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梅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从《甄嬛传》到《陆贞传奇》
——后宫剧病象分析
尹梅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近几年,后宫剧迅速在电视荧屏上走红,占据了电视剧的半壁江山,后宫剧的热播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但观众在盲目追剧的过程中,也需要理性思考它的价值。本文以《甄嬛传》和《陆贞传奇》为例,对近几年后宫剧走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后宫剧走红背后隐藏的病态化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后宫剧;甄嬛;陆贞;消解历史
自2011年下半年电视剧的半壁江山已然被后宫剧所占据,成为了时下电视剧的主流。以清宫戏为例,由于电视编剧们的厚爱,导致近来的雍正帝很忙,有网友甚至打趣道:打开电视某个频道四爷正在和若曦暧昧,切换频道,四爷正在和怜儿缠绵,再切个频道四爷喜欢晴川,再切个频道,四爷已经娶了甄嬛。从2011年《甄嬛传》的热播,观众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后宫剧。下面就以两部火爆荧屏的电视剧《甄嬛传》和《陆贞传奇》为例,对其走红的原因和所承载与表现出的病态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
这里所说的后宫剧,通常是将故事设定在一个历史时代背景下,以帝王的爱情故事为叙事核心,借此展现后宫嫔妃的勾心斗角和政治团体之间的权利之争。此类电视剧,不是展现真正的史料,而是通过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事件,运用艺术化的手法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完成文本叙事。
首先,在内容上,后宫剧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现实。以《甄嬛传》为例,为了让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导演郑晓龙不仅请专人教授清朝宫廷礼仪,还专门勘察真实皇宫场景,对画面中不该出现的群山,后期全部用特效抹去。但,即使做到如此,导演还是很少专门描写帝王的政治韬略和丰功伟业、一个国家的兴衰始末,而是更多的描写帝王的家庭生活和情感故事、后宫永无止境的争斗。《陆贞传奇》虽然描写的是女官的成长史,但也是在尔虞我诈的宫斗中,将后宫斗争无限渲染、夸大,似乎成为了历史的全部。由此,导致许多观众将这部两部剧解读为古装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折射出当下的现实——权力争斗、猜忌报复、恶有恶报,为了往上“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办公室节奏,观众在剧中找到切合点,迎合了当下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其次,后宫剧在情节设置上,演绎的是古装版的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满足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在情感上的诉求,折射了当代女性的爱情观,迎合了她们的心理。无论是甄嬛还是陆贞,都能获得帝王家男人的爱慕,这种爱是死心踏地,至死不渝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女性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激烈的职场斗争,使得女性渴望被关爱,渴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渴望从草根飞上“枝头”。清后宫的甄嬛有十七爷果郡王的真心守护,北齐朝的陆贞,有储君高湛的宠爱与呵护,有大将军沈嘉彦的守望。这些后宫剧的女主角大多仿若众星捧月,成为众多男性苦苦追求的对象,这与当代女性内心对情感的期望相契合,使她们仿佛在自我的“身份置换”中获得满足。
再次,后宫剧营造的“女性奇观”满足了受众的窥视心理。作为两部十足的女人宫斗剧,这里所说的“奇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制作上的精良。后宫题材的电视剧无论是场景的布置、服装发饰的选择,演员的安排和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设置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也渗透者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甄嬛传》中,根据后宫中女性的服饰头饰就可以分辨剧中女性的等级,告别了古装剧中女性着装“千篇一律”的俗套,且女性服饰色彩明丽、格调高雅,彰显出不俗的美学追求。《陆贞传奇》在服装上以南北朝出土陶俑为参照,然后以美学比例进行调整,最终达到唯美的视觉效果,所有人物造型在一起给人春天般的感觉。二、人物塑造上的精雕细琢。无论是甄嬛还是陆贞,最初都是天生丽质、单纯机敏的,但一入“豪门”,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位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陆贞也加入了宫闱的权谋之争,成长为一代女相。宫斗剧中的这些女人外表美貌如花,内心却复杂多变,最擅长的是勾心斗角,而且一点都不亚于男人。里面隐含着的权利欲望和色情消费感染力,大大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偷窥欲。
