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潮
考察当下的习作教学,“作者意识”呈休眠状态,学生没有以“作者”的身份与姿态亲历习作的全过程,导致习作教学成效不彰。习作教学中的“作者意识”亟待复苏。鉴于此,笔者努力探寻习作教学中“作者意识”的恢复路径。
一、驱动作者表现欲望
人的言语表现欲是潜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教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言说的冲动和欲求,都有对语言文字的喜好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这就是言语动机和语文教学发生的最本质的原因。”课间休息时,学生三个一堆、五个一伙海阔天空地聊;学生自编的顺口溜、打油诗怡然传唱,甚至到处炫耀自己的“大作”。这都是言语表现欲的真实外露。习作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的习作性质,采用不同的路径,驱动作者的言语表现欲,使“作者意识”得以复苏。
(一)“教材习作”预先布置,延缓写,让学生有“备”而作
“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确定的,并不是习作“作者”自由选择的。那么,如何在“布置教材习作”与“驱动作者言语表现欲”之间找到平衡呢?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提前知晓并准备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教材安排了三项内容,前两项都要求作者写出感受与体验。笔者的做法是:在本单元的教学伊始,就将第一单元的习作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吸收和积淀有关此次习作的信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员,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有意识地记下点滴体会;聆听生活中的音响,有意识地记下聆听时的想象与感受。有了前期的感受与体验作铺垫,习作时就能唤醒作者脑海中的信息,产生言语表现的欲望。
教材中类似的习作,倘若让学生直接在习作课上遵命而作,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是休眠的,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信息的储存。有“备”而作,文字中流淌的是作者真实的感受、体验与情感。这样的习作正是复苏了作者意识,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作者,写的是真习作。
(二)“偶发习作”及时布置,即时写,让学生有“情”而作
“偶发”是指意料之外发生的,相对于“常发、意料之中发生”。偶发事件与常态思维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更容易触发人去观察、思考、感悟,驱动作者的言语表现欲。
一天早晨,笔者刚进校园就看见园林工人正在为校园中的银杏树剪枝,一大帮学生围观,众说纷纭。笔者觉得这偶发事件是很好的习作契机。早自修时笔者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剪掉银杏树的枝丫?如果你是银杏树,会怎么想?因为刚刚目睹了剪枝的过程,学生兴致甚浓,各抒己见。就在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时候,笔者引导道:是啊!同学们与银杏树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六个春秋,如今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你们的心情很复杂吧,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银杏树诉说。请把你的思绪蕴藏于文字中,记录这份情感吧!
学生还沉浸在偶发事件的情绪场中,教师三言两语的点拨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学生巴不得一吐为快,“作者意识”得以复苏!随即,小作者们情动辞发,半小时后大部分已经成文。有的用诗歌体,有的用书信体,有的用记叙文体;有为银杏树打抱不平的:她净化了校园空气却遭恩将仇报;有安慰银杏树的,劝她想开点,人类不也要经常理发嘛;有为银杏树高兴的,剪枝是为了减肥瘦身。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诗一般的世界。习作教学中,只要教师存有作者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者,定能驱动学生的言语表现欲,学生也一定会敞开心扉,记录自己诗意的童年生活。
(三)“自由习作”柔性布置,随兴写,让学生有“会”而作
“有会而作”是指作者有所感悟和领会就写下来。以“自由习作”复苏学生的“作者意识”,就是让作者意识到习作就是“对话”,是作者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的对话,是用语言文字向他人、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感悟、情感和观点。
自由习作是作者意识更高层面的表现,有“想写就写”的意识,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言语创作,并不受外在因素的左右,所以笔者的做法是:柔性布置。不强性要求写什么,不要求每个学生必写,不规定完成的时间;只是建议有强烈表达欲求的学生写,并重在通过赏识、展示来驱动作者言语表现欲。
二、激励作者自我检阅
作者意识应当体现在作者对自己习作的眷恋上,哪怕在旁人看来习作写得并不出彩,但激活的作者意识显现的就是那种敝帚自珍。
(一)“教师言语”激励作者自我检阅
