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胜
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一个家有没有好的风气,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家风纯才能民风正,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中国历史的群贤谱上,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家风。譬如“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勤奋、俭朴、求学、务实”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做官不许发财” 是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家风;而“不经商、不赚钱、低调做人、清廉”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家风;“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
作为极度重视家的族群,家风无疑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中最为朴素的沉淀。中国人说,什么样的家风出什么样的人。此言极是。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集思想、情感、态度、精神、情趣、生活习惯等多种成分为一体的综合体。家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烙有家风的印记。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等。
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我们要不忘家风,传承家风,这样就会广结善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家风之辩 传统PK新潮
什么是家风?重拾家风是倒退么?有关于此的辩论在人群中升温。春节长假后的第一天,老方办公室就展开了一场家风大辩论。有人认为传统家风规矩甚多,长幼尊卑分明,要行各种跪拜大礼,如果现在还讲究这些不是倒退么?“难道还要回到过年过节给长辈磕头跪拜的年代?”不过这种声音很快被淹没,更多人认为,家风不等同于家规,并不拘泥于形式,而重在内心。但大家很快又展开关于传统家风如何适应新潮时代的激辩。老方坚持,他心目中的家风是平等、民主,自己与子女和长辈之间,都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意见,“哪怕是长辈做的不对的,也能当面直接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老方说,他上初中的女儿可以对他直呼其名,有任何意见想法对这个爸爸都能直抒胸臆,他对这种崇尚平等的家风颇感自豪。
相对洋气的家风并不为所有人接受,“传统文化讲究孝道,家风也是如此,不分长幼的顶撞不是坏了传统?哪怕现在我都有了孩子,我爸瞪我一眼,我都不敢说话。要是长辈说话时,小辈不耐烦地回答‘知道了知道了,这太失礼。所以在我们家,与长辈对话一定要很郑重地回答‘哦。”有人说。
各方观点相较不下。不过大家都认同,纵然各家家风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家和万事兴”的根本,提倡互相体谅、坦诚、信任,忌讳互相指责抱怨。
家风之思 家教关乎社会规范
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节目有益于清白、正面家风的传播,对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张颐武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教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其实,中国文化精神教育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副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在张颐武看来,这便是最基本的家风。学者认为,家风即传统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的基本方法与规矩。家庭教育应从一些小事出发,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等等。
“家长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欠钱不还,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争执。”张颐武指出,从小事对孩子开展传统家教具有重要作用,对传统礼仪的传承亦大有裨益,这些传统教育会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得到更好发展。
现代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但在张颐武眼中,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市场”,即使三五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尊卑,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便是传统家教“不够”。
“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这种说法具有一定道理,但这些礼仪其实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试想如果不能以礼对待他人,偶遇轻微剐蹭便大发雷霆,社会将会失去秩序。”张颐武说,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着时代变化,但并不会过时。它的核心价值没有改变,甚至可说恰逢其时。家庭是社会细胞,应通过类似家规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