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婉丽
摘要: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核心。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协调性不高。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适配已成为我国各省最急需解决,具有实践性的难题。因此,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将会成为“十二五”期间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亟待展开研究。
关键词:产业结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4-0183-02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是客观规律的需要。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协调性不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适配已成为我国各省市政府最急需解决具有实践性的难题。因此,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将会成为“十二五”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亟待展开研究。
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关系
人才结构优化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存在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传统产业发展时间长、技术稳定,资源依赖性强。建国初期,传统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过快速发展后,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在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这就要求劳动者更新和完善现有技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否则即便是拥有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的技术,也会因为没有能够驾驭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而导致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的进程停滞不前。
2.人才结构优化加速主导产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代表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占有较大比重,处支配地位。主导产业综合效益较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能够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与主导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人才结构支撑。人才是各种生产要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中起到指挥和组织的作用,没有人才的支撑,主导产业将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发展。
3.人才结构优化促进新产业产生并推动其发展
人才的雄厚积累尤其是人才质量的提高,是拉动区域新兴产业的主要动力[1]。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人才是重要的因素。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状况直接反映着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知识密集型新产业的崛起,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新产业产生的过程是全社会人才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也是人才资源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而人才结构优化势必会促进新产业产生并推动其发展。
(二)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人才结构优化
1.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人才结构与之匹配
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技术进步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质量需要不断提升。高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转型的效率取决于人才的构成状况,新兴产业需要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合理的人才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人才结构
劳动力就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是由产业提供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变化。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引起技术结构变动,产生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就是人才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现状
1.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小
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所占产业结构的比重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标志。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缓解就业压力,使整个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截至2011年,东北三省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平均所占比例不足35.0%,全国平均数为43.4%,较全国平均数低8.4个百分点,表明东北三省第三产业的规模比较小。
2.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
目前,东三省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三类:(1)石油天然气开采,代表企业有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沈北油田;(2)制造业,代表企业有哈飞集团、长春一汽、哈尔滨电机厂;(3)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代表企业有吉化公司、锦西化工厂、大连华润油脂。东北近千家知识密集型企业,平均产值不足2 000万元,平均利税不足200万元,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不足5家,超过10亿元的也只有20家左右。知识密集型产业规模小,增长缺乏后劲,不能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作用。
3.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以制造工业为主的产业,如煤矿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煤矿、石油这些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局面。另外,老工业基地发展较早,技术、设备已经相对落后,部分企业开采或制造成本大幅度增加,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
(二)人才结构现状
1.数量少且质量低
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5%,高级人才只占12%。目前东北三省拥有两院院士、优秀中青年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数量、质量上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endprint
2.结构不够合理
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以辽宁省为例,专业技术人员近75%在事业单位,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6%;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79%在事业单位,企业的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1%左右。(2)人才行业分布不合理。以黑龙江为例,教育、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35%,而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性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不足3%。保险业、金融业、公共事业、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更是数量不足。(3)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高级人才严重老龄化。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才大多数在50岁以上,副高职称人才在50岁以上的占63%。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一)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迅速,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有利于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的相互衔接,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增加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并带动国民经济向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机构的基本思路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特色第二产业,做强第三产业。一是加快发展以“大美黑龙江”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二是不断扩大农村主导产业规模,着力发展牲畜、棚栽、奶制品产业,建立规模经济圈;三是深化企业机制改革,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增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提高人才质量
人才发展的潜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只有地方高校对区域产业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得以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效能才能实质体现,区域经济对全局经济的贡献才得以体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高校效能体现,一定首先要建立在服务区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即有所依托、根基有效[2]。首先,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高等院校学科设置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形成相互支撑和整体提升的格局。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越发达。发达国家多在60%以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则达到了74%。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这更加迫切地要求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增加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法律等高层次人才的比重。其次,加强特色办学,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各校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三)完善制度和政策,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1.以人才资源开发为基点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人才的内在潜能,使人才创造出高质量、高效能的工作业绩。
2.打破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束缚,减少人才流动的限制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做法的影响,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设置了“人才壁垒”。应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人力资源在产业中优化配置。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能够为社会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经济有序运行,保证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社会保障起保护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解除所有制不同造成的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刘春香.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分析[J].人力资源,2009,(11).
[2]霍影.问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J].学术论坛,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