为了使学生静下心来再读一读自己的习作,除了讲一些名家修改自己文章的轶事外,笔者时常激励学生:“你的文字是多么宝贵,请珍惜自己的创作。一气呵成的习作肯定存在不少纰漏,如果你不加以回读检阅,一定会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况且,习作中的许多闪亮之笔,你不点拨,读者也许发现不了。”
通过这样的激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习作的作者,“我”的文字是“我”的情感和思想的化身,“我”得珍爱它们、善待它们。
(二)“学生注解”激发作者自我检阅
笔者倡导学生在反复回读习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检阅习作是否“字顺”,如鲁迅所言:“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然后给自认写得好的语段、词语甚至标点写上旁注,也可对自拟的好题目、行文中得意的表达方法分别用眉注、尾注的形式写下来。教师还可给到位的注解加分。通过给自己的习作写注解的形式,极大地提升了作者“文本细读”的能力。在写注解的过程中,作者会揣摩用词的准确、修辞的恰当、题目的合适等,以习作“作者”的身份负责任地检阅习作,感悟语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拟题能力都得到了锤炼,并培养了作者的责任心。
(三)“习作朗读”激活作者自我检阅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目标,笔者经常组织习作朗读比赛,激发作者有感情地回读习作。由于习作中字里行间饱含的是作者真实流露的情感,学生朗读起来个个声情并茂。当作者向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习作时,获得了一批最真实的读者,而来自同学的最真实的反馈,将促使作者修改习作。endprint
三、构建习作评改联盟
习作评改要有多元化路径。一是作者自评自改。叶圣陶先生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养成了自改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二是教师评改。教师的评改一定要有作者意识,尊重作者原意,重在欣赏习作,并以延续作者习作兴趣为目的。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基于作者联盟的合作评改”。
首先是根据作者合作意愿、作者水平差异在全班组建“作者联盟”,作者联盟的规模不超过五人,由若干个“作者联盟”组建成全班的“作者协会”。在每位作者对习作自我检阅后,全体作者讨论确定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一般的习作标准如“文面整洁、无错别字病句、语言生动形象”不用每次商定,特殊的评价标准如“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否突出”“本次习作的训练侧重点是否体现”等须一一确定。
再按照“流水阅读—建议修改—作品推荐”的程序,在“作者联盟”内交流评改,要求联盟内的每位作者在口头评改的基础上,对其他作者的习作至少写上一条建议,或欣赏、或商榷、或改进。并且选择具有典型优点的习作推介给“作者协会”,从习作亮点的角度简要地说明理由。
如有一次,学校临时停电,食堂无法正常供应中餐,菜是咸鸭蛋、腌萝卜条、咸肉冬瓜汤,学生根据这一情景即兴作文,而后“作者联盟”进行评改。仅从优秀习作推荐发言中,“作者联盟”的欣赏能力可见一斑。
《咸着也是“嫌”着》:我们推荐胡俊杰的作文,他先写了中饭三种菜的同一个滋味“咸”,然后写了自己对中午菜的不满,嫌今天中午的菜太差。我们觉得他的题目取得很好。
《怀念咸鸭蛋》:徐晓颖同学写的这篇作文是我们联盟中最好的,作者从中午的咸鸭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吃咸鸭蛋,舔着那种流油的蛋黄的感觉很值得他怀念,当其他同学都在埋怨的时候,他却找到了美好的感觉。
基于“作者联盟”的合作评改,通过交流评改、优秀推荐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言语表现力与创作力,满足了作者言语表现的成就感,为作者下次习作的言语表现欲的驱动增添了动力。
四、拓展习作发表路径
常态的习作流通对象局限于教师、“作者联盟”的学习伙伴,范围再大点是家长、邻居;发表路径框限于同伴阅读、全班朗读或屏显阅读,路径再宽点是报纸杂志的发表,但这受益的极少。为此,笔者借助自己的博客“晨曦”,开设了“一班弟子”板块,最宽路径地拓展了习作的发表,最大范围地博取了习作的读者。
网络发表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大平台。习作发表之后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的关注,让作者享受作品成功发表的喜悦,体会到言语表现的无限张力、言语创造的旺盛生命力,习作的价值显而易见。基于教师博客的习作发表路径,不必经过烦琐而漫长的主编审定、筛选过程,及时简捷地为作者提供了言语表现的舞台。
况且,博客平台上读者即时即刻都可以留言、评论,作者亦即时即刻可以阅读读者的留言、评论。自己的习作发表在互联网上,获得的成就感会激励学生的言语创作欲,使其对习作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作者意识油然而生。
“休眠”与“复苏”是动物研究领域的概念,从休眠到复苏,是指生物体在生理机能停滞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这样的生命活动一定比先前更蓬勃,因为它在蛰伏中积蓄了生长的力量。笔者期望,习作教学中的作者意识在恢复路径的指引下复苏,使习作教学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万市镇中心小学 311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