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出土青花瓷器人物纹饰研究

2014-06-27 06:40:52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婴戏高士八仙

谢 浩

(大庆市博物馆,黑龙江 大庆 163311)

青花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是瓷器高温釉下彩之一,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所使用的钴原料经高温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空气中氧分对其影响较小,烧制成功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1]

青花瓷器肇始于唐代,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景德镇瓷器的生产,逐渐成为全国的主流。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上的纹饰特征展开讨论。

纹饰的分类不在于细化到何种程度,本文要探讨的青花瓷器出土品,即有明确出土地点的这一批瓷器,据其具体特征,笔者按照纹饰的不同内涵将之分为高士图、神话人物和婴戏图三大类。

一、高士图

高士图是以文人雅士情趣生活为题材的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是明代青花瓷器的重要表现题材,多描绘在瓶、缸、罐、杯、碗等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高士图出现在瓷器上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以席地坐饮清谈的人物为常见,辅助纹饰为祥云、异草、奇石等,人物表情洒脱。至元代,高士图作为主题纹饰已渐成熟,题材也较为确定,如江边垂钓的高士等。明代则题材扩大,尤其是明代中晚期高士图大量出现,并对清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携琴访友图

“携琴访友”纹饰绘于瓷器上,在金代已有出现,表现的是伯牙携琴访子期这一情节。俞伯牙是春秋时人,善弹琴,他所奏的《高山》《流水》,曲意皆被钟子期悟出,誉为“知音”。后来他携琴拜访子期,闻之已死,痛心之余摔琴绝弦以谢知音。明代青花瓷器上多绘有伯牙携琴访友图,其图案多表现为一高士或骑马或步行,身前或身后童子抱琴相随,以山水田园为画面背景。如广西桂林市尧山靖江宪定王夫人莫氏墓出土的青花梅瓶[2](图1),腹部主题纹饰中高士头戴乌纱帽,骑在马上怡然自得,马前为一童子携琴引路,后为役夫担酒食盒相随。安徽省含山县财政局宿舍工地明弘治年间纪年墓出土的一件人物纹盖罐(图2),其主题纹饰为一高士于垂柳之下漫步,童子执琴相随,线条飘逸,衣衫服饰有风吹摆动之感。三峡重庆库区宝塔坪遗址M4015中也出有一件高士图纹碗[3](图3),主题纹饰为一高士骑马当先,童子携琴跟随其后,寥寥数笔,人物形象生动。安徽萧县张庄寨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图碟(图4),内壁绘高士漫步于小桥上,其后跟随携琴童子,浅淡的远山和近景的山石 均以青花勾勒填色,但填色又多晕散出轮廓线。

1.桂林市尧山靖江宪定王夫人莫氏墓青花梅瓶;2.含山县财政局宿舍工地明弘治年间纪年墓人物纹盖罐;3.重庆宝塔坪遗址M4015高士图纹碗;4.萧县张庄寨青花携琴访友图碟。

(二)四爱图

在高士图纹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四爱图”,包括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广义亦包括孟浩然爱梅、米芾爱石等图案。

三峡重庆库区宝塔坪遗址M4011中出有一件高士图纹碗(图5),外壁由两幅主体图案构成,均为高士坐观秋菊,碗心亦饰有与之相类似的高士赏菊纹饰,展现了一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赞颂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出土的青花人物楼阁图盖罐(图6),腹部主题纹饰为林和靖爱鹤图,并饰以楼阁和云纹。林和靖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此主题纹饰着意表现一种恬淡闲适的隐士情怀。广州市中山五路明代六脉梁遗址出土的青花开光人物风景纹执壶(图7),主纹为开光人物风景,高士坐于池边,回首观看水中盛开的莲花,意指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爱、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广西桂林市北站万历壬子年文林郎刘元石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一件青花四爱图梅瓶(图8),腹部绘画主题纹饰“高士四爱图”,更是描绘了俞伯牙爱琴,陶渊明爱菊,孟浩然爱梅,周敦颐爱莲的四幕情景。

5.重庆宝塔坪遗址M4011高士图纹碗;6.北京朝阳区八里庄青花人物楼阁图盖罐;7.广州市中山五路明代六脉梁遗址青花开光人物风景纹执壶;8.桂林市北站文林郎刘元石夫妇合葬墓青花四爱图梅瓶。

