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摘 要:李清照诗歌创作独具特色,颇有男子气概,以议论咏史著称,与其婉约深情的词风迥异。但是仔细揣摩,李清照诗中也不乏其词创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春残》出发,探讨李清照以词入诗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对此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以词入诗;《春残》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003-01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春残》作于绍兴二年李清照由绍兴到杭州后。春季,李清照患病,病情一度加重至牛蚁不分。病中情感尤其脆弱,南渡之后种种艰辛,离乡后的思乡之情,孤苦无依而又疾病缠身的愁思以及对已故丈夫的思念种种情绪一齐涌上心头,诗人倍感孤单。全诗委婉含蓄,隽永耐读,余味无穷,是李清照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李清照诗歌现存十九篇及断句七句。其诗歌以议论咏史居多,诗风豪放遒劲,雄浑轩昂,诗中有男子气概。李清照的抒情诗歌数量较少,但艺术成就却不容忽视。她的抒情诗歌《春残》、《偶成》等和她的词作风格或多或少都有相似之处。“以词入诗”是李清照抒情诗歌创作的一个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这首《春残》。徐北文评价这首诗“虽是诗,却极似小词,有词语,亦有词境,颇类易安小词风格。”①
清代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中评价“《春残》绝句‘蔷薇风细一帘香,甚工致,却是词语也。”易安词好化用名句,而在此诗中,她也化用了前人诗词的语句:“梁燕语多”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梁燕语多惊晓睡,银屏一半堆香被”一句;“蔷薇风细一帘香”一句隐括高骈《山亭夏日》“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②这些语句的化用,使诗中所绘景象多了一份旖旎绮丽之美,和易安词如出一辙。“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毛先舒《诗辩坻》卷四),而李清照《春残》后两句以梁燕、蔷薇入景,屋梁上的燕子呢喃多语,微微的春风送来丝丝蔷薇清香,诗中色、味、嗅多种感官描写,语言俊美清新,色彩浓烈,完全具备词语言的特色。头发、花木、飞燕、帘子是易安词中常见意象,多以院内闺房之景抒情,将这些景色融于诗中。《春残》以头发、梁燕、蔷薇、帘等李清照词中常见意象入诗,使人初读诗歌便觉诗歌似小词。值得关注的是,李清照同时期的一首词《摊破浣溪沙》与这首诗风格非常相似,同样以花,头发作为意象。可见,李清照后期的某些诗歌和词的创作没有明显界限,以词入诗,诗中多词语。
“诗庄词媚”、“以诗言志,以词抒情”,这是历来人们对诗词的看法。自从词在宋代兴盛之后,人们每遇伤春悲秋、男女情思或离别之作,都在词中表达,而诗歌则成为表达理趣的工具,“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③《春残》诗中情感表达委婉隽永,迂回曲折,诗中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回味悠长。诗中蕴含着词中所特有的审美特质,即在富于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中,表现低回要眇的美感品质。《春残》诗中情感表达细腻,似浅吟低唱的感情基调之外,蕴含着不尽的情感,诗中意境于凄清之中可见一点清新,委婉曲折而不见畅达直率,不似诗,而似词境。与诗歌首句点题,说明其愁思源于思乡,接着“病里梳头恨发长”点出自己在病中思乡情更切,然后以乐景衬哀情,用梁燕呢喃多语和蔷薇花香来表现自己的寂寞凄凉。诗歌看似只有思乡,实则情感复杂。思乡的同时也在思人,梁上燕儿软语呢喃,仿佛说不尽知心话。诗人以此反衬,反喻自己孀居的苦况,表达对曾经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抒发悼亡之情。诗歌凄清悲凉,诗中基调与李清照的其他诗歌中的慷慨、豪放的男子气概截然不同,却与其后期词作中的悲凉哀愁的情感基调相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其词中缠绵清苦,深沉抑郁的感伤情调在这首诗中也可见。
《春残》中,李清照将词语、词境、词情、词风渗透于诗中,提高了李清照诗歌的艺术性。易安诗以豪放议论,忧国情思著称,人们多佩服诗中的男儿情怀,却普遍认为诗中的艺术性不高,不及其词。而笔者认为,《春残》这首诗中,有易安词的婉丽含蓄,真挚动人,又不乏诗的风骨,“病里梳头恨发长”可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相媲美。思乡、思人之中又蕴含着家国之思,忧国情怀。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存,较李清照的其他诗歌更胜一筹。
李清照在其散文《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诗词分畛。在其创作前期,诗和词在的确区分明显。其诗几乎全是有关江山社稷和兴观群怨的,而其词则多抒写儿女情怀,婉转缠绵,词语清丽。而在李清照创作后期,其诗词创作界限不再明确,以诗入词。其后期诗歌除了《春残》外,其他诗中也有以词入诗的现象。比如《晓梦》与《渔家傲》中共同的记梦场景,同样的瑰丽奇特的想象。一诗一词,可谓异曲同工。《偶成》中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已故丈夫的思念真挚动人,情感之细腻与其诗中的慷慨截然不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多愁善感,情感细腻是她的本性。这种女性感性为主的特性在其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早期诗歌中议论、咏史是其刻意为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年轻气盛的一面。在李清照经历了丧夫、流离失所、金石被盗种种不幸之后,其年少时年轻气盛的心性早已消磨殆尽,诗歌创作不再刻意回避自己儿女情思的一面,将其在诗中表现出来。
注释:
①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山东:济南出版社,1990,183页.按:本文所引李清照诗词皆与此同.
②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2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2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