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珍
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进行研究已成为目前各校校本教研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研方式。但课堂观察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每次观课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师你一言我一语的现象,使得做课老师无所适从,研讨效果雾水一团。“观察、反思、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如何提高教研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在课堂观察中关注和把握核心内容”的教研主题。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堂观察为例,谈谈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观察: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关注行为背后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上课堂观察,教师们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所作出的三个理性剖析点都指向一个焦点——“学生最需要学什么”。教学应以学生的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结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注和把握应成为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
二、研讨:关注和把握核心教学内容
“学生最需要学什么”自然成了我们观摩后的研讨主题。
【意见一】字词学习中,只有“帝国主义”比较陌生,可以整合到后面的情感体验环节来学习,如当学生体会了“中华不振”后,链接当时“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这样反而能一举两得。虽然其他生字词语不难,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词语应该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积累。
【意见二】感受“中华不振” 部分的学习内容没有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善于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如文中“不但……反而……”就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转换点,可以抓住这个言语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一系列行为表现背后隐含着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意见三】从全课内容来看,“感受不振”到“立志崛起”是浑然一体的整体,不宜人为地割裂。应精简字词学习,整合场景一、场景二的研读,并将“立志崛起”的感受分析挤进课堂,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走向文本内核。
没有实践上的跟进,只从理念上达成共识是不够的。在思考研讨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行为跟进。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
一、
揭示课题,感知场景 1.揭示课题,自由读课文
2.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三个场景?(随机板书: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铿锵有力的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角色意识
二、
研读场景,体验情感 1.哪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年少的周恩来?(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场景,好好感受,写写批注
2.交流感受(略)。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用上“不但……反而……”写一写
3.补充“帝国主义”入侵资料。
小结:一连串的疑惑解开了,周恩来恍然大悟,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学生们说的话虽然不同,但都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之后,迅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仿佛真切地看到了当时的场景,因此,他们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和令人动容的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
三、
研读“立志崛起”的决心 1.引读:那天上修身课……
2.补充资料:周恩来的求学、革命经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一个个发展阶段
3.提升:中国要腾飞仍需要下一代的不断努力,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决心 资源的介入、适当的总结,既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直接指向文本内涵的实质
教师们普遍认为,此次教学呈现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潜能正在开发。但综观各个板块内容,虽环环相扣,但展现的仍是线性的流程,没有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第二次研讨: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点组织教学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让阅读教学具有切实价值,首先应当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因此,课堂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学习基础,以及文本的实际情况,确立少而精的、富有切实价值的学习专题。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
反观以上教学内容,我们发现“疑惑不解、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词语既是要积累的词语,又拎起了重要的研读场景,是很好的“教学核心点”。于是,我们对教学又做了一次调整。
一、感知场景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铿锵有力的回答)
二、感悟场景
1.谈感受,用上“不但……反而……”说说文本中蕴含着的“是非颠倒”。
2.写场景:从租界回来后,少年周恩来的眼前时时浮现出这一幕一幕,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请提起笔,选择一个场景写下来。
3.引读:那天上修身课……响起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出示补充材料(见以上课例)。
三、总结提升
中国要腾飞仍需要下一代的不断努力。
课堂作为一个系统,应该有一个核心内容。核心内容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特点,文本的中心点、难点等。
【后记】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从专业的角度反思教学,有助于教师语文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实质上也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
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在课前备课时问问自己:这些内容是否适合这些学生?这些内容与课程目标有什么联系?课后反思时再问问自己:学生有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我会作出哪些调整?长此以往,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落到实处,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325000)endprint
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进行研究已成为目前各校校本教研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研方式。但课堂观察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每次观课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师你一言我一语的现象,使得做课老师无所适从,研讨效果雾水一团。“观察、反思、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如何提高教研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在课堂观察中关注和把握核心内容”的教研主题。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堂观察为例,谈谈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观察: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关注行为背后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上课堂观察,教师们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所作出的三个理性剖析点都指向一个焦点——“学生最需要学什么”。教学应以学生的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结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注和把握应成为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
二、研讨:关注和把握核心教学内容
“学生最需要学什么”自然成了我们观摩后的研讨主题。
【意见一】字词学习中,只有“帝国主义”比较陌生,可以整合到后面的情感体验环节来学习,如当学生体会了“中华不振”后,链接当时“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这样反而能一举两得。虽然其他生字词语不难,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词语应该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积累。
【意见二】感受“中华不振” 部分的学习内容没有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善于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如文中“不但……反而……”就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转换点,可以抓住这个言语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一系列行为表现背后隐含着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意见三】从全课内容来看,“感受不振”到“立志崛起”是浑然一体的整体,不宜人为地割裂。应精简字词学习,整合场景一、场景二的研读,并将“立志崛起”的感受分析挤进课堂,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走向文本内核。
没有实践上的跟进,只从理念上达成共识是不够的。在思考研讨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行为跟进。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
一、
揭示课题,感知场景 1.揭示课题,自由读课文
2.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三个场景?(随机板书: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铿锵有力的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角色意识
二、
研读场景,体验情感 1.哪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年少的周恩来?(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场景,好好感受,写写批注