此外,还有山西长治市郊区山门明墓出土的青花人物故事纹盖罐(图9),腹部主题纹饰为孟浩然爱梅图,图中高士骑于驴上回首与另一人交谈,前有一童子引路,后又两童子相随,前方有一梅枝伸出。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梅花早春独步、一枝独秀,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它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也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9.长治市郊区山门明墓青花人物故事纹盖罐;10.武汉市江夏区流芳岭明妃子墓青花弈棋图簋式炉;11.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地区青花高士图罐;12.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青花渭滨访贤图盖罐。

(三)其他

除了携琴访友图和四爱图,明代青花瓷器上还饰有高士对弈图、行吟图等其他寓意图纹,展现了高士图纹的独特意境。如武汉市江夏区流芳岭明妃子墓出土的青花弈棋图簋式炉(图10),腹部绘人物弈棋纹。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地区出土的青花高士图罐(图11),腹部主题纹饰既有携琴访友,又有高士对弈、行吟图,同时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出土的青花渭滨访贤图盖罐(图12),腹部为“渭滨访贤”图,共有十二个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图中姜尚立于主体纹饰左侧,右侧文王作揖,生动的展现了周文王礼贤下士的情景,这也展示了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

明代初年,统治者致力于恢复汉家风尚。洪武年间追访宋制,重建画院。由于统治者的倡导,明代的画坛非常活跃,各流派林立。在明代市井文艺风头正健的背景下,画家在绘画中有许多表现仙人高僧及文人隐士的题材,画面中的文人、隐士们或在松林荒郊及茅舍庭院中弹琴、饮茶、论道、吟诗,或骑着马,后面跟着书童,行走在丘壑泉石、烟云竹林中。[4]受画风的影响,瓷器装饰上的高士图也迎合时代需要,出现了以上介绍的多种高士图纹装饰的青花瓷器。运用瓷画的载体,表现了文人画闲云野鹤徜徉于山林秀水之间,意在“寄兴抒怀”,求得“心远忘世”。

二、神话人物图

神话人物图是瓷器人物纹饰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八仙、罗汉、麻姑、南极老人、西王母、魁星等神仙人物。这些神话人物所表现的多为八仙过海、群仙祝寿、魁星点斗等题材。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出土的青花八仙过海图瓜棱罐(图13)和海淀区国家气象局院内出土的青花八仙过海图罐(图14),均于腹部绘“八仙过海”图。福建省闽侯县杜武湖头山出土一件青花开光人物纹三足炉(图15),主题纹饰就是一罗汉凭栏远眺。广西桂林市尧山靖江宪定王夫人莫氏墓出土的一件青花岁寒三友仙人炼丹图盖瓶(图16),图纹描绘吕洞宾和张果老各执云帚,铁拐李握杖搁腿在松竹梅树下朝着地面四足架上宝葫芦坐望,纹饰繁复多样,刻画极为生动。

13.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青花八仙过海图瓜棱罐;14.海淀区国家气象局院内青花八仙过海图罐;15.福建省闽侯县杜武湖头山青花开光人物纹三足炉;16.桂林市尧山靖江宪定王夫人莫氏墓青花岁寒三友仙人炼丹图盖瓶。

八仙纹盛行于明代,尤以嘉靖、万历两朝为 甚。帝王和上层社会倡行道教,八仙纹于是流行,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图样。[5]八仙指八位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即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习称八仙纹或八仙图。他们中有老有少,老的如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等人,中年的如曹国舅,青年的如吕洞宾等,少的有韩湘子、蓝采和等人;也有贫贱富贵之别,贫贱的如乞丐铁拐李、艺人蓝采和等,富贵的如将军汉钟离、国舅爷曹国舅等人;有男有女,女子如何仙姑。在八仙中各种不同的或对立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泄相济、融合渗透、和谐统一,体现了道教的“无极”理念。同时,因为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成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也作为明代青花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被广泛采用。

除了八仙人物外,祝寿题材的纹饰在明代也广泛流行,包括群仙祝寿和麻姑献寿等。北京市海淀区百万庄出土的青花群仙祝寿图盖罐(图17),腹部主题纹饰为“群仙祝寿”图,画面中心绘寿星坐于山石之上,周围绘有鹤、鹿、石及人物。天津市蓟县鼓楼遗址出土的青花麻姑祝寿图盘(图18),内壁口部书:“长命富贵金□”,末有一字残失,内壁底部绘麻姑祝寿图,这些都寓意着明人对于长寿吉祥的美好期盼。

