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倡导就文取材,随文练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如何在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
一、仿写——向文本求取方法
模仿是创作的先导。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曾科学地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巧,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仿写典型句式
《秋天的雨》中,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结合生活经验,笔端流淌着美丽的文字:“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果园。”……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2、仿写典型段落
典型的结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抓住静、清、绿这三个特点,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写一些其他的事物。
3、关键词语补白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
4、关键情节补白
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既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将课文中的某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想象性情节。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两次提到鸟儿看灯火,这两个“看”内涵极为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察觉。因此,我紧扣这个字,设计了语言练点:
课件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5、想象文章结尾
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中彩那天》一课续写: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各是怎样的?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学生通过讨论,写下结尾。
二、改写——与思维发生碰撞
吕叔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
1、复述课文
学习了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不要看课文,你能凭借自己的记忆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吗?段落要清楚,能把主要意思写清楚即可。”有了课文的赏析和平时阅读的积淀,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简单改写水到渠成。
2、古诗改写
古诗的改写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学习古诗课前,我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想象当时的画面。学完古诗后,请学生借助教材上呈现的插图,让学生加上合理的联想把它改成了一个小故事。这样的改写,学生既熟悉了古诗的意思,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合理想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角色转换
还有一种新的改写方式,可以被称作“转换角色式”改写,值得我们语文作文教学吸收借鉴。如《陶罐和铁罐》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读懂寓意后,我引导学生联系铁罐坚固而丑陋,陶罐易碎而美观的特点,改写寓言,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
三、拓展——与生活紧密接轨
在学习课文《给予树》后,我创设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情境,发下小卡片,让学生在《感恩的心》背景音乐下,作为接到礼物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在静静地书写自己的心声:“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使我感到无比温暖。”……安排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练笔,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最后将写的卡片交流后,贴在黑板的圣诞树上,也点缀了圣诞树,美化了板书,可谓一举两得。
四、感言——与人物心灵交融
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因素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到写作并不难,写作就是真情实感流露的需要,使学生逐渐喜欢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静下心来解读文本,留心思考,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双就文取材的慧眼,也能拥有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水平的魔力。
作者简介:黄妙,杭坪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