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4-06-27 07:00李福祯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程改革初中历史

李福祯

摘要:在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历史课堂愈来愈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外出听课学习、深入一线教师课堂的具体实践,对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改的关系这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88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但是,认真审视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笔者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而轻视了对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这样安排,教师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现在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落实。

二、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为主”,而是转变为“以学为主”

一是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新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二是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共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三、教师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应具备深厚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的基本功。

1. 知识方面: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历史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2. 能力方面:首先是备课能力。教师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历史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历史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弥补(下转第83页)(上接第88页)“历史不可重演”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 情感方面: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进行教学。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教师,会因为对教师的爱戴而喜爱上教师所教的这门课。

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是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身的人。具备这些基本功是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

综上所述,新世纪、新时代、新教材、新课标,历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研究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水平。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教研室 045400)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课程改革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