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设计在汉字解构与重组中的运用

2014-06-20 05:25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笔划象形解构

卢 强

(济宁学院,山东 曲阜,273155)

中国汉字起源于图画和记号,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平实生活与辛勤劳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一切事物的“新奇”性要求日益增高,汉字符号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也被日渐“再设计”。

汉字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历经了数千年历史,但不管是甲骨文(殷商时期)还是小篆(秦朝),亦或者隶书(汉朝,分水岭)和草书、楷书、行书,其中变化的形式根源还是中国汉字独具的“表象”性和“会意”性,这也使它区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语言文字,汉字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其在现代设计中的素材资源充实丰富,内涵深邃,意义深远。

一、汉字的解构与重组

图形解构与重组是将原有的图形分解打散,提炼基本图形进行新的改变,在保留原意或意愿创新的基础上,组合成新的形式图形。汉字作为设计的重要设计元素,在信息传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的新视觉符号仅仅停留在字体的更变中已不能满足设计和社会的需要,汉字本身的个体创新被广大设计者进行应用,而对汉字本身结构进行深入彻底的了解与理解才能对汉字本身进行合理深刻的解构,解构才能“解构”。

了解了汉字的发展史就了解了汉字本质的重要根源。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续而始终一脉相承,始终没有间断的传承下来,是世界上任何文明都不可比拟的。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至今具备象形寓意的文字形式。这不仅使汉字的“表象”和“会意”得到一定的延续与发展,也使文字的结构与形态演变得到规律性的发展。商代以前,汉字属于图画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汉字是表形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是形声字为主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图”与“形”一直包含于其中,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在形态上一直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精湛:“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1]

汉字根据构字成分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是由笔画直接组合而成,其结构单位有笔划与整字两个层次,如日、月、山、水等,数量较少,一般都是象形文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其结构单位有笔划与整字、偏旁、整字两三个层次,如林、森、间、提等,数量较大,不仅具有意象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自组功能。汉字的笔划是汉字的最小单位,基本笔划是点、横、竖、撇、捺、提、折、勾,又称“永”字八法。笔划与笔划可组合成独体字和偏旁。汉字的笔划与构字成分使汉字具有“合构”性,每一个笔划是独立存在的,而本身还可以具有“重组”性,这为汉字的“再设计”奠定了基本形式基础,汉字的解构与重组成为一种可能。

二、解构与重组的表现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具不断的在进行革新。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工具的不断变化使其在设计的表现形式上不断丰富,并赋予不同的视觉感受。

1、书法的发展变化

书法是对汉字进行的一种书写法则,按照文字特点、解构、章法对其进行的艺术形式表现,在世界艺术殿堂里具有独特光彩。从甲骨文的具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的刻画开始,可以说书法与汉字的发展是同步的。汉字能成为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汉字的“象形”特性,这也是现在汉字解构与重组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运用书法的根本点。书法文化的快速及多样性发展与繁荣给现在汉字的设计带来更加深厚的设计表现,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形成更加独特的民族文化韵美之感。

2、计数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计数机辅助技术作为一种设计表现工具与形式,在设计中越来越起到巨大的作用,并展示出它的独特时代魅力。汉字从刻画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文字的表现形式不断的被革新。在现代汉字电子版的形式上,也在不断的创新,字体在不断的进行设计。方正字体设计大赛不断的举行,新的字体表现层出不穷,形态各异,变化多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数机辅助的无限能量,解构与重组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使汉字的“意象”之美更加繁盛。

3、综合材料的应用

设计的多样性在今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可能,人的思维越来越活跃。科技促使新材料不断产生,同时材料的使用空间不仅仅局限到纵向,更多是横向的发展。汉字在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综合材料的使用范畴,“意象”表现形式上也越来越具有材料质感,并产生了独有的味道。各种印刷工艺及材料雕刻等运用在汉字的制作上,文字的凹凸、镂空、金属感、透明性、石材、木质、皮革等都呈现出时代特性及时尚特征。综合材料使汉字的“意象”设计在表达形式上更加的丰富,对于汉字的解构与重组建立了更多的空间。

三、“意象”设计要做到“以意生象,以象表意”

《说文解字》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最早提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也就是汉字的造字方法和运用方法。“意”与“象”实际是“六书”之“象形”与“会意”。

