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单位的英汉翻译认知研究*

2014-06-27 05:52蔡晓斌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译法构式译者

蔡晓斌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基于构式单位的英汉翻译认知研究*

蔡晓斌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依据认知语言学,翻译是建立在多个认知主体多重互动基础之上的一种认识活动,译者通过识解、翻译、再创三阶段将源语言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用目标语言映射转述出来。Fauconnier概念整合机制以激活基于构式单位的认知框架,使心理空间内的成分发生映射、匹配等方式,详细阐释了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将该机制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可揭示作者、译者、读者间心智互动及认知参照关系,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构式;认知框架;映射;整合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翻译是建立在多重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认识活动,包括现实与主体(作者、译者、读者),主体与源语言,主体与目标语,以及读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1]认知翻译观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认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其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也从认识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

一、概念整合机制下的翻译三阶段

(一)概念整合机制下的构式触发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CBT)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模式(Mental Theory)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CIN)作为该理论的核心及其结构和动力原则的理论模型,充分解释了促使概念合成的一系列心理空间的运行过程[2]。最基本的概念整合模式由四个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 I,Input space II)、一个类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类空间里,同时,两个输入空间通过映现、匹配进行跨空间映射形成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输入空间内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该结构则是语言意义的最终实现(图1)。

而构式(Construction)作为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其囊括了单词、词组、分句、句子、语篇的各个层面。[3]概念整合的运作必须以构式为基础,以构式单位触发记忆中的认知框架,使相关联的成分发生匹配、映射,并由此进行组合(composition),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进行投射并形成在各个空间内都不存在的一系列新关系;完善(completion),主体运用背景知识、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使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新结构能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并将其加以完善,同时激活其它相关的概念框架;扩展(elaboration),根据合成空间中的层创逻辑进行认知运作,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扩展其结构,并可以运用主体的想象力对结构细节进行无限的扩展。[4]

图1 概念整合网络

(二)翻译三阶段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译文是原文符号激活译者认知框架中的概念,经译者心智空间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引导译文读者理解的认知框架,翻译的任务实际上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5]。该语言表达式即语言的构式。概念整合机制下,翻译的过程需经由识解、翻译、再创三个认知阶段。

第一,识解,原文作者与译者间的心智互动。译者首先通过原文中的构式触发相关认知概念,充分体验原作者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并通过组合方式投射形成一个可能世界,该可能世界是译者理解原文的结果,也是译者与作者建立原文与译文语义对等的途径。

第二,翻译,译者译文空间的形成。由于文本只是作者心迹的一张非常疏略的心迹图,因此任何文本都不可能是完整的,所谓完整的文本,只是就其形式而言[6]。因而,被识解的原文激活译者目的语的认知框架,译者根据该框架对原文信息进行解构,与长期记忆中的结构信息相匹配、映射并投射到新的空间形成译者空间,在该空间内,译者将原文信息加以完善,形成与本土认知模型相顺应的逻辑、态度、方式等关系。换言之,译者用自己的方式将原文本作者的心迹图描绘完整。

第三,再创,译者与目标语读者间的心智互动。译者应当是原文作者预设中的一名理想读者,但并不是原作者“最顺从的读者”,他只能是原作者文本的最佳阐释者。因而,翻译最后阶段是译者的再创阶段,译者以译文读者为取向,参照读者的认知世界,将先前形成的译者空间与读者空间进行映射,来自两个空间的相关成分发生匹配并投射形成译文空间,在该空间内,译者运用相关背景知识及思维想象对映射结构进行运演、扩展,使原文本得到最佳阐释。图2用来描述作者、译者、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参照关系。

图2 翻译中的认知元素及参照关系

二、基于构式单位的英汉翻译认知过程

英语中的构式单位能触发译者大脑中的相关认知框架,译者根据该框架对原句成分关系进行组合,识解其语义,之后,译者会运用汉语中相应的理想认知模型对原句进行完善和扩展,形成最终的译文。下文将对英—汉换序译法、断句译法、转句译法、合句译法、缩句译法的认知过程进行解读。

(一)换序译法

例1:It is good that you are so considerate.

