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2014-06-23 15:54梁志芳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高职院校

梁志芳

摘要:对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置展开研究,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和协同育人,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18-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翻译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我国翻译产业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使得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截至2011年5月,国内已有42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另外,更有近百所院校在英语专业中设置了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方向,翻译专业已经成为广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新型外语类专业。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面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和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应适应市场需求,将翻译专业从英语专业中分离,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在翻译人才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普通高校翻译本科专业为坐标和参照系,厘定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内涵,具体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和协同育人,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专业应培养何种规格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科专业定位是否准确,也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具有社会适应性。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导向为依据,还要考虑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让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与必备的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行业知识,亦兼顾到人文科学素养训练,以保障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能力,毕业后能发挥所学,顺利投入职场、服务社会。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翻译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翻译本科人才,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做法。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研究型、通用型翻译人才,以训练文学、语言学方面的翻译人才为主,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则是应用型翻译人才。虽然这两种人才都具备专业及相邻专业的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但两者在知识领域、能力侧重、研究能力强弱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将翻译人才培养与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行业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使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过硬的双语转换能力,又具有普通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无法比拟的职业技能与专门行业知识。通过学校、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创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解决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顽疾。

此外,高职院校的翻译专业还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走有特色的、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之路。例如,深圳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深圳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关于深圳市“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与经济国际化紧密相关的国际贸易、外商投资、国际物流、国际金融、企业国际化经营等行业,以及重点改造提升名牌高端服装、钟表、家具、黄金珠宝、印刷包装、模具制造等六大优势传统产业的规划,重点培养面向上述行业与产业的翻译专业人才。

概言之,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应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以行业为导向”是指高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行业,接受专门针对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不同行业的行业培训与行业教育,使之毕业后便能马上从事该行业的口笔译工作;与普通高校以通用型翻译人才为培养目标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翻译本科强调对学生施以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实用翻译能力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职场。具体做法是对学生实行阶段性训练,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与翻译技能,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自愿报名和选拔的基础上进行方向性分流,采用“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培养翻译人才,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对学生施以相关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并以行业为导向进行专门的翻译素材、行业术语、翻译技巧训练,以适应特定行业之翻译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呢?我们认为,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5个模块构成(详见表1)。双语技能主要包括外语语音与语法等语言知识、外语听说读写技能、双语演讲与辩论技能等。翻译技能主要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等。通识教育主要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学语言国家概况、外国文学基本知识、计算机与网络运用等。人文素养则涵括创新能力、中外文化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行业知识主要包括行业背景与概况、行业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等。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专科人才相比,其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应有较高层次的提升,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与高职院校专科人才培养强调某种专项技能的获得不同的是,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将激发兴趣、培养意识和挖掘潜力作为重点。高职院校翻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宽广的学科视野,而且还要了解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翻译行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具备从事口笔译实践的良好能力,能够合格、独立地完成一般性的各类翻译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职业型翻译人才,既要考虑到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又不可只片面强调翻译技能的训练;既要尽量明确翻译专业的内涵,又不可将其专业知识与能力限定得过于狭窄。

其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娴熟准确的双语转换能力当然是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固然重要,但绝不可过分强调。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但这不是传统的翻译理论课,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知道人们讨论翻译现象的视角与思路,学会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也就是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翻译技术主要指机器翻译技术和译文文本的编辑和修改方法等。在培养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时,除了对软件实用技术的培训外,还要训练学生对译文错误的识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改正。

课程设置

围绕以上所提出的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人才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可考虑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母语与外语的感知、理解、欣赏、比较、使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打好外语语言基础,将外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提高到中高级水平。翻译技能模块则以翻译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和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以及各种场合的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而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培养。人文素养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行业知识模块则以传授各相关行业的知识、理论和原理为目标。

上述5个模块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处于同一层面,它们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主有次、互相联系。其核心是翻译技能模块与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模块是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服务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是在5大模块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等相互融通、综合作用、内化而成的。

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和专业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打好双语基本功,提高双语运用能力,并具备初步的口笔译能力,为进入专业教育打下牢固的语言与文化基础。专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的口译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口笔译经验;另一方面,专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可根据“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进行方向性分流,在这一阶段必须强化行业知识教育,对学生施以相关的行业训练与行业培训,使学生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性别种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其翻译行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在着力提高两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两种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坊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 所谓“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强度的翻译训练,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不断提高翻译能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工作坊可以提供一个广泛观察自我和他人的环境,参加者通过一系列任务明确的练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发现认知的盲点,对照教学要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改善现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教师在设计工作坊时,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在互动中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自省”的机会和可能。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它以真实项目为依托,鼓励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顺利自主或集体完成相关任务。项目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实战式教学中,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资源(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旦进入职场,就可以顺利参与到项目中,尽快适应职场。

实践教学 翻译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一定要有相当的时间参加口笔译实践,把社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实践教学可以与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在完成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加大专业实习的比重,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笔译交稿时间、译文编辑、口译到场时间、着装规范等。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教学还应该强化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结语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为依据,还要考虑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等5个模块构成。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连续性和层级性。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最终设置的翻译本科专业能形成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教学计划,并突出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能力培养,形成以理论为支撑、以成套教材为辅助、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虎林.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2-53.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苏广才.地方院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思考[J].外国语文,2009(5):93-96.

