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婵娟
摘 要:文章基于福建省2000-2012年度相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总产值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而其增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当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农业总产值增量同方向成比例增加5.3336个单位。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相反修正机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滞后2期以内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是农业总产值增量的格兰杰原因,但后者并不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农业总产值;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11-0101-0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因此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一切活动的基础,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必备要素。其中,资金的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生产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针对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的实证分析,国内不少学者都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既有从整个国家层次上的分析,也有基于某个地区的个案分析,还包括东西部的比较分析,但是具体到地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江西、湖北等内陆地区,而对于像福建等沿海省市的研究则很少。陈建华和陈伟运用描述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福建省财政支农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为,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果并不明显。张惠茹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1978~2006年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结构和绩效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仅限于简单的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并没有涉及到科学的计量研究。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选取福建省2000~2012年的年度数据,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针对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总产值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
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共13年。其中,农业总产值采用统计年鉴中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并以表示,以亿元计量;由于政府政策的修正,2000~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采用统计年鉴中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利气象三个子项目之和,2003~2006年财政支农资金采用统计年鉴中农业支出、林业支出和水利气象支出三个子项目之和,2007~2012年则直接采用统计年鉴中农林水事务一项,并且财政支农资金,以亿元计量(见表1)。
2 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总产值的演变轨迹
2.1 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分析
衡量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状况可以用以下两个指标:一是财政支农资金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如图1所示);二是财政收入的增速与财政支农资金增速的比较(如图2所示)。
从表1及图1可以看出,2000~2012年,福建省的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规模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相对规模的变化不稳定。一方面,绝对规模呈现出平稳上升态势。2000年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仅为21.87亿元,2012年增加至244.16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11倍;另一方面,相对规模在2006年以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6.75%下降至2006年的5.35%,但是,2006年开始则反转以较快的速度上升,仅三年时间就增长了三个百分点,并在此后几年基本维持在9%。这是因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福建省政府也响应中央的号召,加大了财政支农投入力度。
从图2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财政收入增长率始终保持在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之上,从2007年开始,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才跃居至财政收入增长率之上。这是因为2007年中央财政提出了严格执行增加投入,加大支农补贴力度的重点,福建省财政厅也提出了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三补贴”和综合直补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等工作重点。福建省财政厅深入贯彻全国财政会议精神,扩大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的规模,完善了各项补贴机制,并且建立了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制度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超越财政收入增长率。此后,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随有所波动,但都维持在财政收入增长率之上。
2.2 福建省农业总产值发展状况
2000~2012年以来,福建省农业总产值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2000~2006年该值都是平稳上升的,但是2006~2008年则表现为加速上升,2006年相对于2005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5.59%,而2007年相比于前一年增长了16.72%,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这是因为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福建省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加大了对强农惠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财政支农支出的预算,2007年财政收支计划初步安排:全国财政收入43 681亿元,增加5 794亿元,增长15.3%;全国财政支出46 131亿元,增加5 494亿元,增长13.5%。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当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短时间内演变成了全球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福建省作为对外开放的东部沿海省份,农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也不可避免地受挫,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贸易量也同步下降,金融危机的浪潮一直持续到2009年,导致这一年的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只增长了1.84%,从图3也可以看出这两年的农业总产值基本持平。金融危机后,政府加大投资刺激消费促发展,这部分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009年以后农业总产值持续上升。
3 协整分析的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协整概念是1987年由恩格尔一格兰杰(Engle-Grange)提出的,后来经Balk和Fomby等人于1997提出了阈值协整的概念而发展成为协整理论。协整理论克服了传统经济计量模型依靠差分后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而导致长期变化趋势信息丧失的弊端,从而使模型既能表现系统的短期动态波动,同时又能体现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
3.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许多经济变量是非平稳的,如果使用经典的回归分析会出现虚假回归等诸多问题,得到错误结论,因此需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定是否可采用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是统计检验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其模型为:
