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作既为高校育人过程提供可靠的保障,又在自身的工作和服务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在高职院校构建服务岗位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新疆高职院校服务岗位育人工作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能更好地为构建服务育人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育人;现状与对策
高职院校的服务岗位主要以后勤为主。他们是学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既为高校育人过程提供可靠的保障,又在自身的工作和服务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而这种育人最能贴近学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显著的教育效果。所以,在高职院校构建服务岗位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新疆高职院校服务岗位育人工作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构建服务育人体系提供依据。
一、服务育人工作现状
1、服务育人队伍现状
高职院校的服务岗位主要由后勤物业维修人员、校园保洁人员、绿化养护工、保安、学生餐厅餐饮人员等。服务人员在数量上呈现出较大的离散程度,各院校之间后勤岗位人员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学校很充足, 但有的对比较缺乏,需要及时的进行补充。
2、服务育人制度现状
高职院校服务岗位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监督制度、激励制度、奖惩制度等。通过访谈和资料查阅发现,各高职院校服务岗位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但在职责、管理和考核奖励制度间缺乏应有的相关和连贯性。
3、服务育人途径现状
各高职院校服务岗位人员育人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行为育人,二是环境育人。行为育人主要是以自身的服务及言传身教, 达到育人之目的。环境育人主要通过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生环境, 达到育人目的。
4、服务育人考核评价现状
目前,各院校在对服务岗位的育人职责提出了要求,但尚没有专门对服务育人的考核评价。
5、服务育人效果现状
服务育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服务者对服务工作的评价, 是对服务岗位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和认可程度。由于高职院校服务范围广,业务范围包括宿舍、餐厅、水、电、暖等,加之,服务岗位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受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很低,服务育人效果不明显。
二、服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服务岗位育人体系不健全
新疆职业院校服务岗位从设置到管理体系上,目前停留在保障做好服务的层面,缺乏对育人的要求和标准,从岗位职责到人员聘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形成服务岗位育人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或者探索阶段。
2、服务岗位职责的界定上,重服务,轻育人
各高职院校在针对服务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但在岗位职责描述内容上讲,都是从本岗位用所要完成的业务工作内容上提出的要求,而在对育人职责的要求不具体,不清晰,只停留着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等宏观的表述,没有可操作的要求。
3、对服务岗位人员的选聘标准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各高职院校在对服务岗位人员聘用时,对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上,注重从事具体工作的能力,对其学历,以及对育人能力上基本没有相应的要求,工作人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4、服务岗位考核体系中缺少对育人效果考核的硬性指标
考核体系是衡量各岗位工作开展情况的一个标准。目前各高职院校针对服务岗位都有相应的考核体系,但都仅是从保障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和完成方面制定的,很少将育人的内容,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到各项制度中,或表述很模糊。
三、服务育人工作的对策
1、合理设置服务岗位,明确岗位工作职责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工作繁杂,在岗位设置上,要以工作需求作为岗位设置的依据。
2、建立科学管理制度,规范服务工作流程
管理也是一种教育。针对服务岗位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服务流程,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学习培训制度,提升服务人员素养
高职院校服务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针对岗位业务工作要求,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在思想上强化优质服务意思,全面提升服务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4、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建立服务育人的考评机制,在对工作人员的考评中,要以育人为先,不能只求把事情做好,要加大育人在考核中占得评分比例,并加大对育人的激励,形成育人为荣、育人受奖的良好氛围。
5、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升服务育人能力
通过设立监督台、意见箱,服务网站等形式,接受师生的监督、评价和意见,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1]李亚杰;高校服务育人实践与探索[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05.
[2]张丹平;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问题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
[3]艾茹;加强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育人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
基金项目:自治区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课题:新疆高职院校全员岗位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研究——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批准号:XJGZDY01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孔令娟(1979—),女,甘肃酒泉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