17.北京市海淀区百万庄青花群仙祝寿图盖罐;18.天津市蓟县鼓楼遗址青花麻姑祝寿图盘。

三、婴戏图

瓷器装饰中利用高士图表达儒家弟子修生养性和坚贞、高洁的情操,利用神话故事图期盼长命富贵的世俗理想,而对于多子多福的儒家思想,则反映在婴戏图中。婴戏图纹饰形态多种多样,表达“早生贵子”“连生贵子”“五子登科”“四妃十六子”等寓意。明代是婴戏图的复兴期,其中又以明代中晚期为发展的高峰。常见的婴戏图案有戏莲、蹴鞠、放纸鸢、戏蝶、传胪、折桂、对弈等。

江西省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出土了一件青花婴戏纹碗(图19),外壁以曲折栏杆分隔为两组图案,每组均绘七名儿童做游戏,神态各异,十分生动。其中一组中一名孩童手擎华盖,左前侧另一名,前有三孩童作揖模拟传胪的场景。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南窑四队明墓出土的一对青花婴戏纹碗(图20),每只上绘八名儿童,分为若干组,在玩折桂和传胪的游戏。这种以婴戏图案模拟传胪场景,以孩童折桂寓意金榜题名、功成名就,既不落俗套,亦更显生动,因而广为流行。

19.江西省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青花婴戏纹碗;20.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南窑四队明墓青花婴戏纹碗。

婴戏题材除了反映广大民众对功名的期望, 同时也有对官员生活的模拟,如北京市朝阳区洼里乡出土的青花婴戏图盖罐(图21),腹部主体纹饰分为四个部分,着力表现了十四名孩童,各自模拟官员出行、升堂、对弈、会客的场景,童趣十足,显示了民众对高官厚禄的期盼和向往。

21.北京市朝阳区洼里乡青花婴戏图盖罐;22.江西省新干县荷埠公社青花婴戏纹长颈瓶。

除了将对功名利禄的期许暗藏于婴戏图中,更多的婴戏图还是着重反映百姓对于多子多福的向往,出土的青花瓷器上有很多绘有十二、十四、十六子的婴戏图。如江西省新干县荷埠公社出土的青花婴戏纹长颈瓶(图22),腹部绘两裸婴手执荷叶游戏于缠枝牡丹花间,就暗含“连生贵子”的寓意。四川成都市永丰肖家村一组明墓出土的青花婴戏纹碗(图23)和四川成都市红牌楼明墓M3出土的青花婴戏纹碗(图24),外壁的主题纹饰为童子游戏图,活泼的孩童或蹴鞠、或戏蝶、或放纸鸢,极为生动可人。

23.成都市永丰肖家村明墓青花婴戏纹碗;24.成都市红牌楼明墓M3青花婴戏纹碗。

婴戏图纹充分体现了明代民众对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思想。同时,其中隐含对高官厚禄的期许也是我们在解析瓷画含义时需要注意的。

明代青花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在元代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人物纹饰中,题材较前代有了很大的丰富,从高士图纹对文人雅士闲适恬淡的生活画面的展示,到神话图纹对于长命百岁、得道修仙的世俗要求,再到婴戏图纹追求多子多福外在含义的同时,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将明代青花瓷器纹饰分为三类,即高士图、神话人物图和婴戏图,只是基于对有明确出土地点材料的分析,也是为了更好的展示人物纹饰背后社会文化的趋向,但这绝不是青花人物纹饰的全部,它还包括了仕女图、农家乐等题材,只是多见于传世品中,故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纹饰绝不仅仅只是装饰之用,因为大量的瓷器还是作为一种商品销售,是民众最普通社会追求的重要物质载体,而民众对纹饰的喜好具有时效性,因此通过对瓷器纹饰文化内涵的解析,可以为了解各时代社会生活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线索。

[1]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15.

[2]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以下器物如无特别标注均出自此书.

[3]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冯恩学主编.奉节宝塔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7-310.下文中凡引用奉节宝塔坪遗址的材料皆出自此报告.

[4]李晓,王偈人.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高士图”[J].艺术市场 2008(2).

[5]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58.

猜你喜欢
婴戏高士八仙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民族文汇(2022年17期)2022-05-16 02:56:58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紫禁城(2020年6期)2020-07-24 09:24:06
宁夏博物馆馆藏西夏婴戏莲纹印花绢赏析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08
闲心
读者(2019年19期)2019-09-24 02:00:55
闲情
高 士
宝藏(2019年6期)2019-01-15 14:52:30
醉酒八仙2
醉酒八仙
论婴戏题材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
八仙欢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