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互动

2014-06-13 18:21陆丽萍
成才之路 2014年14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交往对话

陆丽萍

摘 要:在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显得至关重要,交往与互动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交往;互动;对话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说明没有交往、互动的课堂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过去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而学生的学习则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教学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历史课堂引进交往与互动教学迫在眉睫。

一、创设和谐的交往情境,促进交往与互动

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环境,是促使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其积极的情感氛围为主要特征,只有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交往活动。

例如,在讲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内容时,我做了如下铺垫:第一步提问学生:“假如你是汉朝的建立者刘邦,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巩固政权?”。第二步概括唐末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简况,指出藩镇割据的实质。第三步讲述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经过以上的热身活动,不仅让学生发挥了想象能力,体验了历史,而且把学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建立起交往与互动的“对话”机制

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讲授、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死记硬背历史时间、事件经过、历史结论。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的枯燥与乏味,使之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互动的“对话”机制。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按照现代著名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探讨问题、认知历史、重新建构历史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领悟到历史的真谛。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古希腊先哲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学观点时,我首先给出了以下背景材料。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一套的《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一则案例。该案说的是北京某商场门口有一男子见义勇为,帮人追赶小偷。在他扑倒小偷的同时造成了旁边一老奶奶倒地,结果小偷跑了,老奶奶花了几千元的医疗费。最后老奶奶把见义勇为者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决该男子赔偿老奶奶医药费两千多元。然后提出问题:你对此案有什么看法?问题一提出,下面的同学马上就像炸开了锅,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什么道理,做好事难道也有错吗?”有人说:“那我们以后就不要做好事了嘛。”马上有人反对说:“怎么能不做好事呢?假如小偷是偷你的东西呢?”……当热烈的议论慢慢归于平静的时候,我又提出一个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学观点呢?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回答:“人是评价万物的标准,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求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原本枯燥难懂的哲学理论,由于找到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虽然只是简短的几句对话,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交往与互动进入高潮

交往与互动教学既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也注重生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所谓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最有效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交流,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得以激发和共享,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新课改提倡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把历史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来做“小老师”,是我对新课改的深刻体会与大胆尝试。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内容之前,我就召集了试验班的班长、学习委员、历史课代表开会,讨论学习这一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最后在班长的建议下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历史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而作为教师的我,则坐在教室里成为了众多学生中的一员。

在“小老师”组织、主持的历史课堂上,作为双重身份的我深感收益良多。首先,这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次重返课堂,第一次在我的学生面前做学生——而且是学生身份的真正体现——就连“小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都是直接叫我的名字,这种感觉非常真实、非常亲切。其次,作为学生的我,积极配合了小老师的交往与互动教学,深切体会到了课堂答问的成就感。他们设计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新颖、别具一格,组织、主持课堂教学的就有三位“小老师”,完全打破了一个课堂只有一位老师的传统做法。教学方法则采用分组教学法为主,并且引进了竞争机制,各小组之间展开评比,遵循了交往教学中的激励性原则。有了竞争,课堂就有了活力,课堂就成了生命交往与互动的场所。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课堂是最好生长个性的土壤。”过去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犯了太多的“职业麻木”症,只顾讲解历史、灌输历史,而忘却了课堂是生命的交往与互动。新课改恰似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将使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接受一次由形式到内容、由表象到本质、深刻而彻底的洗礼。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松陵高级中学历史组)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交往对话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