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前一段时间,我对学生的审题习惯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何为审题?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問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的审题能力,我结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由于我校在普通高中招生批次上列在最后,因此所招的新生大多初中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意志不够坚定,学习经验不丰富,学习方法不适当。在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更多的时候没有耐心,随着高中知识难度的加深,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伴随新课改的进行,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所以审题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人在其整个一生中,都会享受它所带来的利息。”为了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习惯,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现效果不错。
为了引起学生对于审题的重视,我先对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让自己和学生都对于数学的审题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数学的小谜语,和高中知识相关的,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其中“剑穿楚霸王(猜数学名词)——通项;查账(猜数学名词)——对数;小小的房子(猜数学名词)——区间”。学生讨论非常激烈,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数学家的名人逸事。例如牛顿、莱布尼茨和微积分定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只要肯钻研,就都会出成绩。然后,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数学问题的建模,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赵丽娜同学的数列建模就做得非常精彩。
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之后,我进入对于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习惯的培养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读课题,全面理解题意,养成指读两遍的习惯。
拿到题后,先不要凭经验盲目做题,这样往往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出现本质错误,达不到正确解题的目的。有时解题过程出现曲折,欲速则不达。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认真研读课题,弄清题意,理解题目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特别是一些关键字、词、句,至少要读两遍。只有这样解题才能心中有数,不会出现遗漏问题的现象,找到正确途径。多找一些文字较多的题让他们分析,这一练习可以在概率章节部分重点进行。
二、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三、建立数学模式,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只有从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数学直接服务于生活、生产建设等领域,才能体现数学的真实价值。在排列和组合中就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为了更好地审题,就需要我们采取正难则反的思考方式,把解题难度降到最低。例如购房中的数学就应用了数列的知识。某地一位居民为了改善家庭的住房条件,决定2006年重新购房,来到房屋交易市场。面对众多的宣传广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家庭每月总收入3000元,也就是年收入3.6万元。现有存款6万元,但是必须预留2~3万元以备急用。预选方案:1.买商品房:一套面积为80平方米的住宅,每平方米售价1500元。2.买二手房:一套面积为110平方米的二手房,售价为14.2万元,要求首付4万元。购房想要还贷,这位居民选择了一家银行申请贷款。贷款评估员给出意见:申请商业贷款,期限为15年,年利率为5.04%,购房的首期付款应不低于实际购房总额的20%,贷款额应不高于实际购房总额的80%。还款方式为等额本金还款,如果按季还款,则每季还款额可以分为本金部分和利息部分,其计算公式分别为本金部分=贷款本金贷款期季数,利息部分=(贷款本金-已归还贷款本金累计额)季利率。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列知识帮这位居民算一算,学生兴趣高涨,分组讨论特别激烈,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将结论展现出来。
四、注意公式、定理成立的前提,发现隐蔽条件。
解数学问题,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解题能力,不能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解题模式。要知道有些公式、定理的运用是在其前提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这些公式和定理时掌握其成立条件,不要落入解题陷阱中。例如二次根式的运算与化简,是在被开方为非负数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式的运算和化简是在分母不为零的前提下进行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运用是在判别式为非负值的前提下进行的。
培养学生的细致有序的审题习惯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时时尝试,时时反思,不断总结,同时要与时俱进。对于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我已经有了一些心得,我还将继续努力,寻找更多、更好的途径帮助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