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的“三农”复杂关系与“三农”一体化改革思路*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2014-06-27 05:52朱允卫汤加红杨国庆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湖州三农农民

朱允卫,汤加红,杨国庆

(1.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湖州 313000;2.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58)

以农为本的“三农”复杂关系与“三农”一体化改革思路*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朱允卫1,2,汤加红2,杨国庆1

(1.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湖州 313000;2.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58)

湖州围绕“三农”问题改革创新的一系列做法和成效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但也面临着要素资源制约越来越大等一系列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许多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有待破解。为此,湖州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三农”融合、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

以农为本;“三农”问题;改革思路;湖州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线,湖州持续有序推进各项“国字号”、“省字号”改革试点,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革创新的一系列做法和成效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湖州“三农”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农业依旧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持续增收还面临较大困难,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

一、湖州“三农”发展现状解析

(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湖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从湖州实际出发,坚持以城带乡,按照特色村与其他村同步推进、项目建设与产业转型同步开展、美丽乡村与“清水治污”等生态工程同步实施的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06年以来,湖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浙江大学的优势,以新理念、新思路,推动市校双方进行全面、长期、战略性的合作,举全市全校之力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实施“1381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形成了湖州与浙江大学共建新农村的“湖州模式”,为当前和今后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湖州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湖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95.01亿元,林业产值为23.17亿元,牧业产值为45.94亿元,渔业产值为40.38亿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803.2亿元,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5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4.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0∶52.8∶40.2。另一方面,全市第一产业实现了平稳增长,第一产业GDP从2007年的71.11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125.6亿元,年均增长9.95%。

(二)优势特色产业平稳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态势良好

湖州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境内有东苕溪、西苕溪等众多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发展品质农业所需的多样性的耕地、山林和水资源等农业资源。一直以来,湖州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注重发挥自己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在保持粮食、蚕桑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特种水产、特色瓜果、优质名茶、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提高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山区、平原和水乡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农业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东部平原水乡为主的特种水产,以西部丘陵山区为主的竹笋、干鲜果,以长兴县为主的瓜类和双低油菜等五大生产区域,沿104国道50公里早园笋、沿太湖50公里名优蔬菜两大特色产业带,建成了浙江省最大的龟鳖养殖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特种水产种苗基地,全市农业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2002年以来,湖州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

表1 2002-2012年湖州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竹茶之地”的美誉,历史上农业非常发达,是全省乃至全国粮食、蚕茧、淡水鱼、毛竹的重要商品基地。全市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学习工业园区的方法建设农业“两区”,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引入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使农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大发展。近年来,湖州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特种水产、草食动物、特色家禽、优质名茶、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笋竹等八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先后启动了德清县武康花卉产业示范区、长兴县雉城葡萄产业示范区、吴兴区埭溪蛋鸭示范区、南浔区练市鸭示范区、德清县武康茭白示范区、长兴县雉城蔬菜示范区、安吉县昆铜白茶示范区、安吉县高禹水栀子示范区等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吴兴区织里水果精品园、南浔区练市湖羊精品园、南浔区双林蔬菜精品园、清县乾元蔬菜精品园等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大力引导和扶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3年,湖州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51个,其中省级19个。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拥有现代农业示范园255个,其中省级63个;拥有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22个,农业龙头企业206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698只,绿色食品195只。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初现成效

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统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标牌、证书,全面实施无公害基地认证制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认证率。2013年9月,湖州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湖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优质、高效、安全、品牌、科技、生态”农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重点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制订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做大一批传统农产品品牌,整合做强一批同类农产品品牌并形成区域性名牌;培育一批省级以上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和国内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形成一批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农产品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注册商标近3 000件,其中原产地农产品证明商标5件,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著名商标87件。德清县清溪花鳖获湖州首个中国名牌农产品;湖州建旺禽业合作社饲养的湖州太湖鹅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湖州市首个由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畜禽类农产品。安吉白茶、香飘飘奶茶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老恒和等品牌也在全国范围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涌现,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结合“优质、高效、安全、品牌、科技、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湖州围绕主要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桑基鱼塘”等生态循环农业,“湖羊—瓜果”、“稻鳖(鱼、虾)共生”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涌现。以湖州南太湖绿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打造低污染率、高利用率的“湖羊—瓜果”产业链(即湖羊吃瓜果秸秆藤蔓,羊粪肥田种植瓜果,瓜果羊肉供应市场)成功推广后,不仅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利润,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湖州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湖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湖州牢固树立生态优市的理念,高举生态旗、打好生态牌、建设生态市,努力走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目前,湖州市80%的县区为省级生态县区,安吉县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第一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湖州市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开发茶叶采摘、沼虾垂钓等相关农事体验,大力发展以茶文化休闲、休闲农业、农家乐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安吉、长兴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3年,湖州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4 695元增长到了19 04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加到了12 34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11.5%,经营性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4.6%。从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如表2所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从2005年的2.11∶1缩小为2013年的1.90∶1,表明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和谐。

