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注重整体与微观、古情与今意相结合

2014-06-13 13:37路洪聚
成才之路 2014年14期
关键词:形象性画面感现代汉语

路洪聚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字教育和背诵经典的层次上,而是要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为审美教育,最终达到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目的。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目标不是像中学那样开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掌握,而是侧重整体感知,初步感受诗的语言特点、审美意味、文化含义,为中学及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生的诗词教学要在知识、审美、文化等方面寻找到一个结合点,就必须从整体感知出发,注重微观探索,同时把握文本情感,思索当下意义。

一、在朗诵中发掘画面感和韵律感

诗词这种文体本来就与诵读结合的十分紧密。在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朗诵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一年级的课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整个系列教材中最简单的了。一年级的学生们开始理解时仍有难度,但是朗读可以使他们熟悉诗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直观的韵律,获得形象感和画面感。

在写景的诗歌中,画面感往往更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虽然学生并不可能真正理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但是朗读可以让他们获得一些最基本的形象:山色、水声、春天、花鸟。这些形象会组成一张形象的画面,这是他们对这首诗最感性最直观的掌握。学生们同时获得的还有诗歌的那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从感性的角度理解什么是诗。

这些充满画面感和韵律性的诗歌经过学生的朗读而在脑海中呈现出最初的形象,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讲解,就会融入诗歌的意境中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从儿童认知心理学上来说,他们对色彩、动物、玩耍等十分敏感。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朗读,他们脑海中会形成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顽皮的牧童骑着黄牛穿梭在林中,口中的歌声仿佛能振动整个林子,他那锐利的眼神捕捉到了一个鸣叫的知了,为了能上前去抓,他赶紧紧闭双口,小心翼翼地站立在那里。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描述出自己读到的画面。例如,有的学生会感知到牧童正要捕捉这个知了,却好像又发现了什么异样,于是立即停止了。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然后告诉他诗歌本来是什么意思,其他的想象也不算错。

朗读诗歌,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到有画有韵有节奏的氛围中。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诗歌的学习就只能以获得整体的感知为目标。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到讲究字句、深入把握文意的阶段,以学生的感知,加上老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地走进古诗这种文体,这便达到了初步的学习效果。

二、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形象性

从整体画面感知到微观形象是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逐渐过渡的技能。古诗教学也要跟随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形象性。

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就带给了学生一种朦胧的心理效果,这就是诗的凝练性和形象性。要引导学生先把精炼的诗“泡开”,转换到现代汉语形象的描述中去,再把这种现代汉语形象的表达“浓缩”回原诗,在这两个转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凝练性和形象性。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首先要把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用现代汉语形象地表达出来。寒冷的深秋,梧桐的树叶在寒风中飘摇,仿佛送来了一层凉意。江上秋风吹起,打在脸上,让人感受到一种漂泊的伤感。那不远处的院落里一定有织童在挑灯快速地织布,因为深夜了那篱笆院落中还有一盏小灯长明。作者要表达秋天的寒冷,只用了“萧萧”“梧叶”“寒声”“秋风”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依照秩序排列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幅秋江梧寒图,而不用长篇累赘地铺陈。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如果用现代白话文去描述诗中意蕴,虽然也能获得这些形象,但是相比诗歌原文,少了一种韵律、一种节奏、一种凝练美和形象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很容易翻译为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但是原文把比喻含蓄地融入在七个字之中,现代文显然传达不了微妙隐晦的传神之笔。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单纯从意义上理解是很简单的,用现代汉语去表达只能表其意而不能传其神。“二月春风似剪刀”暗含着对前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回答,而且这七个字自然晓畅、不留痕迹。原诗只用凝练的语言去排列,而逻辑关系就隐含在其中。学生能感受到诗歌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形象和意味,对诗歌文体的整体特点的认知就不言而喻了。

三、还原文本情感,拓展当下意义

古诗词所描述的生活或场景离现代社会已远,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去分析,肯定会有许多误解。但是纯粹的还原是没有意义的,学习诗词的目的是与当下联系起来,寻找历史与当下的结合点,拓展当下意义。这是小学生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王维的那个时代,漂泊在外与思乡情结紧密结合。在现代通讯发达的今天,可能小孩子不会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感,这就要给现代的小学生讲解为什么在古代“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古人在重阳节要登高望远。再结合当下,思乡情结已经淡化,而且表达思乡情感的方式也大有不同。老师:“在王维的时代,写一封信都要在路上走几个月,今天我们都能用手机、计算机和家人联系了,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时代不一样了。”“科学进步了。”老师:“对,社会在前进,科学越来越发达从而改变了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从小要热爱科学,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这样古情与今意相结合,收到了更进一步的学习效果。

在具有道德和情感教育意义的诗文中体现得更明显,比如孟郊的《游子吟》。不过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一个古今隔阂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几乎没见过“临行密密缝”。因此,老师要带领孩子还原到那个时代和那个场景,具体讲解古人的“出行”“游子”是什么含义。然后让学生从“意恐迟迟归”中感受母爱,在“寸草心”“三春晖”中感受孩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最后进一步联想到日常生活,“同学们在家帮爸妈做家务吗?”“爸妈对你的关心你都能感受到吗?”“你今后应该怎么做?”在这样逐渐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道德上的洗礼,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形象性画面感现代汉语
歌唱中的形象性和语义性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摭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论电影配乐之画面感——电影《功夫熊猫》配乐视听作用力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