式中为一个白噪声,△表示一阶差分,零假设均为H0:=0,即存在一个单位根。通过ADF单位根检验,若t统计量小于ADF分布的临界值(一般取5%显著水平),则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说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若经过一阶差分后经检验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则该时间序列为I(1),若经过i阶差分后得到的序列是平稳的,则称为I(i)。
运用Eviews6.0软件对各变量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两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即变量X和Y经过2次差分后变成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原序列均是二阶单整的,满足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
3.2 协整检验
由ADF单位根检验可知本研究中变量xt和yt均是二阶单整的,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1)可得yt=1021.3430+8.3289xt+?着t。将残差图绘制出来如图4-a所示,可根据图4-a初步判断残差非平稳,进一步对残差做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是非平稳序列。因此农业总产值yt和财政支农资金xt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因为xt和yt均是二阶单整,那么?驻yt和?驻xt均为一阶单整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其中,?驻yt和?驻xt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支农资金的年度增量。建立?驻yt和?驻xt的回归模型(2):?驻yt=65.3777+5.3336?驻xt?着t。R2=0.4672,F=10.6449prob(F统计量)=0.0085,D.W.=2.5100,自?驻xt变量回归系数的t值等于3.2626,收尾概率prob为0.0085,说明模型拟合较好,且回归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残差序列图見图4-b,从图4-b中可以发现残差似乎实现平稳。进一步对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ADF统计量为-3.9744,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2.8473,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符合白噪声过程。因而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驻xt和农业总产值增量?驻yt具有协整关系,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显著正相关。当财政支农资金年度增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农业总产值增量同方向增加5.3336个单位。财政支农资金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性扶持效果显著,拉动了农业总产值的大幅度增长。
3.3 误差修正模型
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并不能指明这种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性如何。Granger提出了判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分析说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与农业总产值增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运用Eviews 6.0软件对yt与xt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1%显著性水平下,滞后2期以内(包括2期)时可以拒绝零假设,说明在两年内,财政支农资金增量是农业总产值增量的格兰杰原因。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值的影响表现出持续性。但是无论滞后几期均无法拒绝零假设,即农业总产值增量并不是财政支农资金增量的格兰杰原因。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和农业总产值增量之间并未形成互为因果的良性发展状态。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分析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总产值演变轨迹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总产值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但二者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和农业总产值增量存在协整关系。②协整回归方程显示,当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农业总产值增量同方向成比例变动,均衡比例系数为5.3336。③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1.2162,符合相反修正机制。并且当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和农业总产值增量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经济系统将以这种偏离的1.2162倍的强度减小农业总产值增量的波动使之恢复至均衡状态,且系统的这种调整方向与偏离方向相反。④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示,滞后2期以内(包括2期)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是农业总产值增量的格兰杰原因,但农业总产值增量并不是财政支农资金增量的格兰杰原因。
现实中对农业总产值影响的经济因素非常多,但是为了实现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最大程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度,在进行财政支农投入时,首先需要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来源,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并且进一步增加支农的范围和领域。其次,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村救济费、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特别是直接作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农村生产支的出,同时,整合现存支农资金涉及的农业机构,精简人员,压缩农业事业部门费用的支出,提高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使支农资金内部结构合理化。最后,还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调控监督机制,更加严格科学地监督各行政事业主体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在支农资金整合的基础上实行严格地问责制,杜绝各种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汤鹏主.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值增长的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8,(8).
[2] 封明川,吴平.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视角[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1).
[3] 胥巍.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基于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农业经济,2008,(5).
[4] 唐勇.新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GDP增长关系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6).
[5] 黄新建,王勇.财政支农对江西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8).
[6] 陈其清.湖北省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因果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08,(2).
[7] 余凌.财政支农对湖北农业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9).
[8] 陈建华,陈伟.福建省财政支农绩效的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9] 张惠茹.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结构及其绩效分析[J].三明学院学报,2009,(3).
[10] 福建省财政厅.省财政厅2007年工作重点[EB/OL].http://www.
fjkj.gov.cn/article.cfmf_cd=35&s_cd=230&id=DDB9EEB6
-D605-5850-CACAA2B7305B71BF,2007-01-23.
[1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