综上所述,这种过分消解历史的现象,是一种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但也正因为这种对历史的“戏说”,满足了当下大众的文化和消费心理,才能使其在大众中流行起来。这种后宫题材电视剧,在大众中受到追捧的同时,也有其病象化的一面。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具有通俗化、娱乐化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娱乐方式,这种传播媒介更易被观众接受。因此,通过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放映的电视剧所传达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但纵观近几年的后宫剧,从《甄嬛传》到《陆贞传奇》,导演传递给观众的却是病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一、后宫剧致力于消解历史,制造虚幻的历史假象,以满足人们低俗化的感官享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已经被卷进了一个消费盛行的时代。在现实世界中,以广播影视业为代表的文化工业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严重,一些胡编乱造、毫无责任心的历史剧、古装剧,弃传统与主流文化于不顾,极力营造消费奇观。收视率和市场反应成为了制作人关注的焦点。这种盲目追求投资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导致了后宫剧的泛滥,文化品位降低等问题。后宫剧的泛滥,不仅没有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而且还使国民在令人迷醉的影像中丧失了对历史的思考和继承能力。导演郑晓龙在被问及拍摄《甄嬛传》的初衷时说到:“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甄嬛传》中悲惨的人物命运感受到强烈的批判精神,不再把阴暗吃人的宫廷当作向往的地方,不再被某些宫廷戏误导想穿越回到古代。”虽然郑晓龙导演的初衷是好的,但他在将观众救出一个陷阱的同时又将观众扔进了另一个陷阱———病态的历史观。后宫题材的电视剧通过歪曲、篡改历史来表现后宫残酷的争斗,很容易使观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投射于现实生活。后宫剧对真实历史的虚构、演绎和戏说,无疑对正处于正确、科学历史观确立时期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加速了人们对真实历史的消解。
第二、后宫剧宣扬的是以恶报恶的价值选择。以扭曲的价值观腐蚀人性,宣扬人性恶。即使最忠实的观众也会从电视剧的情景中抽离,但电视剧中所渗透的生活经验、社会规范、评价标准等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现实行为和价值判断。人们也会将自己的价值观不断的在电视剧中进行认证。在通常的大众文化过程中,大众文化制作方往往代表文化创造、商业资本及社会强势群体等的控制力量,处在强势与主动地位;而国民则是由分散的年龄、性别、阶层等多种群体构成,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儿童尚缺乏基本的认知与鉴别能力,他们容易在不期而至的时尚潮流中随波逐流,被置于被动与弱势地位。因此,电视剧所体现出或表达出的应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应给人一种文化、价值的提升力。但《甄嬛传》中所刻画的人物,无一人是坦荡荡的。即使最初单纯的甄嬛,最终也变成了心机重重、遇事果断而不失阴狠的决策者。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对人性的异化,使人不再是人,变成了权利的牺牲品。后宫里的争斗,是一种畸形病态的生存符号,是腐蚀人性的阴暗地窖。
结语:后宫剧中包含的这些争斗与阴谋,将真善美狠狠的踩在脚底下,却让以恶报恶的扭曲价值观大行其道。这不能不给我们敲响警钟,真正具有艺术价值,而又能得到群众喜爱的历史剧、古装剧,必然在内容上要遵循正确的历史观,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尊重,而且在思想上要体现出真善美的基本诉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该将提高电视剧作品的质量放到产业发展和繁荣的首要位置,时代需要电视剧创作提高品质、品味,弘扬主流价值观,对广大观众负责、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负责。
[1]李建楠,张卫国.对后宫题材电视剧热播的冷思考[J].现代视听,2012(12).
[2]魏成芳,李国兴.论后宫剧的价值取向[J].山东师大学报,2012(9).
[3]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4]胡占凡.电视剧的文化坚守.电视研究,2012年第8期,第4页.
J905
A
1005-5312(2014)14-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