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翠
(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大学生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则可概括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思想、知识,针对环境保护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来指导行为的认知。
现代社会,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意识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他们会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故而,这个群体产生的影响力必然涉及较为广阔的范围,且持续的时间也长。他们的言行无疑都对周围人群有相当程度的示范与表率作用,因此,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法律意识的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多重渠道强化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是一项促进和推动环境保护的长远性、基础性的工程。
环境法律意识的改变对于现今日趋恶化的环境状况改善具有深远意义,也是提高公民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情况堪忧,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加环境保护活动态度不积极。另外,漠视环境污染问题。种种原因使我们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可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意义重大。
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不但对提高自己环境保护素质重要,而且对提高其他人群的环境保护素质也极其重要。因此,认真分析了解大学生环境科学技术知识现状和环境法律意识现状,进而探讨影响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水平的关键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水平的策略、方法及建议,就显得极其重要。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不是一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世界性的问题。通过我们对大庆部分高校大学生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情况的调查,对大庆高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1.对环境保护体现较强意识。这部分人占36%,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对环境保护法律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珍惜和保护环境观念强烈,保护环境行为自觉。对于环境法律保护意识较强的原因的调查中,选择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中获取环境法律知识的占大部分。由此可见,学校整体教育环境是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余不足一半的人数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获取相关环境法律知识信息的,可见新闻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网络在我国高校的普遍应用,通过网络方式获取信息量的学生数量也在逐步提升。只有少部分的人选择通过公众宣传教育获知环境法律信息。对于这部分人群由于其知识来源相对较为宽泛,且专业性较强,因而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的意愿,责任感较强。
2.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52%大学生对环境法律知识教育的态度虽然是比较积极的,选课比重较大,但我国的环境法律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才将《环境法》这门课列入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基础课,在理论基础教育这部分发展较为缓慢。这部分人群对保护环境这一职责表现出较为淡薄的态度,认为这离自身较远,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且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3.环境保护意识较差。12%学生对环境保护只有个初步的概念,对于如何保护、怎么保护远远了解不够,总是认为环境保护离我们很远,应是政府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仅限于听过、看过,没有任何想法或意见。
人们在生活中随意的甚至不加思考的一个动作,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都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环境行为的逐渐累加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局面。如何改善这种现状,作为对周围群体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法律环境意识教育至关重要。
1.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的措施之一。普法教育在高校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设的法律专业课程,主要针对一些对法律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学生。二是设立选修课、公共课,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三是举行有关法律知识讲座或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法律知识,开拓学生法律视野,提高学生法律素质。采取这样的一些方式,就为学生更好地增强环境法律意识奠定了基础。
2.更多组织学生进行与环境法律有关的活动。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般地开设法律课程,进行普法教育,还难以达到增强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的目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目标定位,学生的素质,制定适合自己本校的法律教育课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有关环境法律案件的审判,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多的感受法律的严肃性,增强学生对环境法律的理解,也即法律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要继续搞好“模拟法庭”活动,这种方式较为生动形象,对于帮助学生学习环境法律大有益处。学生模拟审判长、律师、被告等,对于记忆和理解环境法律法规非常有益。学校也可组织有关培养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的讲座、演讲赛等。
3.深化环境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当前,环境保护法律课程在多数大学是被当成选修课设置,这无形向学生传达了一个信息,环境保护法课程可有可无。因此,环境保护法课程形同虚设。对于法律专业,环境法学是必修课,但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空泛,学生的兴趣不高,似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因此,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提高环境法律意识,作为主要传播知识载体的高校应当积极拓宽法学选修课程的门类和范围,把环境保护法律放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具体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和感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使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
大学生要在了解相应的环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全面掌握环境科学知识,这对树立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规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普及不同层次环境法律知识教育的中枢,自身的教育程度至关重要。因此,以大学生作为教育途径的切入口,才能逐步推动全民环境法律意识的提高,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