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单位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以浙江湖州三县为例

2014-06-27 05:52:10李章程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遗产馆藏档案馆

李章程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文化事业单位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以浙江湖州三县为例

李章程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均藏有一定的珍贵档案文献,它们是不可再生的“集体记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历史作用。然而,现有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基层实际,通过访谈、问卷、文献梳理等方式,调查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系统归纳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对策,以通过横向比较促进我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

文化事业单位;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自1992年“世界记忆工程”肇始以来,文献遗产倍受世人瞩目和重视,相关的保护与研究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文化传承热议的重点。作为文献遗产的一种重要内容,档案文献遗产是指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国家级文化价值的档案文献,其所承载的信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真实佐证。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均收藏一定量的珍贵档案文献,它们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作用,是不可再生的“集体记忆”。然而,现有的保护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研究上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德清、安吉3个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所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调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看样品等方式,获得一手材料,以此为切入点,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对策,为剖析我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横向对比、参考与借鉴。

一、保护现状

(一)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结构

1.构成时期

图1统计可见,湖州市各文化部门馆藏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形成时期主要为民国时期,其次为明清档案文献、革命历史档案文献和建国后档案文献。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市当前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所藏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上限基本是晚清民国的遗物,越往前越少,甚至几乎没有,这符合我国地市级的馆藏实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事业单位,对于建国后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发掘、整理、鉴定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2.影响力

为表明馆藏精品的地位,我们设计了馆藏精品在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区)有一定影响力这一选项,调查结果如下:

图1 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构成时期

图2表明,馆藏精品在全国有影响力是1家,即安吉档案局(馆)藏的吴昌硕《吴氏宗谱》(10册),2家馆藏精品在全市有影响力,大部分(7家馆)馆藏精品在全县(区)有一定影响力。这方面表明我市各文化单位的馆藏的确有部分精品;另一方面也表明,能在全市、全省有影响力的馆藏精品仍然量少质次,需要不断地深入挖掘。

图2 馆藏精品影响力

3.载体材料

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材料有不同的质地、类型,由此决定保管方法的差异性选择。调查发现,现有馆藏精品的载体材料基本为纸质,偶有其它材料。而照片底片遗产、珍贵的视频音像遗产则难觅一二,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载体材料类型

(二)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设施

1.保存装具

保存装具是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与保管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其性能、质量、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既经济实惠,又使用便利,更能对档案文献遗产无损害作用的保存装具是首选条件。目前,保存装具大体有封闭式箱柜、单柱式固定架、双柱式固定架、积层架、活动式密集架、卷皮和卷盒等。调查发现,我市馆藏珍贵档案档案文献遗产的保管装具中,密集架的使用相对较多,这主要集中于档案部门,金属箱(柜)、木柜(箱)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博物馆部门(图4)。

图4 保管装具

2.保管方法

就具体的保管方法来说,亦有差别。一般来说,库房里的珍档保管方法大致有单独保存、混合保存、专门珍品库房(特藏室)三种类型,就县级部门来说,其具体的保管方法见表1统计:

表1 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管方法列表

表1统计显示,单独保存、混合保存、专门珍品库房(特藏室)的保存方式各占1/3,这取决于各馆的保管设施和保管条件。

(三)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管理

各馆藏档案文献以纸质类型居多,而纸质文献的成分以纤维素为主,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除温、湿度外,还有尘粒、细菌、光照、虫害以及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等。欲使纸质档案文献遗产能更完好、更长久地保存,就必须想办法隔绝细菌、空气和害虫等。

表2统计表明,各馆藏单位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面对不同的藏品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除在防虫防霉有个别单位做得不够到位外,在光照、防尘、防有害气体等方面的工作已经基本达到或符合馆藏珍贵文献的要求。

表2 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光照及三防情况表

二、存在问题

调查后我们发现,我市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仍存在不足,概括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家底不清,保护总体状况不明

在我们所调研的多家单位中,尚未有一家能有前瞻眼光自觉、主动、积极地对市各部门馆藏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无论是载体类型,还是信息内容,抑或是保管状况等都缺乏系统的调研,从而导致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中档案文献的比例、其损坏程度如何、具体信息内容如何、稀缺珍贵与否、有多少已面临濒危等一系列问题都无从知晓。“家底不清”造成了对保护总体状况了解得不够全面和系统,以至于很难从相应的战略高度或战术精度,来制定相应的档案文献遗产中长期保护策略。同时,即使熟悉自身的馆藏,但别的单位、部门或个人手里保管有档案性质的文献遗产的信息、现状多知之甚少,形成了固有的“坐、等、要”的“部门陋习”。长期以往,又怎能发现并挖掘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呢?可见,对保护总体状况的掌握,直接影响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

