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廖保平
官员读博,成色几何
文_廖保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批评官员读博是图虚名,招实祸,说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他要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3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官员读博本没有什么错,问题的关键在,官员的博士学位是怎么来的,是“亲自”读来的,还是入学时走后门,然后论文由秘书代写,最后博士学位归自己?
这不叫读博,这叫买博,文凭貌似真的,实际是假文凭。当然,官员假文凭有两种,一种是“真的假文凭”,即货真价实的假证;另一种是“假的真文凭”,上面讲到的就是这种严重注水的文凭。这些文凭有国外“克莱登”大学发的,也有国内某些大学、党校发的。如此文凭可称为“五不文凭”:即“不必国家统考”“不必上课”“不必做作业”“不必写论文”“不必个人掏钱”。
如今从倒下的官员里,总能揪出一些拿假文凭招摇撞骗的,比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托人在北京中关村大街上胡乱买了一个法学学士文凭,摇身变成了“北大才子”。
这种买“假”文凭的现象在一些官员中已经泛滥成灾,实在太普遍、太“正常”、太顺当了,基本上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算要交篇论文,做一些考试,官员也只需秘书代劳即可,大可不必亲自动手。也正是因为司空见惯到成为一种“潜规则”,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言不语,甚至连官员都觉得这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相反,如果不按这个“潜规则”办事,那才叫作不正常。
笔者记得《西安晚报》2008年 12月22日的一个报道,说是乾县科技局局长王显亮买文凭,这个官儿实在是太诚实了,将一个众人皆知的“潜规则”拿到台上去说——竟然对一位重申考场纪律的考区负责人破口大骂:“这是啥考试,还弄得和真的一样?我掏钱买文凭,你有啥资格管我!”
在王显亮之流看来,所谓考试无非就是走过场,买文凭者与卖文凭者都默契得很,心照不宣,背地里互利互惠,该走过场就走过场。
这一回,卖者却故意装清高,这就很令买者如王显亮等反感了。我们不能不“佩服”王显亮的勇气,以及“感动”于王显亮的真诚。比起那些假惺惺的参与造假者来,他可谓一个“光明正大”的造假者。
从这一角度看,一些官员“读博”,就是大学与官员之间的一桩买卖,高校无节操地卖文凭,官员趋之若鹜地去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公平”得很。
就像到处都有假货一样,据说在国外,包括美国也有官员弄假文凭,不过,美国有些官员的假文凭是因摆弄花草、看电视、参加家长会等的“生活经历”而取得的。有报道说,一名接受调查的人后来被迫承认,他是因为打高尔夫球、休假、做饭以及在家里缝被子而修得学分、获得了文凭。
这就是说,人家弄个假文凭,虽然也是假,但总还是“假亦有道”,哪怕是摆花弄草,也是一种学习,不会像我们这里的某些官员专拿“五不文凭”,稍微做点样子都不愿意,还要站出来骂娘——我掏钱买文凭,你有啥资格管我!
“灵通人士”都说,官员弄假文凭只为升迁。然而,这只说对了一半,我们不是有“条例”规定,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要遵照几个“化”么?其中就有“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这个“化”就是升官的指挥棒。你如何证明知识化?最直接的当数文凭,没有文凭就要拼命搞文凭。恰巧,民众监督不力的权力有无限力量和好处,正吸引着不少高校来攀附官权,如此一来,想不弄出假文凭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不合理的官员晋升标准,使得一些大学与权力之间形成了默契。“楚王好高髻,宫中皆一尺”。某些官员手中有点权力,又想让自己的“髻”高点,必然要将权力用到极致,以达到“高髻”的目的。至于道德与法律,人心与世道,只要有可能阻挡“髻”变高的,都成为眼中钉,肉中刺,毕竟王之所好才是王道。如此看来,官员读博,读的不是知识,而是在削足适履,其中的隐忧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