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辅导模式研究

2014-06-13 20:34沈雁华陶磊孙传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

沈雁华 陶磊 孙传波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体育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学生暴露出学业、职业缺乏规划、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等问题,产生焦虑不安、自暴自弃、仇视社会、攻击等诸多心理问题,危害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迫切需要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类型,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加大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的力度,构建适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辅导模式。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4-0119-03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人数连年攀升,2011年全国只有115万大学毕业生,到201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攀升到699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到710万人,将创下毕业生人数和失业人数两个新高,以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来计算,每年将近200万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即使已就业的毕业生在一年内的流失率也高达30%,情况很不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就更为突出。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进公务员队伍、进事业单位都逢进必考,体育院校的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体育特长,但受到理论基础特别是外语水平较低的限制,与其他院校学生一起应试应聘时没有优势,缺乏竞争力,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比例也偏低。毕业生求职和离校阶段最关心和敏感的问题可归结为就业去向、情感归属和学习所得等方面,很少有人在三个方面全面丰收[1]。多次的求职受阻、考研、生存压力、恋爱分合、突发事件都会导致毕业生情绪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产生抑郁、焦虑、过激、自卑、攻击、仇视等心理失衡的现象,存在过分的敏感和非常态的发泄现象,甚至有自杀倾向。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四之后变得暴躁易怒,总是觉得周围的人话外有音,和室友的关系变得很紧张,每年离校期间都会有个别学生摔暖水瓶、酗酒滋事,将自己的苦闷情绪蔓延到校园里,给毕业生本人和家庭及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树立合理的期望值,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正确定位自己,做好就业心理问题的辅导工作,构建合理有效的辅导模式。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哈尔滨体育学院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为2012届(431人)、2013届(425人)和2012级大二学生(308人),选取六个主要专业的12个自然班集体施测,毕业生的测量在第八学期的第一个月内完成,访谈在第七学期进行。大二的学生访谈和测量在第三学期进行。发放问卷1 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 078份。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心理卫生自我评定表(SCL90),评定采用五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比较严重;(5)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A)、强迫症状(B)、人际关系敏感(C)、抑郁(D)、焦虑(E)、敌对(F)、恐怖(G)、偏执(H)、精神病性(I)、其他 (J),还有一些项目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第二种问卷为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查,包括就业意向城市、就业行业、工作类型、薪酬标准等。

2.访谈法

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外,还在他们求职期间,也就是第七、第八学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的求职进展和经历、感受,对于工作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对自己心境的评估,也进行了有关求职意向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访谈。

3.数理统计法

对于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均用Excell、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班较非毕业班学生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以及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的其他因子分值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不良,反映出面临就业时的心理压力很大,出现了过度焦虑的症状,情况不容乐观。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反映出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57.2%的毕业生将自己最近生活的色彩描述为蓝色(忧郁)或者灰色(低沉),只有30%的人把黄色(代表欢愉)作为自己的色彩。在选择“蓝色、灰色”的人中,女生占了64.5%的比例,这说明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总体来说,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择业期望值偏高

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还没有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多数毕业生看不起基层,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基层、到西部工作,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生源地、毕业院校所在城市,在择业时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宁可放弃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也要争取留在大城市、待遇高的工作单位,并以此作为择业的标准,眼高手低,错失就业机会,人为造成有业不就的问题。像健身俱乐部、销售、体育教师等大量有需求的岗位,学生却不愿意选择,对薪资的期望也高于客观实际水平,很难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导致心理受挫。

(二)缺乏生涯规划意识[2]

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利用好大学四年时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明显差距,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近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能力不了解,对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探索,大学生对待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工作的基本条件和待遇,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择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能做什么,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必然导致陷入盲目和迷茫,带来严重的焦虑体验和自卑。

(三)存在就业心理偏差endprint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广大的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心理偏差,主要有择业认知偏差、择业动机失度、趋于功利、患得患失等。这些偏差必然导致他们陷入心理冲突、困惑之中,产生焦虑不安、烦躁、自卑等诸多就业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还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同时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来调整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让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三、体育院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类型及成因

