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高效生成*

2014-06-27 05:52张小燕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异构教材

张小燕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浙江萧山 311201)

高中政治“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高效生成*

张小燕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浙江萧山 311201)

“同课异构”是一种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教师合作的研究,基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营造良好师生互动与交流空间的有效的行动教学研究。笔者基于高中政治“同课异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课堂生成等方面进行了评述,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高效生成的原则,并提出了“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构想。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课堂生成;预设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和低负高效,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更强力地推进了课程改革。但是,由于缺乏对“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部分地方学校存在盲目跟从现象,出现了上课教师的“PK”心态,“异构”变成了僵化的“构异”,甚至演变为怪异、变异等,显然违背了教改初衷。本文在对“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进行解析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政治“同课异构”教学实践,对高中政治“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高效生成的原则和构想进行了初步地探索。

一、“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目前,学界对“同课异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没有形成科学的定性和完整准确的概括。一般来说,所谓“同课”,就是指相似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目标、相近年龄和认知特征的教学对象;所谓“异构”,就是指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因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不同,就会建构出不同意义的目标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听课的教师通过课堂对比,结合课堂教学实效,找出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身讲授同一内容时所经历的过程,从而为自身授课内容进行第二次备课,这个过程就被称之为“同课异构”。简单地讲,“同课异构”就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不同教师风格各异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1]此外,“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它的特征是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也具有开放性、真实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随着国家教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学理论与实践正在进行一场最重要的变革,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由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由重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同课异构”对思想政治高效教学而言比较重要,不仅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比性,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创造高效、优化的教学课堂效果。为了配合学校“同课异构”研修活动,教学组在高一(14)班和高一(6)班依次进行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一课的展示。笔者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课堂生成等四个角度进行了“同课异构”研究。

(一)教学目标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同课异构”教学实施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同课异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如本校参加“同课异构”的两位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对高一《经济生活》所选定的内容《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教学目标界定进行了非常个性化地处理。

表1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学目标对比表

赵亚夫教授曾说:“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眼睛、准星、靶心)一线且不能马虎。”不难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都注重三维目标但又颇具个性,尤其是教学的“学以致用”和能力的培养。方案一注重学生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二则把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升到国家层面。所以,异构教学目标,使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即导学、导教和导评)方面,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二)教材处理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关键点

依托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优化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支撑点,超越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着力点。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挖掘自己的潜能,符合“知、情、意、行”的立体教学目标;“注重互动”,让学生的自主发挥有较大的空间,更加注重理论在实践上的应用;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异构教材就成为了“同课异构”活动的关键点。[2]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材理论阐述总共两大块,其余为阅读材料、专家的点评以及相关链接材料。此框题具有清晰的条理,从专家点评导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接着以相关科研结论介绍科学发展观,最后进一步阐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举措。这种教材编排极大程度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而且最后的措施又将本课内容收于“行”的要求,符合“知、情、意、行”的立体教学目标。

两位教师在引入时采取了同一个案例——浙江经视新闻《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保》,但是方案一在处理中更显灵活机动,角色由政协委员换成了学生。此种处理,轻松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而方案二对材料的处理则较循规蹈矩。不难看出在整个教材处理上,方案一的形式多样,说理与活动相间,互相彰显,先行后知情意,对整个教材的整理与挖掘比较透彻,学生在轻松听讲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相反,方案二的整个处理比较囿于教材,活动的开展也比较单一,结论的得出也强调说理,但其更加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属于典型的知情意行。

“异构”教材,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层层推进理解,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异构”教材,更是教师修养的呈现。

(三)教学方法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差异和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我们常说“因文而异”、“教无定法”……。然而就一堂课或某一问题的解决而言,在众多的方式方法中必然存在着一两种更好的方法。“同课异构”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在预测、实践和比较中鉴别多种方式方法的优劣,从而找出最佳的教学模式,以指导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同课异构”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两位教师不约而同采取了活动课的形式。方案一主要是采用走进情景——畅所欲言——全班交流——心灵震撼的方式,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在活动中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用另一活动引出又一活动,达到活动促进理解,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方案二则采用明确意图——抓住关键——启发诱导——顺水推舟的方式,是活动——结论——实践——结论,将知识灵活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他们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个体与集体,动手与动脑交叉进行,教师又加以适时适当地点拨,使得整个课堂一切水到渠成。

可见,“异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师生互动,从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生成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归宿

课堂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随着学情的变化,师生应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产生质变,使学生顿悟,从而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让课堂呈现有生命力的别样的精彩。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本身内容不多,但是概念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情感价值目标、能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知识目标。如何将抽象的、陌生的概念进行转化,幻化为学生的行为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李老师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听课的老师已经远远超过极限,此种情况已经影响小组讨论及课堂内容的生成。李老师马上转变策略,前后两组学生站起来,面对面进行讨论交流,一下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对于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五条举措的生成,呈现“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场景。所以她的课堂生成时刻带有动感的元素。而王老师则是耐心善待课堂生成,做了充分的各种预设,特别注重结尾。

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好的开头具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的功能,而精妙的结尾则具有耐人寻味,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王老师假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学生咀嚼、回味和反思,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达到了知识的升华。这也恰好印证了古人所说的:“起句如爆竹,骤响余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此,课堂犹如战场,瞬息万变。流变状态的课堂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善待学生的提问和看法等。教学目标异构、教材处理异构、教学方法异构和课堂生成异构,这四方面的“异构”,使两位教师最后都呈现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方案一彰显了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系统的学科素养和具有亲和力的教态,教师的个人魅力使课堂大放异彩;方案二呈现了教师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的教学风格,缩小拉进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教学亲切、自然、流畅。