表2 湖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

二、湖州以农为本的“三农”复杂关系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农为本应具有新的内涵,即不仅要重视农业问题,还要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关键是要以农民利益为核心,一切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发展农民。与全国各地情况类似,湖州也面临着复杂而棘手的“三农”问题,许多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有待破解。

(一)农业生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用地矛盾

湖州农业资源具有多样性,但总体上还是资源小市。全市现有土地面积873.01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696.49万亩、建设用地面积128.54万亩,农用地中纯耕地面积228.12万亩,土地资源并不丰富。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与地方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突出。受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特别是城市快速扩张影响,湖州市耕地数量不断被占用,质量也在下降,农业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但土地刚性需求大,数量占补平衡压力大。另一方面,总体上看占用的多是交通方便的优质农田,质量占补平衡难以保证,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的矛盾越来越大。此外,全市农地非农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近郊农民突破农用地保护的法律底线,违法侵占使用、变相非农利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处理好农业生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用地矛盾,是需要处理好的一大关系。

(二)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湖州是浙江粮食主产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然而,与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相比,近年来湖州粮食生产总体上徘徊不前。湖州市粮食播种面积从2004年的12.307万公顷增加到了2008年的13.836万公顷后,近五年来基本保持在13.4~13.6万公顷;粮食产量也在2008年达到顶峰的92.68万吨后有所回落,近年来基本保持在90万吨左右。“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不是一定要种粮食”,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在目前状况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笔者在德清、吴兴、长兴等地对部分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调查,如果扣除政府的各项粮食生产补贴,粮食生产基本上都处于保本甚至是亏损状态。而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市本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到2018年湖州仅仅市本级就要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2.47万亩,其中“十二五”期末累计建成25. 62万亩。因此,就经济效益而言,湖州是否需要建设如此大面积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是否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当减少粮食生产,提高水产、蔬菜等生产面积,是需要考虑处理的又一大关系。

(三)土地制度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矛盾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最大资产。然而,根据我国的土地制度,农村土地还仅仅是一笔沉睡的资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再出让,即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市场,农民被排斥在了土地增值收益之外。如何改革好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农村和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利”,建立土地交易机制,让土地这个最稀缺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力,使农民也能分享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使进城农民获得创业资本,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益,也是需要考虑处理的一大关系。

(四)农业、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农民自身的非科学生产,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致使农业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湖州市蔬菜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的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其中的温室龟鳖养殖和生猪养殖,在其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同样,大规模的蔬菜种植也存在一定的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缺乏有效的处理,也往往导致农村生活环境恶化。如何解决好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与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之间的矛盾,也就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又一关系。

(五)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素质的矛盾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以新技术作为先导和发展动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作用明显。近年来,湖州紧紧抓住与浙江大学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深化市校、院地科技合作,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然而,从农业劳动力来看,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大多选择了非农就业,目前全市农业劳动者多为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偏低,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因此,如何突破农民素质这一制约瓶颈,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再一大关系。

三、湖州“三农”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湖州“三农”问题现状,我们提出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如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各项工作,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支撑,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切入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立足于以人为本,把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对“美丽中国”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三农融合”、“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积极探索质量效益突出、低碳生态环保的品质农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新农村,积极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一)推动三农融合

三农融合即三农一体化,以“品质农业、美丽乡村、职业农民”融合发展为目标,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着力推动三新互动,促进湖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

一是,以品质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农业。品质农业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体制创新、设施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要素和科技保障为依托,以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为标志,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品牌为根本特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当前湖州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过程监管,突出品牌建设和质量认证,加速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强化农业设施装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体制机制,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把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都市农业精品区,全面提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以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化建设新农村。从全市范围来看,作为农村基本单元的村庄,大多是历史形成的自然村落,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匮乏,即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好多村庄的公共服务缺失、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等软硬件问题依然普遍。要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和建设为契机,深化全市新农村建设,稳妥实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等各项专项改革,提升农村公共管理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农村幸福民生。要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规模建设生态良好的田园小镇,使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舒适环境。加大对全市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突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广覆盖、带整治”内容,创新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

三是,以职业农民为目标,积极培育新农民。农民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大多选择了非农就业,流入城市务工,普遍不愿回农村。目前,全市农业劳动者多为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而且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偏低,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可以预见,再过一二十年,随着这批老年人的逐步退出,谁来从事农业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发展品质农业需要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群体来从事农业,这就要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让“农民”不仅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更要成为一种职业,增强职业农民的职业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为此,各地要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家以及流通环节购销大户等主体进行重点培育。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制定职业农业认定标准,通过各类现代农民培育平台,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扩大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积极鼓励和吸引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领域,落实引进大学毕业生农业创业就业补助等政策,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要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

四是,推动三新互动,合力推进“三农”一体化。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演化,品质农业、美丽乡村、职业农民必将成为湖州“三农”问题的具体物象,使泛化的“三农”问题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这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推动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的三新互动和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三农一体化,才能为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农业与农村、农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果用封闭、孤立、静止的思维发展农业,农业发展就会画地为牢。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加速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提升农业发展品质。而要适应现代品质农业的发展要求,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农村环境和职业农民。

