的解读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