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李春林
摘 要:无边界教学指的是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中,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别主要采用3种教学方法与2个实现手段的紧密结合,打破以往教学空间、时间、内容的人为割裂,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组织、学习平台无边界融合,从而建立本门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平台,有效地实现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无边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83-03
一、无边界学习型组织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一)无边界学习理论概述
无边界行为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它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8任总裁杰克·韦尔奇提出的。无边界原理认为,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企业各部门、上下级之间虽然存在边界“隔膜”,但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应该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过企业的“隔膜”,像是没有边界一样。根据以上原理,企业必须对现有的一些组织结构边界进行重新定义。该理论提倡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广泛的相互学习,汲取新思想。这种“无边界”的推广,使得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更好的方法和思想上,促使企业发展不断升级。无边界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边界突破。
1.垂直边界突破。无边界组织将能力放在第一位,把权威、地位和职位放在第二位,打破权威与地位、职位边界,以谁提出的建议更有价值为标准,只要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都会受到重视和采纳[1]。
2.水平边界的突破。旧的水平边界是指,在企业内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产品系列或经营小组之间,由于各职能部门都依据自身的需要和标准行事,往往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各个部门都不顾企业的整体目标而片面夸大自己的目标,从自身专业或部门的立场来评价公司的政策,难免“政策的制订或计划的编制通常是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协商的后果,而不是根据公司全盘需要做出的反应。”水平边界的突破就是要设计能够穿越部门边界的工作流程和结构,使信息和资源工作进程在部门之间顺畅流动和快速交接,把被分割的职能重新融入一体[2]。因此,所谓无边界并不是组织外延没有边界,而是打破组织内部垂直和水平边界,促进企业各级间的可渗透性,使企业能聚集所有职工的智慧,从中得到上佳的决策。
(二)企业管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学习型组织异同
学习型组织是管理学家针对企业类型而出的一个概念,本意是学习组织就是学习型企业。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学习型企业。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根据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的阐述,学者将学习型组织的定义概括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随着这一理论影响的逐步扩大,学习型组合组织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不在局限于企业这一范畴。在教育学理论中构建学习组织与企业管理学中的学习组织有所不同。就企业而言,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使企业通过学习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从而避免了企业“夭折”和“短寿”。 就课程教育而言,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促进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促进知识、技能教育与实践、“三创”结合。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无边界学习型组织的界定
本文所提倡的无边界教学指的是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中,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别主要采用3种教学方法与2个实现手段的紧密结合,打破以往教学空间、时间、内容的人为割裂,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组织、学习平台无边界融合,从而建立本门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平台,有效地实现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目标[3]。其中,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是管理信息系统无边界教学核心内容和组织基础。如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构建无边界学习型组织是将无边界原理从企业管理学中引入到教育学中的重要的课题。
二、构建无边界教学模式的学习型组织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无边界教学组织的目的和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决策、人-机系统、综合性、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它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果。作为一门课程,它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信息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面向管理决策的综合系统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利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应用三大要素,形成了系统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其课程具有跨学科性、理论抽象、先进性高和实用性强等特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又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类专业9门必修课之一。课程体系设置上,以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经管类院校为主,课程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侧重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育三大类。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具有文理基础不一、总体技术薄弱、动手能力不强,既不应该培养他们成为程序设计员,也不应该培养他们成为信息系统分析师或计算机专家。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调整课程核心内容并进行及时更新,更重要的是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经管类学生在实际系统研发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系统操作使用能力,了解开发过程,而且具有能够准确地向分析人员表述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需求,能够对分析人员提交的分析资料(含各种流程图、模型等)进行审查分析、设计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使学生真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具有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见解的能力,真正能够为国家输送创新型的经管类高级管理人才,这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endprint
(二)构建无边界教学模式的学习型组织要解决的问题
