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赵 维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双赢之路。[1]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军民双方需要改变以往军民分离的简单模式和惯性,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于军民合作,建立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的整体系统和机制,以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全社会的整体进步。
陕西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宝鸡、渭南、咸阳、汉中等区域,其中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占装备制造业产值的97%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中,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定位是以军事装备为特色。在“一五”期间全国46项军工项目中,布局在陕西的有17项,其中西安占了11项。经过大小三线建设,陕西成为西部第一大军工省份。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的企业经过改革改组、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和科技化水平得以提升。经过调整搬迁,陕西军工60%以上的能力和86.2%的科研院所都集中在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西安。此外,陕西宝鸡、咸阳等市的军工实力也同样雄厚,已形成航天航空产业群、汽车制造产业群、电气设备及器材和电工专用设备的制造产业群、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精密测试仪器、风机,泵业,阀门,印刷机械等通用机械产业集群、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并形成了一些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企业。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共有企业868家(截至2012年底),较2011年的742家企业增加了126家,增幅达16.98%。总产值达到3134亿元,销售产值为2977亿元。固定资产为1118.53亿元,利润为139.23亿元,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45.66万人。由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02年到2012年10年的总产值(见图1)看到,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利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装备制造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政府投资逐年增加,利润率也逐年上升,势头良好。
图1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具体来说,装备制造业包括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在统计年鉴中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7个大类。由图2和图3可以看到,2002年陕西省7大类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5:20:22:15:9:23:6。2012年陕西省7大类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7:13:15:27:18:16:4。得出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对GDP的贡献度较大,而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比重减少,贡献降低。事实也是如此,近些年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形成了比亚迪、法士特等本地品牌。
图2 2002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产值和占比(单位:亿元)
图3 2012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产值和占比(单位:亿元)
截至2012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年均从业人员数达47.13万人,较十年前35.3万人增长了33.5%。从2009年开始到2010年有一次大幅增长。2012年金属制品业从业人员为6.17万人、通用装备制造业6.43万人、专用设备制造业10.03万人、汽车制造业10.28万人、运输设备制造业6.60万人、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37万人、仪器仪表制造业为2.25万人(见图4)。
图4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年份从业人员数
陕西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个子行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弱,相互影响、带动和促进作用还很小,上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链,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尚未形成[2],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产业集群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影响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很多环节和部门的中间产品也是通过进口来满足装备制造业生产需求的。
军民融合的主要含义是军寓于民,民寓于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军民融合的本质实际上是技术溢出。陕西省军民结合企业占比低,持续发展支撑不足,同时,国防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合作上问题较多,外向度严重不足,与地方市场联系松散,在政府政策方面也缺乏引导性的统一规划布局,企业定位不准确。王亚玲在《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中》一文中提到,影响军民融合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势差、距离和技术扩散通道这三个因素,应从这三方面加强装备制造业的军民融合。[3]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装备制造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需求量日渐增多,而装备制造业产品多数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主要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介入军民融合产业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
陕西省军民融装备制造业已经涌现出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集群,但是在全国、全世界的竞争中还缺乏实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比如: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经开区泾渭科技产业园内的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园区,这三个典型的军民融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政府一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从制度上、法律上、市场上扩大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技术溢出通道,加大对装备制造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竞争优势,抢占价值链高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对于军民融合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归属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保证知识产权生成单位和发明人的权利。此外,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各具优势,应呈现双向互动发展的局面,因此政府要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出台专项规划以及资助标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到军民两用技术的生产和研发中去,以降低技术势差、实现快速融合,促进军民两用高技术向低技术地区和产业部门的转移。
企业集群有利于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降低成本、促进研发,同时对于军民融合提供了空间环境。因此,加快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吸引军工企业和当地民企入住,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应以推进装备制造十大产业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协作、社会化配套、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政策扶持只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而让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只有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因此,加快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水平,攻克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提高附加值率,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基础性、前沿性以及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结合,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卫星通信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4]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科技含量的核心产品,在重要领域和军工产业上形成比较优势,建立军民融合技术研发中心,积极推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一是利用军地高等教育培养装备制造业高端人才,为部队或研究院所输送一批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研究人员。二是依靠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培养出业务能力强、操作水平一流、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工、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三是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吸引国外高技术研发人才或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出国进修和培训,将国外的先进制造经验和研发成果为我们所用。[5]培养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和科研实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1]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127 -130.
[2]穆朗,孙博.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0,(1):77-78.
[3]王亚玲.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7-62.
[4]伍学进,田碧.军民融合式装备再制造的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69 -72.
[5]董晓辉,曾立,黄朝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9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