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霞
摘 要: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土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任何学校的教育都更有力。正如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我国的家庭教育近年来问题相对严重化,这原因有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也有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因素。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转变传统理念,摒弃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孩子家庭教育环境,为国家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人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思想教育
我国古话讲“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在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这种理念依然很流行。根据有关数据,超过40%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过家庭暴力,甚至更有病态的惩罚,67%的家庭过度溺爱孩子,这样很难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的孩子出现叛逆、孤僻、自卑、高傲等不健康行为。想要改变这种育人模式,必须综合分析原因,理性对待孩子行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一、转变传统思想,注重家庭环境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我们想转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必须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往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或者相当程度不适应当下的家庭教育,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努力学习新型家庭教育方式,并及时做好与学校老师的思想沟通,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以前的家庭教育多为家长压迫式,孩子被动接受,并不能自由表露孩子自身的观点或者感受,在现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家庭教育应以主动引导为主,实时监督孩子的成长过程,避免“武力”迫使的现象存在。
二、正确认识孩子行为,避免有色眼镜存在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就是依照孩子是否听大人话为标准来评论孩子。殊不知这正是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到的结论才会使得孩子记忆深刻,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没有真正被开水烫过就不会铭记烫伤的痛楚,一个家长永远不给孩子接触毛笔的文化,就不会培养出孩子对毛笔的兴趣,一个家长永远不让孩子去翻弄玩具,就不会培养出对机械设备的灵性。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像一个探索者,在对与错的边缘游离,这时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错和跑偏的时期,也是家长纠错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不能把孩子某些不当行为看作孩子淘气、不听话或者叛逆等行为。家长要理性地对待孩子的行为动向,不能一棒子打死,在纠错的时候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成长。在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时候,不应该过度指责,或者在朋友他人面前故意提出孩子的不当行为。保护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尤为重要。
三、提升家长素质,为孩子树立标尺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和每位家长的自身素质不同,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也会受到各自条件的限制,有不同的方法和内容。但是有些方法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做到的,区别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层次不同。在这些方法中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能力,或者说在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家长的自身素质决定孩子素质的高低。
孩子天生的模仿力不容任何人忽视,孩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家长的行为以及思维习惯。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朋友,夫妻两个都很喜欢打麻将,平时邻居或者朋友喜欢去他们家里一起玩麻将,在玩的时候互相说一些不良话语。结果这个朋友的孩子在暑假的时候,失踪了两天,家里着急得要命。后来在孩子同学家里找到了。这个孩子找了几个同学在一起玩麻将,并且还有抽烟等不好行为。通过这件事,我们能进一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四、建立学校家庭双向互动,打造孩子无真空成长
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通过群居找到乐趣,找到彼此依靠的安全感。孩子的群居性相对大人更为强烈,他们在邻居的圈子里,在同学的圈子里都会有自身的群居体系,以此有利于彼此学习,共同成长。但其中也不乏出于好奇参与不良的集体活动。孩子这样的群体会对家长以及学校进行保密,尽力不让家长和老师发现他们这些行踪,这就导致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管理孩子的真空地带。这个神秘的地带对孩子的影响不会亚于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所以,保持这个地带的环境健康对孩子顺利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的主要栖息地,介于两者之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动向,避免孩子自我纠错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家庭必须和校方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多维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造环境。孩子生活学习期间,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或者不正当行为的引导,此时孩子为了避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责罚,会故意伪装以及编织谎言来周旋与家长和老师之间。在这种情况可能性存在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通过密切沟通,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动向,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双方要针对问题,迅速找出解决办法,针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纠错。家庭和学校双向互动,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参考文献:
[1]南钢.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鲁春燕.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
报,2007(6).
[4]张敏.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2009(3).
(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