1.垂直边界的打破与垂直无边界教学模式。(1)解决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受传统教育体制和高校行政化的影响,高校的层级化日益严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边缘化,教学方式、内容、时间和实习实践等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逐渐消失殆尽,被动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充斥高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无边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中,首先要打破教育行政化的束缚。只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应当以此为标准灵活地增加和减少内容,灵活地采取各种形式,灵活地安排相关的实习和教学的内容。其核心是打破教务管理机构、学校院系行政机构、学生管理机构、教师学生考核系统和教师教学的不合理的层级体系,构建无边界的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2)转变思想,重构学和习的地位。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无边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中,还要打破学和习的层级关系,传统的边界中学和习一个是先学后习,以学为主,在无边界教学改革中学和习并行,以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和习并行是指,在教学中学习将实践的应用和技能的练习同时进行,而不是将二者割裂,通过学和习并行,以习为主,不仅打破过去不可逾越的知识和技能分割式教学边界,而且可以将学生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机械记忆,变成学生行为记忆和行为技能,从而彻底改变教学中应试教学和教育。
2.水平边界打破与水平无边界教学模式
通过主要的3种理论教学方法和2个实现手段的紧密结合,实现在黑板和课件无边界结合时,提倡以课件演示标题、定理、定义和图表(以会计专业为例:实时演示计算机处理条件下的会计单据与会计信息格式的变化),以黑板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使用无线教鞭,使教师体位不受限制,课堂教学更灵活;通过一种类似“头脑风暴”方式的课堂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评判,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二次吸收,促进课堂讲授的知识在学生中的显性和隐性的无边界相互转化、充分流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分析一些针对性极强的案例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时实现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情景模拟和互换角色的“无边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一些流程的分析和设计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把实习基地真正作为学生学习的思想库,建立本门课程的学习型组织。
三、构建无边界教学组织的主要措施
(一)以网络为平台的e-Learning学习模式的构建
e-Learning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型学习模式。其中,“E”除了代表电子外,还代表学习者的体验(experience)、现有学习方法的延伸(extension),以及学习机会的增长(expanded)。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特性,提供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自我计划管理的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的学习机会和资源。e-Learning不同于传统的电化教学,也不同于电视教学和远程教育。e-Learning正是通过共同学习为创造这种知识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因而成了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的最佳模式[5]。
(二)以能力为基础,以成果为成绩
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要看学生的技能掌握得如何,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无边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中,要建立以能力为基础和标准,以最终的成果为成绩的教学模式。其中,最终的成绩不仅仅限于实践实习的成绩,还包括学生通过无边界学习将多学科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产生的心得设计、构思及其相关作品或产品上,只有这样的成绩才是一个最高的成绩,才是在无边界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结果。
(三)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管理信息系统无边界教学模式教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形成一个自我不断探索、融合各方面参与主体的自发性系统。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培训机制,把相关主体特别是教学组织系统人员工作纳入培训的整体计划,根据各教学层次、模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办班、短期实践、学习考察、专题论坛、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实践锻炼和综合教育。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实行培训学分制,将教育培训与年终考核、评先选优相挂钩,对按时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适当奖励,对不按时、不积极参加培训的责成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最为重要的要规范激励约束机制。积极保障和提高各相关教师合理的权益,发挥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通过制作职位说明书、履职手册、岗位责任书等多种形式,明确基层职责和重点任务目标,按照落实待遇与强化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强化落实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考评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激发教师教学的教学热情。
(四)协助成员成为彼此的学习资源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无边界教学改革中,各参与主体彼此构成了相互学习的最大资源,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内容,在组织中需要善加运用,则往往在提升教学效能基础上可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在这方面,可先经由成员的自我学习目标和任务,以深入反思其本身的各项能力与专长,再经由小组资源目录的建立,以帮助成员了解彼此的才能,并据此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服务型教师塑造中领导的职能完善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谛在于:为了实现个人与学习、实践的真正融合。
结语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无边界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研发系统的经验,培养了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经管类高级管理人才,提高了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艾尔弗雷德 D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学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34.
[2] 庄玉良,贺超.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8.
[3] 余梅,郑悦林,余肖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9.
[4] 康杰.关于经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8,(8):31-33.
[5] 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1):53-55.
[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