汉字作为意象化视觉符号,成为信息的载体,虽然在其发展变化中“意” 或“象”变的多少过于抽象,但仍保留了形或神的影子并在人们的信息传达中被理解与记忆。当现代人们要在汉字中寻求新的“趣味”而引起更深的思考,文字便被进行“再设计”。人们运用字体原本的记忆符号和信息,建立联想,对汉字运用“意象”设计进行文字的解构与重组而形成的新的符号产生新的理解,从而建立新的寓意信息传递。有如下几种方法:

1、运用单个字体笔划的变化,形成一种新的视觉寓意。

如现在我们微信中疯传的把一个黑色的“我”字的第一笔划换成红色,黑色视觉成为“找”你,暗示丢掉了一点,我们可能就找不到自我;2008年奥运会标志,中国印就是把“京”字进行笔划变化,进行图解,使其蕴含中国文化舞韵内涵。

2、运用单个字体笔划的减舍概括来取得新意。

如平面设计师刘永清的汉字字体试验设计作品枫桥夜泊。运用汉字“意象”,对汉字进行解构与重组,运用汉字笔划的减舍概括创造出独特的视觉符号,形神兼备,耳目一新。

3、运用单个字体进行再组合。

如海报“喜喜喜”,作者在“喜喜”的基础上再组添一个“喜”,具有新意,引起人的联想,表现出婚姻的不正常状态,蕴含第三者插足之意。如靳埭强设计的重庆标志,就是把“庆”字进行叠加,让人从图形上直观的感受“重”庆之意,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4、运用文字与图画相结合,形成新的图形意向。

如靳埭强的水墨汉字系列,他把文字用水墨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体现汉字文化之魅力;刘小康的椅子字体系列,运用椅子形状体现出中国汉字笔划,视觉冲击力强,富有内涵。

5、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体进行解构而重组,形成一种新的视觉寓意。

如靳埭强的汉字海报《朝鲜统一》作品,他把“韩”“朝”两字共有的偏旁放到中间,把“月”倒放在前面,由“象”到“意”,表现出“朝韩本是一家”新的视觉语言。让人充满好奇,并回味无穷,引人深思。海报《城乡》,作者把“城”字与“乡”字巧妙的结合在一体,形成城乡结合,体现城乡同源,城乡同化的寓意内涵。

四、“意象”设计在汉字解构与重组中运用的原则

汉字的解构与重组是在运用汉字本身结构组合规律,而这一规律是汉字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被人们理解与记忆,并产生固有的文化概念。汉字笔划与偏旁以及整字也都有本身独特的“意象”标准。当我们对汉字进行解构与重组时就要把握汉字本身构造特性及一直以来演变的习惯与文化特征,才能让新的汉字设计形式具有审美性,信息传达得到共鸣。

1、有“骨”意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2]中国书法艺术对汉字的“意象”之美进行了很好的释义,其实也揭示了汉字的本质架构,也如人体之骨肉,骨乃“立”之本。汉字之美固有“骨”气,因此对于汉字的解构与重组必须深有“骨”意,才能留有汉字本质之美,有骨才有魂魄。

2、有“形”识

汉字的解构与重组,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才能准确表述其新意,“残”形而不“残”意。要在汉字本身的“会意”基本上再做“表象”的解构与重组,做到会其“意”而变其“象”,变其“形”而可辨其“意”,达到设计最根本的目的。

3、有“意”境

《庄子·齐物论》:“振于无意,故寓诸无境。”[3]最早提出意之“境”,是自由与无限之境。意境作为一种审美概念对艺术设计作品会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感受。汉字不仅“形美感目”而且“意美感心”。每个汉字的笔划或部件都是一个意象,汉字整体就是这一个个笔划或偏旁组合而成,形成一定的意境。而汉字的解构与重组就需要建立在汉字这一独具的“意象”之美,去产生所要创造的新的意境,来完成汉字原有的“意境”和新“意境”的转变,完成所要传达的信息。

汉字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信息和文化交流载体,汉字的发展也为文化信息的传递带来新的活力并创造出时代特性。“意象”设计适用于文字新建构的需求,并对文字的解构与重组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方法, “意象”之美将给汉字设计的创作带来更美好的前景、发展与创新,让我们的社会文化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1](汉)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 [晋]卫铄《笔阵图》

[3]《庄子·齐物论》

猜你喜欢
笔划象形解构
还原
《说文解字》“象形”辨
解构“剧本杀”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象形数字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加笔划成新字
KD357:模拟汉字笔划的汉字键盘输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