[6]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7]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2):39-43.

[8]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14.

[9]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10]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14-23.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其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娴熟准确的双语转换能力当然是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固然重要,但绝不可过分强调。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但这不是传统的翻译理论课,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知道人们讨论翻译现象的视角与思路,学会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也就是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翻译技术主要指机器翻译技术和译文文本的编辑和修改方法等。在培养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时,除了对软件实用技术的培训外,还要训练学生对译文错误的识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改正。

课程设置

围绕以上所提出的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人才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可考虑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母语与外语的感知、理解、欣赏、比较、使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打好外语语言基础,将外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提高到中高级水平。翻译技能模块则以翻译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和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以及各种场合的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而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培养。人文素养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行业知识模块则以传授各相关行业的知识、理论和原理为目标。

上述5个模块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处于同一层面,它们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主有次、互相联系。其核心是翻译技能模块与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模块是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服务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是在5大模块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等相互融通、综合作用、内化而成的。

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和专业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打好双语基本功,提高双语运用能力,并具备初步的口笔译能力,为进入专业教育打下牢固的语言与文化基础。专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的口译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口笔译经验;另一方面,专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可根据“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进行方向性分流,在这一阶段必须强化行业知识教育,对学生施以相关的行业训练与行业培训,使学生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性别种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其翻译行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在着力提高两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两种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坊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 所谓“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强度的翻译训练,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不断提高翻译能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工作坊可以提供一个广泛观察自我和他人的环境,参加者通过一系列任务明确的练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发现认知的盲点,对照教学要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改善现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教师在设计工作坊时,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在互动中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自省”的机会和可能。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它以真实项目为依托,鼓励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顺利自主或集体完成相关任务。项目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实战式教学中,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资源(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旦进入职场,就可以顺利参与到项目中,尽快适应职场。

实践教学 翻译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一定要有相当的时间参加口笔译实践,把社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实践教学可以与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在完成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加大专业实习的比重,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笔译交稿时间、译文编辑、口译到场时间、着装规范等。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教学还应该强化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结语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为依据,还要考虑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等5个模块构成。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连续性和层级性。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最终设置的翻译本科专业能形成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教学计划,并突出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能力培养,形成以理论为支撑、以成套教材为辅助、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虎林.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2-53.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苏广才.地方院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思考[J].外国语文,2009(5):93-96.

[6]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7]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2):39-43.

[8]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14.

[9]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10]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14-23.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其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娴熟准确的双语转换能力当然是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固然重要,但绝不可过分强调。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但这不是传统的翻译理论课,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知道人们讨论翻译现象的视角与思路,学会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也就是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翻译技术主要指机器翻译技术和译文文本的编辑和修改方法等。在培养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时,除了对软件实用技术的培训外,还要训练学生对译文错误的识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改正。

课程设置

围绕以上所提出的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人才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可考虑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母语与外语的感知、理解、欣赏、比较、使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打好外语语言基础,将外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提高到中高级水平。翻译技能模块则以翻译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和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以及各种场合的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而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培养。人文素养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行业知识模块则以传授各相关行业的知识、理论和原理为目标。

上述5个模块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处于同一层面,它们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主有次、互相联系。其核心是翻译技能模块与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模块是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服务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是在5大模块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等相互融通、综合作用、内化而成的。

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和专业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打好双语基本功,提高双语运用能力,并具备初步的口笔译能力,为进入专业教育打下牢固的语言与文化基础。专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的口译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口笔译经验;另一方面,专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可根据“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进行方向性分流,在这一阶段必须强化行业知识教育,对学生施以相关的行业训练与行业培训,使学生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性别种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其翻译行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在着力提高两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两种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坊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 所谓“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强度的翻译训练,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不断提高翻译能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工作坊可以提供一个广泛观察自我和他人的环境,参加者通过一系列任务明确的练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发现认知的盲点,对照教学要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改善现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教师在设计工作坊时,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在互动中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自省”的机会和可能。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它以真实项目为依托,鼓励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顺利自主或集体完成相关任务。项目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实战式教学中,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资源(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旦进入职场,就可以顺利参与到项目中,尽快适应职场。

实践教学 翻译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一定要有相当的时间参加口笔译实践,把社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实践教学可以与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在完成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加大专业实习的比重,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笔译交稿时间、译文编辑、口译到场时间、着装规范等。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教学还应该强化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结语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为依据,还要考虑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等5个模块构成。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连续性和层级性。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最终设置的翻译本科专业能形成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教学计划,并突出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能力培养,形成以理论为支撑、以成套教材为辅助、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虎林.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2-53.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苏广才.地方院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思考[J].外国语文,2009(5):93-96.

[6]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7]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2):39-43.

[8]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14.

[9]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10]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14-23.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高职院校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