(二)缺乏有效的保护策略

1.遗产保护意识滞后

由干历史的原因,人们的思想长期偏重于档案文献遗产的保密,从而形成束之高阁、远离社会的基本发展主流,对档案遗产的价值开发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很长时间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隶属关系等方面皆重视归档与保存,而忽略了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媒介功能以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限制其动态信息的交流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2.经费不足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是消费大于产出的部门,在一个具体单位的财政支出上,它的经费投入和资金保障从来都是非重点支出部门甚至无支出,甚至不可能获得期望中的全部预算。在这种情况下,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投入不足,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进行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又不能不投入经费,在这样一对矛盾中,解决经费来源就成了一个关键。调查发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遗产保护经费短缺的瓶颈,甚至成为特别棘手的问题。经费保障决定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维系着档案文献遗产事业的现在和未来。拿档案部门来说,“政府财政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1]。可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长期以来重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部门相关问题的解决,但在实践中,对于财政上的支持却明显不足。

3.技术人才短缺

目前,各级文化部门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技术人才缺乏,经过系统保护学习的高层次人才几乎没有。在具体的保护中,由于工作执行者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造成各项保护工作内容有所偏废,即或者重管理轻修复,或者重技术而轻管理。既懂管理,又是保护技术出身的全方位保护人才尤其缺乏。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保护修复部门。倘若是因为县级部门的确有许多制约因素所致此可以理解外,那专业技术保护人员则另当别论了。调查同样显示,三类馆的技术保护人员寥寥无几,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只能从其他职能部门抽调或者聘请馆外的相关人员,或送出修复。

4.缺乏规划,规范不健全

调查发现,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还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战略研究,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损毁原因及管理因素、社会因素缺乏全面分析。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的理解比较狭窄,长期以来将软科学研究,特别是宏观决策研究,排斥于科技研究之外,导致作为文献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文献遗产,面临着缺乏长期保护规划的问题。这种缺乏尤其体现在规范的不健全上。

调查显示,既有管理规范,又有修复技术规范的仅长兴档案局、德清档案局两家,其余的要么仅有其一,要么一无所有。这凸显了我市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非档案部门在珍贵档案文献遗产规范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亟需完善。

(三)技术保护手段较为落后

虽然调查显示,各部门在库房管理、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管理方面基本达到了保护的要求,但并非面面俱到,仍存在许多不足。其中,技术的不足是主要的问题之一。

中国古代,墨汁一直是档案文献书写中最主要的字迹材料。晚清以降,由于机械造纸和印刷业的兴起,以及西方新型字迹材料的传入,各种字迹材料逐渐得到广泛使用。清代以墨汁、印章和油墨为主,到民国时期,油墨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并逐渐超过墨汁成为使用比例最高的字迹材料。然而,调查发现,褪色或扩散比较严重的恰恰就是墨汁和油墨,其次为蓝黑墨水、复写纸等。

既然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和字迹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褪色,每个馆为此所做的技术准备又如何?调查发现,当前的修复破损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技术主要为修裱、去污和去霉三类。目前,有修裱技术的包括德清图书馆、德清档案馆、长兴档案馆、安吉图书馆,有去污技术的包括长兴档案馆、安吉图书馆,除霉技术的有长兴档案馆、安吉图书馆。但即使有这些技术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根本无法真正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除德清档案馆主动向中国档案馆学习基础的修裱技术外,不少部门目前的技术修复暂时不动,如确需修复,要么是送修,要么请人来修,技术保护明显滞后于保护实践。

(四)馆际间协同性差

20世纪70年代,继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之后,协同学与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一起构成了“新三论”。协同学认为,在一个“复杂系统”内,既可以考察个别组成部分的功能,也可以对该系统作整体性研究。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的功能。[2](前言)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作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保管、保护、传承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重任。既然如此,理应在馆藏方面多做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共同把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这项伟大的事业做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事业单位的馆际间的协同性较差,既包括客观上的部门和技术标准的不平衡,又包括主观上的交流不够和信息流通不畅。

1.技术标准欠缺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出台的6项标准基本上覆盖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主要方面。然而,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无法制定出可供共同参考的、必要的、通用性标准和管理技术规范,导致各部门自行其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操作,其隐患和后果不得不仔细考虑。

2.信息流动不畅

从理论上讲,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共通之处颇多,有些部门和系统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制定了一批标准。然而,由于没有专门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平台发布信息、介绍经验等,也就没有必要的信息沟通,部门之间的工作缺少合作性。

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还容易造成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服务效益难以发挥。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关联性,孤立的信息价值较小,对于有共同利用价值的信息更是如此。档案文献遗产的特点和“孤岛式”的管理体制,造成遗产资源利用的区域化、部门化,其利用的水平和效果只能反映小单位的技术水平,不可能以更高的起点、更广阔的思路,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和档案信息化发展。服务功能缺乏集成化,使得利用者为获取特定的遗产资源信息,需要透过不同隶属管理方式,采取不同方式、在不同地区才能达到目的,给利用者获取利用带来诸多不便。

三、基本对策

(一)微观管理与宏观指导相结合

所谓微观管理,是指各文化部门要依据相关规定对本行业数量、种类不一的档案遗产行使管理与保护。各部门首先应是部门领导要树立“档案文献遗产”的意识,要熟悉馆藏的珍贵遗产分布、数量、物质、地位等,并给予必要的重视。