经过调查发现,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障碍[3]: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包括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对自己的专业对应什么样的就业市场不了解,不能清晰掌握岗位的要求和工作内容,不能科学选择工作种类和就业地区等。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不清;很大一部分体育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较差,就认为体育专业缺乏竞争力,就业面窄,就业率低等,不懂得挖掘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对就业消极应对,没有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观能动性不够,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大量、及时地收集各种信息,广开渠道寻求有效的帮助,遇到困惑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澄清方法,没有与同学、师长、家长沟通及征求意见。另外,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方法,没有利用好生涯规划的方法去认真剖析自我、了解工作世界、合理定位和展开求职行动。

(二)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仇视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求职中往往会因为就业面窄、文化基础弱、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原因,不被用人单位认可,带来强烈的自我否定体验,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屡遭挫折之后,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面试中不敢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过低地估价了自己。也有部分专业比较出色,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但他们抱有较高的择业标准,期望值很高,希望直接找到一步到位的好工作,有时又盲目与周围同学攀比,觉得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比同学的好,如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受到打击,产生抑郁心理,甚至仇视比自己好的学生,仇视学校和老师。究其原因,给自我的定位不合理,再缺乏一些情绪调节和宣泄的方法,不会转化负性情绪,长期压抑在心底,难免要激发出各种问题。

(三)人际交往障碍

情绪障碍包括怯懦、冷漠,不善于人际交往,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等。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存在于大学毕业生人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求职过程中,人脉网络显得至关重要,想要获得及时、准确的求职信息就离不开人际交往,生涯人物访谈是求职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获得翔实信息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56%的招聘信息和职业信息是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的,但仅有16.7%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通过对相关问题答案的统计可以看出,有人际交往意识和倾向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堪忧。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一)选择与本人实力相当或接近的职业岗位

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一个适当的择业范围,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目标单位”;其次,还要考虑应聘首选目标成功的把握性,并事先想好相应的对策,一旦首选目标单位应聘失败,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正确抉择,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4]。

(二)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完美结果

大学生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要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应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不能求全责备,期望值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来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三)强化自信心,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

“天生我才必有用。”本着这样的信念树立就业自信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盘活自身的专长,勇敢接受人才市场的选择,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这是自信心的基础。要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即使暂时的失败,也不必自卑失落,只要能正确找出失败的原因,对自己做出客观的分析,择业的信心就不会消磨掉。

(四)遇到挫折,不消极退缩

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找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许多学生由于信心不足半途而废,可能你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成功了,用人单位有的时候也要考察你的毅力,你的执着程度,你有没有办法来克服困难,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不能成功也不后悔。

(五)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缓解:一是自我转化法。有些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二是自我适度宣泄法。在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痛哭一场,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要适度,应是无破坏性的。三是自我慰藉法。这种方法实质是一种合理化的心理保护机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内心保持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四是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可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

五、高校相应的就业心理辅导模式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方法和认识自我的机会。所以,需要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来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上存在的误区,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运用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自己进行认真的规划,了解自我、了解工作世界,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树立合理的期望值,科学地制订学习和求职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信。endprint

(二)建立职业咨询机构

职业咨询包括就业心理咨询、生涯规划咨询,可以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辅导主要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比如组织座谈会,讨论大学生所关心的学业、就业及人生发展问题等,帮助大学生解除生涯认知、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烦恼,消除择业心理误区,使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能够体现主动性、理智性和应变性。个别咨询侧重于针对大学生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个别问题,进行直接的心理帮助,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定位自己。

(三)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对学生进行以就业指导课为基础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生动、典型和鲜活的事例来启发指导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搞好个人发展设计,提升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技巧。要加强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建设,注重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提升整体的指导和服务水平[5]。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所谓就业力,就是指就业竞争力,它的核心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努力构建符合培养体育人才特点和规律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要进一步强化实习、实训、实践的教学,动员并支持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考取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考取等级教练员和等级裁判员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海星.试论构建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4):76-78.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4.

[3]沈雁华,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5-126.

[4]李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327.

[5]张炳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1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
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及分析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浅析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大专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