该句的构式句型为it is(adj)that…,是典型的形式主句句型,it指代that从句引导的内容,good用来形容that从句内容的性质,所以该句可以识解为That you are so considerate is good,同时激活汉语中的认知框架“事件+属性”(……是……的),主语、谓语、表语成分一一映射、匹配,因而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该句可译为“你如此周到是很好的”,与原句的顺序“很好,你如此周到”正好相反。

(二)断句译法

例2:After singing a concert in this city,he said he wanted to greet his admirers backstage as he always does.

句首的构式单位after表明该句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暗示至少有两个行为动作,he是唯一的主语,表明he是唯一的施动者,因而认知框架“(施动者)行为A,行为B,行为C……”被激活,同时该句被重组为first,he sang a concert in this city,after that,he wanted to greet his admirers backstage as he always does,由after引导的状语被分解为先后两个事件,清楚地展示了施动者的行为及其顺序逻辑关系,所以该句被译为“他在那座城市演唱了一场音乐会。结束之后,他说想像往常一样去后台见见他的崇拜者”。

(三)转句译法

例3:I tried vainly to put the pieces together.(Helen Keller:The Story of My Life)

句中的动词词组try to作为明显的构式单位激活“尝试做事”的认知框架“施动者+行为A(方式、过程、目的)+结果”,表示施动者通过某方式进行某行为(过程)以达到某目的及其实际结果。原句中的成分关系不能和框架一一对应,只有施动者、行为(tried to put the pieces together)及结果(vainly)关系成分能和框架成分发生映射,所以这时我们进行选择性投射,将原句中能和框架匹配的成分投射到空间内进行组合、完善,将vainly这一表结果的副词转译为结果状语从句以实现译句的完整性。为此,该句可译为“我试着把碎片拼起来,但徒劳一场。”

(四)合句译法

例4:Darkness fell.An explosion shook the earth.It did not shake his will to go to the front.

该例中有三个分句,也就有相应的三个构式单位,三套主谓结构分别描述了时间、事件及结果,并激活汉语中有关“事件”的认知模型,包含施动者、时间、地点、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等成分关系。原句中能与认知模型中相映射成分只有时间、行为、结果三要素,为此形成新的逻辑关系“当……时,发生……,结果……”,原本独立的三个句子可以通过该逻辑组合为一个完整的句型,即When darkness fell,an explosion shook the earth,but it did not shake his will to go to the front.因而被合译为“当夜幕降临时,一场爆炸震动了大地,但并没有动摇他上前线的决心。”

(五)缩句译法

例5:Her father became the mayor of the city.He was once a murdere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该例中有两个分句,也就有两套构式,但两句共享主语her father,前句中的构式单位became一词激活“变化”认知框架,包括变化者,性质A,性质B,性质C……,变化方式,性质A’、性质B’、性质C’……等成分,第一句中的the mayor of the city匹配变化后的性质A’,第二句中的a murdere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匹配变化前的性质A,为此,我们可以把第二句作为主语的解释补充成分,凸显性质A到性质A’的转变,即Her father,once a murdere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became the mayor of the city.译为“她的父亲,一个二战中的刽子手,变成了这座城市的市长。”

综上所述,翻译是译者发挥主体性创造思维活动的认知过程,而译文也是原文本文化、认知模式与译语文化、认知模式在第三个空间中的映射及整合结果。概念整合机制不仅能充分阐释翻译过程中基于构式触发的译者空间思维活动,而且使作者、译者、读者间的认知参照关系得以凸显,让我们对翻译背后的冰山有所认知,同时也为翻译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

[1]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2]Coulson,S.,T.Oakley.Blending basics[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175-196.

[3]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7-23.

[4]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985.16.

[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7-158.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82-94.

Conceptual Integration:A Cognitive Study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n Base of Construction

CAI Xiao-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Transl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multiple cognitive interaction among various subjects in term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translator maps the meanings conveyed by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rough construal,translation,and recreation.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roposed by Fauconnier can soundly expla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on base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by frame activation,element mapping,and projection in different mental spaces.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process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interaction and referential relation among the author,translator,and reader,provid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construction;cognitive frame;mapping;integration

H059

A

1009-1734(2014)09-0075-04

[责任编辑铁晓娜]

2014-05-06

浙江省翻译协会2014科研立项课题《基于构式单位的翻译认知研究:框架·映射·整合》(zyxkx16)的研究成果之一。

蔡晓斌,硕士,讲师,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法构式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