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要通过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可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给予孩子交往的方法,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呢?
一、目前幼儿交往的现状
在对幼儿交往能力和交往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很多幼儿缺乏科学的交往目标和有效的交往方法,交往效果低下,甚至有少数幼儿不愿与人交往,综合诸多数据,我们总结导致幼儿交往障碍的原因主要有:①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在调查中发现,有30%的幼儿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这些孩子普遍表现出自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从不关注别人的意见,对同伴也不会主动伸手帮助。②以好胜为目的,频频动手。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还表现出一点,就是情绪容易激动而自控能力又较差,部分幼儿容易因为自己的目的没有达成而与同伴发生冲突,甚至挥拳动手。③以胆怯为缘由,独立性差。在幼儿群体中,还有部分幼儿表现出不合群,他们不敢与人交流,也不愿与人合作,遇事害羞退缩,不愿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造成这些幼儿上述特征的原因很多,除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外,更多的则是家庭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方式不当,过度溺爱和过分严厉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与人交往的障碍,影响他们的交往效果。
二、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思考
要帮助幼儿提升交往能力,则需要帮助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传授交往的方法,及时评估幼儿的交往行为,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而幼儿交往环境的构建,我们可以着重利用好幼儿爱游戏的天性,借助区域活动形式进行关注与培养。
区域活动是在幼儿活动空间内,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范围,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寻找活动伙伴,在这样的空间内游戏,充分体现了自由、自主的特性,也才能让幼儿真正放松自我,全身心投入,利于发展其真实的人格与能力。
(1)创设合乎幼儿年龄特征的活动区域。不同年龄的幼儿对于活动的场地选择有着自己的考虑和喜好,教师要针对不同孩子的年龄规划合理的区域空间。通常会设立角色体验区域,互助交流区域和合作探索区域。
(2)设立区域体现开放原则。无论是何种活动区域,都应该遵循开放原则,也就是要面向全体幼儿,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加入其中。这些活动区域不仅是环境上的开放,同时也要保证心理上的开放,在区域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和谐的,都要乐于接受新加入的同伴,并与之共同开展游戏活动。
(3)区域内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幼儿交往的载体是活动材料,只有让幼儿在活动中带有既定的目的,他们的交往才能有话可说。这些活动材料的选择要力求能激起每个幼儿的玩耍需求,让他们在玩一玩的过程中进行主动交往。基于这样的思考,活动材料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要尽量选择那些功能多样、可爱有趣、孩子喜爱的玩具等材料。要注重多样性,这些活动材料的安排要保证幼儿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可发生因为争抢玩具而造成冲突,影响交往的过程,同时这些活动材料也要体现使用的难易程度,要能够调动起幼儿与同伴进行询问、讨论、合作等行为,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教师制定区域活动的行为标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同样幼儿之间的交往也应当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而这些交往活动的行为准则能够规范幼儿的交往行为,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和能力。在制定这些行为标准时,主要内容在于如何分享、轮流使用活动材料;如何进行整理、使用活动材料以及使用时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要求等。这些规范标准会随着幼儿活动的深入进行有目的地修改和完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
摆放物品要有序。幼儿在进入活动区域后,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将每一件活动材料按序摆放,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及时拿到自己喜欢的材料,也可以培养学生牢固的规则意识,懂得凡事要遵守规矩,不可随意而为。
使用完毕要清理。活动材料的使用是给予学生交往的物质准备,而用好这些材料,收拾好这些材料,让学生在收拾的过程中与人合作、学会交往,这是给予学生交往能力的精神准备。
(5)教师及时评价幼儿的交往行为。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走近他们身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在与幼儿平等交流的同时帮助和引导幼儿进行合理交往,让幼儿自己说一说活动中的情况,如“我喜欢玩什么?”“我和谁一起玩?”对合作交往好的幼儿要多加鼓励,及时表扬,而对幼儿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则进行及时指导与矫正。这种淡化师生关系的指导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相反他们更愿意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大朋友,也愿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教师。如此,不但可以提升幼儿交往的能力,也提升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促进了幼儿自主、独立能力的发展。
交往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需要的教师在平时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善思考、常改进、多训练,这样,幼儿的交往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