(二)促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20世纪末期,日本就提出了“第六产业”、“六次产业”的概念,主张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产业融合,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文化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将一二三相加或相乘结果都等于六,故称之为“第六产业”或“六次产业”。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就是要做强一产,夯实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做精二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做活三产,灵活应用多种手段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引入生态文化元素,将生态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集产业发展、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科技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实现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对此,湖州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全市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营效益,加快全市现代农业从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的介入,让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网络销售不但可以省去农产品进入市场后的中间渠道等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还能打破区域阻隔,和来自各地的消费者直接面对面做生意,对接终端消费市场,为各地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价格实惠的地方特色农产品。湖州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信息化发展基础扎实,快递物流业极为发达,已经具备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良好条件。然而,目前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某种自发状态。随着全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借鉴遂昌模式,通过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来实现振兴湖州特产、发掘湖州特色、推广湖州文化的目标,需要对其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具体安排。

二是,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当前,湖州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阶段,打造“智慧农业”,对推进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浙江省已经把“智慧农业”作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但湖州还没有出台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划。为此,有关部门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要在前期分散建设的基础上,牵头组织有关农业信息化主管单位和专家,制订相关政策、规划、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等。

三是,提升发展都市休闲观光业。近年来,湖州市都市休闲观光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粗放经营状态,不仅档次低,而且同质化严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都市休闲观光业的关键不是游,更重要的是还要带动和促进游客消费。为此,要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利用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等资源,结合农耕文化、农民生活和农业设施,加强规划设计、科学管理,形成集生产、教育、环保、游憩、保健、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扶持多功能的大型农业综合体项目落地和建设。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改善经营户服务条件,提升都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档次和盈利能力,合力打造“休闲湖州”品牌,积极培育以农业为基础的新旅游经济。要充分结合湖州丰富的山水等农业资源条件,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和建设一批大型的农业综合体。在提升发展传统农家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娱乐型和乡村度假型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农家乐。

(三)推进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城乡融合的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诸多方面。要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和引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把湖州打造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房屋产权登记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办法,出台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开展宅基地及房产置换城镇住房、产业用房(工业厂房或商铺)或货币补偿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为农户提供便捷的服务。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政策允许和鼓励城里人到农村去买房,带动生产要素由城市流向农村。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政策,探索建立吸纳外来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挂钩制度等。完善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加快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支持创办股份合作农场。推进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化改革,探索股份重组、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机制。稳步推行经社分离,构建经营灵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监督有力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转机制。探索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流转办法,规范股权流转行为,打破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封闭性,为股权适当集中流转、重组向股份公司转变创造条件。拓宽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形态由物业经济向物业经济和产业经济并重转变,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二是,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享受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规划,推进供水、供电、道路、信息、污水处理、商业网点、广电设施等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点加强土地整理、农田和茶园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水利、国土、林业、旅游、综合开发等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完善“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要求,加强对整合工作的领导、协调,确保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

[1]搞好“顶层设计”破解“三农”问题——论我州“三农”发展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N].文山日报,2013-05-08(5).

[2]卞吉安.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有所作为——努力把慈溪打造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J].农村改革与发展,2014(1).

[3]查英.建立起保护“三农”的制度体系[J].决策,2013(10).

[4]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

[5]杜鹰.关于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3(3).

[6]傅晨.“三农问题”:一个一般分析框架[J].桂海论丛,2013(4).

[7]黄世超.以农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理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

[8]李秀华.从“以农为本”到重视“三农”[J].社会科学战线,2013(6).

[9]刘守英.必须坚持以农为本[N].农民日报,2013-08-14(3).

[10]鲁可荣.深化农村改革重塑乡村价值[N].经济参考报,2013-10-24(5).

[11]普雁翔,宋丽华,路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与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

[12]汪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N].人民日报,2013-12-01(2).

[13]袁赛男.亟需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农业农村深层次矛盾[N].农民日报,2013-07-18(1).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Three Agricultures”Based on Agriculture and Thoughts of“Three Agriculture”Integrated Reform

ZHU Yun-wei1,2,TANG Jia-hong2,YANG Guo-qing1
(1.School of Rural Development,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2.School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In recent years,Huzhou has stepped ahead of the whole province or even the whole country in settling the set of issues arou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three agricultures”,but Huzhou faces a set of complicated and knotty problems of resources restriction,etc.Many deep-laid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remain to be solved,because of which in deepening the agricultural reform in Huzhou,we need scientific leadership design.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new development thought so as to constantly push forward the combinations of“three agricultures”,productions and urban-rural areas.

agriculture-based;issues of“three agricultures”;reform thoughts;Huzhou

F320.2

A

1009-1734(2014)09-0001-07

[责任编辑杨 敏]

2014-03-15

本研究得到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朱允卫,博士,讲师,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湖州三农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