2.交流感受(略)。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用上“不但……反而……”写一写
3.补充“帝国主义”入侵资料。
小结:一连串的疑惑解开了,周恩来恍然大悟,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学生们说的话虽然不同,但都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之后,迅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仿佛真切地看到了当时的场景,因此,他们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和令人动容的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
三、
研读“立志崛起”的决心 1.引读:那天上修身课……
2.补充资料:周恩来的求学、革命经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一个个发展阶段
3.提升:中国要腾飞仍需要下一代的不断努力,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决心 资源的介入、适当的总结,既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直接指向文本内涵的实质
教师们普遍认为,此次教学呈现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潜能正在开发。但综观各个板块内容,虽环环相扣,但展现的仍是线性的流程,没有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第二次研讨: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点组织教学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让阅读教学具有切实价值,首先应当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因此,课堂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学习基础,以及文本的实际情况,确立少而精的、富有切实价值的学习专题。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
反观以上教学内容,我们发现“疑惑不解、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词语既是要积累的词语,又拎起了重要的研读场景,是很好的“教学核心点”。于是,我们对教学又做了一次调整。
一、感知场景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铿锵有力的回答)
二、感悟场景
1.谈感受,用上“不但……反而……”说说文本中蕴含着的“是非颠倒”。
2.写场景:从租界回来后,少年周恩来的眼前时时浮现出这一幕一幕,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请提起笔,选择一个场景写下来。
3.引读:那天上修身课……响起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出示补充材料(见以上课例)。
三、总结提升
中国要腾飞仍需要下一代的不断努力。
课堂作为一个系统,应该有一个核心内容。核心内容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特点,文本的中心点、难点等。
【后记】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从专业的角度反思教学,有助于教师语文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实质上也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
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在课前备课时问问自己:这些内容是否适合这些学生?这些内容与课程目标有什么联系?课后反思时再问问自己:学生有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我会作出哪些调整?长此以往,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落到实处,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325000)endprint
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进行研究已成为目前各校校本教研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研方式。但课堂观察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每次观课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师你一言我一语的现象,使得做课老师无所适从,研讨效果雾水一团。“观察、反思、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如何提高教研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在课堂观察中关注和把握核心内容”的教研主题。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堂观察为例,谈谈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观察: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关注行为背后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上课堂观察,教师们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所作出的三个理性剖析点都指向一个焦点——“学生最需要学什么”。教学应以学生的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结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注和把握应成为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
二、研讨:关注和把握核心教学内容
“学生最需要学什么”自然成了我们观摩后的研讨主题。
【意见一】字词学习中,只有“帝国主义”比较陌生,可以整合到后面的情感体验环节来学习,如当学生体会了“中华不振”后,链接当时“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这样反而能一举两得。虽然其他生字词语不难,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词语应该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积累。
【意见二】感受“中华不振” 部分的学习内容没有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善于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如文中“不但……反而……”就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转换点,可以抓住这个言语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一系列行为表现背后隐含着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意见三】从全课内容来看,“感受不振”到“立志崛起”是浑然一体的整体,不宜人为地割裂。应精简字词学习,整合场景一、场景二的研读,并将“立志崛起”的感受分析挤进课堂,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走向文本内核。
没有实践上的跟进,只从理念上达成共识是不够的。在思考研讨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行为跟进。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
一、
揭示课题,感知场景 1.揭示课题,自由读课文
2.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三个场景?(随机板书: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铿锵有力的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角色意识
二、
研读场景,体验情感 1.哪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年少的周恩来?(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场景,好好感受,写写批注
2.交流感受(略)。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用上“不但……反而……”写一写
3.补充“帝国主义”入侵资料。
小结:一连串的疑惑解开了,周恩来恍然大悟,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学生们说的话虽然不同,但都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之后,迅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仿佛真切地看到了当时的场景,因此,他们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和令人动容的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
三、
研读“立志崛起”的决心 1.引读:那天上修身课……
2.补充资料:周恩来的求学、革命经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一个个发展阶段
3.提升:中国要腾飞仍需要下一代的不断努力,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决心 资源的介入、适当的总结,既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直接指向文本内涵的实质
教师们普遍认为,此次教学呈现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潜能正在开发。但综观各个板块内容,虽环环相扣,但展现的仍是线性的流程,没有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第二次研讨: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点组织教学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让阅读教学具有切实价值,首先应当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因此,课堂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学习基础,以及文本的实际情况,确立少而精的、富有切实价值的学习专题。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
反观以上教学内容,我们发现“疑惑不解、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词语既是要积累的词语,又拎起了重要的研读场景,是很好的“教学核心点”。于是,我们对教学又做了一次调整。
一、感知场景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铿锵有力的回答)
二、感悟场景
1.谈感受,用上“不但……反而……”说说文本中蕴含着的“是非颠倒”。
2.写场景:从租界回来后,少年周恩来的眼前时时浮现出这一幕一幕,耀武扬威的巡警……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请提起笔,选择一个场景写下来。
3.引读:那天上修身课……响起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出示补充材料(见以上课例)。
三、总结提升
中国要腾飞仍需要下一代的不断努力。
课堂作为一个系统,应该有一个核心内容。核心内容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特点,文本的中心点、难点等。
【后记】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从专业的角度反思教学,有助于教师语文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实质上也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
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在课前备课时问问自己:这些内容是否适合这些学生?这些内容与课程目标有什么联系?课后反思时再问问自己:学生有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我会作出哪些调整?长此以往,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落到实处,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32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