所谓宏观指导,是指从“大遗产”的观念出发,各文化部门要突破体制的沉疴、行业的隔阂,走向合作。我市目前的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与保护呈现多头管理、多重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现象,机构归属不一,体系不一。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都是遗产的管理机构,但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加之传统的观念、经验与工作模式的束缚,新的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还不够,这些都使得相应技术保障和信息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无形中给利用者获取信息设置了障碍。

微观管理与宏观指导相结合的关键就是加强馆际协同,但这种协同并非设立一个实体的综合管理部门,这既无必要,又无可能,而是建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数据平台,实现档案文献遗产信息资源的整合,如图5所示[3]:

图5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资源集成图

(二)技术性保护与非技术保护相结合

1.技术层面

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技术保护大体为以下三方面:(1)控制环境,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文献遗产老化变质的影响;(2)采取保护措施,减缓档案文献遗产材料的继续损坏,使其尽可能保持稳定;(3)对保存情况不理想的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修复处理,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性。涉及到的具体技术主要有:(1)治理技术方面的去酸、去污、杀虫、除微、封塑;(2)修复技术方面的加固、修裱、揭“钻”、字迹恢复等。不过,对于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馆藏并不丰富的县、市文化部门来说,所有的保护技术方方面面、一应俱全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前,我们提倡因地制宜、因部门制宜、因保管对象制宜的保护技术发展策略,不求大、求全,但求应用、实际。

2.非技术层面

当代文献遗产保护的实践表明,保护过程不仅存在着技术难题,而且越来越多地遭遇到管理体制缺位、保护组织不力、保护法规欠缺、保护信息分散、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的桎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除了技术性之外,还应涵盖保护社会因素、保护管理体制、保护组织体系、保护策略、保护政策法规等较为宏观的要素。只有在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保护技术的作用,尽可能地延长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有效寿命。

(三)专业性活动与大众性保护相结合

1.开展档案文献遗产普查工作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可以依据国家、省、市和行业系统的规定、要求、意见,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开展所辖范围内的档案文献遗产的大普查,包括对遗产构成特点、信息内容、载体组成、保存状态、损坏程度、保管方式、保护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全面、深入而系统的认识,对需要保护的对象做到真正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之后的保护工作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2.大众参与是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源

民间团体是处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中间社会组织。有关民间团体是实现公众对文物保护参与的中介。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协调联络优势,推动文物保护从动员型参与走向自主型参与,非组织参与走向组织参与,非制度化参与走向制度化参与。从国外的情况看,民间团体一般都是资金雄厚、动作高效,甚至能形成强大的压力集体,影响政府决策。而在我国,这类民间团体无论就规模、数量,还是其所发挥的作用看,都相当有限。政府对这类民间团体,如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等,应给予大力支持,以发挥其促进公众参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中介作用。这不仅对于仍隐藏于民间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收集,是一种较佳的社会手段和方式,并且对于培育一支“馆藏专家”[4]亦大有裨益。

(四)遗产实体与数字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始终是实体保护与信息保护相结合的过程。实体的保护,既是档案文献遗产服务的内容,又是法律法规的实际规定。没有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实体保护,就谈不上其重要信息的传播、利用,就不会有长久的利用服务。因此,保护好档案文献遗产的实体就是保护档案文献遗产的信息,保护好档案文献遗产的信息,就必须结合当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实施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主要是通过数字化将各种载体的档案文献遗产上的信息转移为数字化虚拟信息。其目的在于:其一,通过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可使其信息得到转移,防止由于载体损坏而造成信息丢失;其二,数字化之后,有利于档案文献遗产信息的共享和传播,便于利用;其三,数字信息的利用减少了档案文献遗产原件的使用,起到了间接性的保护目的。

[1]刘识文,黄夏基.经费保障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理论探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经费保障研究之一[J].云南档案,2009(8).

[2][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彭远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方立霏.培养档案馆馆藏专家的几点思考[N].中国档案报,2009-04-27.

On the Protection of Precious Archival Heritage Collected in Cultural Institu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Counties in Huzhou,Zhejiang Province

LI Zhang che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Management,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The vast majority of libraries,museums,archives have collected a certain amount of valuable archival documents,which are of great value and historical role.They are non-renewable“collective memory”.However,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protection of archiv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t the grass-root units,this article lists and summarizes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precious archival heritage through interviews,questionnaires and literature review,etc.,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detail,refines and builds protective measures,and wishes to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 country’s precious archival heritage through horizontal comparison.

cultural institutions;precious archival documents;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G271

:A

:1009-1734(2014)05-0076-07

[责任编辑铁晓娜]

2014-02-25

2013年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建设‘文化大市’背景下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13hzghy028)研究成果。

李章程,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政府信息与公文研究。

猜你喜欢
遗产馆藏档案馆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遗产怎么分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千万遗产
关于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思考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41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浙江档案(2017年10期)2017-03-31 06:27:31
when与while档案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