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长时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014-06-13 18:14裴洪伟
成才之路 2014年14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知识结构做题

裴洪伟

一、问题提出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倾向于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和学习成绩的优劣归结为先天的智力差异。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逐渐认识到,大多数学生的先天智力是没有问题的,导致学生学习障碍、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后天学习所形成的知识框架的缺陷。知识的缺陷所反映出的表面现象就是思维的缺陷、智力的低下、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等。

二、理论依据及教学实践

当代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解决问题思维过程而言,后两者更具有实际意义。长时记忆如同存放各类综合知识的库房,思维需要什么知识就可以到“库房”中搜索,长时记忆里的知识越多,思维也就越敏捷。短时记忆如同产生思维结果的工作室,凡是经过思维过程产生出来的新的结论、推理、发明创造等,都是在短时记忆中完成的,短时记忆将临时记住的知识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来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加工,得出答案或结果,便实现了问题的解决。简单地理解,长时记忆就是知识在大脑中记忆的时间比较长久,短时记忆就是知识在大脑中记忆的时间比较短暂。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次只能记住7±2个单位的内容,如果超过这个容量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假如问题中的相关条件比较多,就要设法将一部分条件熟练化,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再在短时记忆中暂时记住剩下的较为陌生的条件,这样大脑中才会逐渐领悟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背诵诗词时会发现这样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都是把诗词的前几句背诵得非常熟练,后面的词句往往会比较生疏。我们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为例:学生们在背诵这首诗时,会习惯性地按照顺序先背诵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再背诵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接下来背诵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可能把四句诗同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一下子记住,当我们把第四句背出来时,事实上前三句已经背了很多次,能够熟练化地存放到长时记忆中了。所以,无论是背诵诗词还是学习课文等知识,开头总是让我们最熟悉,记得最深刻,结尾部分总觉得比较生疏。因为开头部分读或背的次数最多,成为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供我们随时提取,而结尾部分通常刚背诵下来就不再强化了,还只是短时记忆。可忘性比较大,自然感到生疏。

三、教学策略

学生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积累少、不完善,必然会导致学习新知识时,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进行很好的知识迁移,从而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不足。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整、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注重知识的合理提取和运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强化基础知识积累与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与训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系统。那么如何强化呢?首先,在传授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似与区别,学会将新旧知识对比联系,促使学生将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持久,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才会越来越丰富。其次,学生在解题训练中,不能只求答案或结果,不能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练习,应有针对性地去积累和应用,这样才能塑造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做阅读训练——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时,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联系设计问题:“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哪两句诗与文中第七段所描写的场景有相似处?”学生看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进一步阅读第七段,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明确其大概内容为农民劳作归来,谈论着满意的收成,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然后在大脑中快速搜索与回忆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考诗中描绘丰收的句子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果长时记忆中没有或只有一部分这首诗内容的同学,可以通过问题和知识的相似性,促进学生将这首诗形成长时记忆。

学生对知识积累与训练的过程,实际就是对知识的储备与应用,只有储备充足,才能运用自如,这样,知识才会有效地转化为能力。

(2)重视长时记忆在学习中的应用。新的教学改革理论提倡语文课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和学生没能领会新教改的宗旨,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制约着能力,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只空谈能力是不切实际的,机械地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当然是要不得的,但是书还是要读、要记、要背的,只不过要讲究一些方法和技巧。很多知识都是需要识记的,而且需要储存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做题时能够灵活应用,信手拈来。例如,字词积累不够、诗句背诵不牢,教材中推荐的名著没有阅读,那么在接触“根据拼音写汉字”“错别字改正”“古诗文默写”“名著赏析”等类型题时,就不能顺利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不能较好地完成题目。只有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丰富,才能促进问题在短时记忆中顺利、有效地解决,才能达到相关能力的培养。

(3)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进度。我们在上面提到,学生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结构有缺陷,也就是他们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不充足,这部分学生在与其他学生同样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联系、迁移水平低,所以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反映慢,应答迟缓,思维不敏捷等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盲目地追求成绩,不去查找学生学科能力障碍的形成原因,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加缺陷,更加不合理。知识的缺陷加剧了学生综合智力、能力的不足。带着知识缺陷去听课、做题、写作业,只会不断地产生失败感,从而引发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在大脑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消极学习态度,滋生自卑感,如此反复循环,这些学生就很难看到希望。因此,我们教师不应盲目地赶进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以便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比较丰富,对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后,他们听课、做题的速度和质量自然会有所提高,那时我们再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也为时不晚。

学生先天智商的高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多少以及学生本人记忆方法是否恰当等因素,都对短时记忆能力的强弱有影响,但是起主要影响力的还是长时记忆中知识的积累。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不足,就会表现为笨拙或反映迟钝等,例如,听课时不能理解老师的语言,做题时不能读懂题意,审题时大脑一片茫然等。很多学生对字音字型不能准确判定,不会分析句子成分,现代文阅读缺乏归纳、概括、分析鉴赏能力,古文读不懂,实词、虚词积累得不够等,都是由于基础知识的缺陷,没有相关的知识做依据,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失去判定标准、迷失方向,错误的几率当然很高。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还是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不足。我们在语文课上之所以要求学生必须牢记一些字、词、句子、语法,甚至要求学生去反复朗读、背诵等,主要是为了将知识熟练化,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具有持久性,以保证在做题时能把它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进行加工,最终将问题解决。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主要是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这样短时记忆就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到相应知识,无法实现顿悟,并非先天的智商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江苏昆山锦溪中学)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知识结构做题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