二、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高效生成的原则

基于教学实践,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这个平台中,本校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交流彼此间的经验,探讨彼此间的教学艺术,共享彼此间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和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和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益。[3]但为什么推而广之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高效生成应把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围绕目标,忌过度求“异”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确实要求教师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呈现“异”,但又不能脱离“同”。因为“同”是起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无论教学过程如何求“异”,但最后必须殊途“同归”。所以,教师要基于“同”的起点来构“异”,使自身的教学带有个性的同时,又不偏离教学目标。然而,一些教师却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却忽视了这一点,纯粹为了“异构”而“异构”,没有以教学目标为引领,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异构”的目的仅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表演“光彩夺目”,结果是一味脱离目标地追求新意,一味无限拓展教材、一味无度挖掘文本。在一次三校公开课上《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位年轻教师为了展示自己与别校教师的差异,剖析钓鱼岛问题时,看法过于偏激化,带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致使整堂政治课变成了控诉课。

(二)注重特色,忌轻“异”求“同”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交流彼此经验,分享成功喜悦。例如,本校三个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确定主题后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参与的方式,彼此分享,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统领以及逻辑严密的作用和新教师的特长性,如擅长多媒体,语言组织力强,并带有鼓动性等。然而遗憾的是,有一些学校组织“同课异构”的活动,目的并不是为了加强交流,分享经验,而是通过集中听课来辨别课与课之间的高下优劣,进而评选出一种“示范课”、“最优课”,并将这种“示范课”、“最优课”推而广之,致使其他经验几乎被全盘抛弃。表面上,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来展现不同教师的风采,但最终却是为了构建出一堂“标准课”,让其他教师执行。这种轻“异”求“同”的“同课同构”教学模式,显然很难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也抹杀了教师之间的不同特色和风格,违背了“同课异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蕴涵的积极意义。

(三)关注学情,忌“标新立异”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教学目标要求,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之后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达到以“学”定教,因“学”而异,顺“学”而为的目的。[4]比如在区高二年级,由于文理分层,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合格考和选拔考。在高三年级,突出选拔性考试。然而,有些教师在“异构”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与把握,教学过程不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而只是一味追求“新”、“异”。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要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抽象理论生活化,进而使知识变得生动易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和主动参与的过程。例如在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上,观摩了来自全省各校总共十二节课,每一节课都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亲和的生活味课堂中,师生品味国家财政,品味浓浓的价值观。其中来自杭州的张佳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领略宁波的“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生活气息浓厚,让学生感觉十分亲切;又如来自嘉兴的王晓娜老师,在与学生探究如何献爱心的话题中一起体味价值和价值观;再如来自义乌的陈峥嵘老师,与学生畅谈父亲心中的英雄、自己心中的英雄,进而引导学生谈自己心中最有价值的人,最后引出价值观的相关知识点,同样蕴含浓浓生活味,课堂亲切自然。

三、“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构想

“同课异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首先明确“同课异构”的涵义及其构建模式,这样,才能出现别样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课堂教学它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见,“同课异构”式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在异构中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达成,在达成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构想图如图1所示。

在本校,教学组对“同课异构”的实施活动较为彻底,仅上半学期底,除《科学发展又好又快》之外,《国家财政》、《企业经营》、《社会发展的规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或者活动整体性构筑如下:独立钻研,写好教学预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互动研讨,总结提高→自我反思,撰写教学反思→资源共享。从学校层面而言,要重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过程管理,负责行政引导,督促各组作好有关工作,促使教学组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实效。一是主备人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实施过程中逼迫自己去研读教材和课标,挖掘课程资源,认真落实和完成每一个环节的任务,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二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这一块平台不断地激化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情,充分挖掘团队作战的优势,让全体教师在活动中受益。三是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教学课需让同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适时参与,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让每一个学生共享课堂改革的收获。四是需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硕果累累,在活动中,我们要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的双赢目标。

图1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总的构想图

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在对“同课异构”的实施策略模式探索上踏出了一步,把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课堂生成相结合来考虑。当然,“同课异构”在具体的运用中更加灵活多变,“同课异构”的实施也没有绝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或策略。笔者仅是在广大政治教师对“同课异构”创造性探索的基础上,对其策略模式略作申说,对于采用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发挥“同课异构”的功效,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碰撞、提高、共识。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卢佳地.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2).

[3]张安义.课堂因“生成”更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4).

[4]课程教学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a Senior High-school Politics Class with the Teaching Mode of“Heterogeneity”

ZHANG Xiao-yan
(No.11 Senior High School,Xiaoshan District,Hangzhou City,Xiaoshan 311201,China)

“Heterogeneity”is a research based on problem study,teachers’cooperation,and the respect of students’subjective status,so as to create a goo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space.The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heterogeneity”is reviewed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methods and classroom generation processing aspects.This paper expounds with examples the efficient production principle in applying the teaching model of“heterogeneity”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heterogeneity”.

the teaching mode of“heterogeneity”;class generation;presupposition

G633.2

:A

:1009-1734(2014)05-0103-05

[责任编辑杨 敏]

2014-03-15

张小燕,中学一级,从事高中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异构教材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