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笛
【摘 要】新闻评论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客观真实,理性存疑,容纳异见和追求创新四个方面,它不但能够激发评论者的探索兴趣,还能为探索过程导向,检验探索结果,不断促进新闻评论改革,使新闻评论更好地去洞穿真理,认识世界。本文对当下新闻评论中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几点在新闻评论中树立科学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评论 科学精神 缺失 树立策略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它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心为主要目的和手段。新闻评论常常专注于探索事物的性质、原因,深度挖掘新闻由头或者对象背后的东西,在深入分析和严谨思辨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独到的对策,起到升华新闻主题,引导舆论,预测趋势发展结果的作用。审读当下的新闻评论作品,科学精神的缺失问题尤为严重,这影响了新闻评论作品的质量和品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闻评论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客观真实,理性存疑,容纳异见和追求创新四个方面,这些不断激发着新闻评论者去深入探索社会,它不但能够激发评论者的探索兴趣,还能为探索过程导向,检验探索的结果,不断促进新闻评论改革向前,使新闻评论更好地去洞穿真理,认识世界。本文对当下新闻评论中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性地提出几点在新闻评论中树立科学精神的策略。
一、当下新闻评论缺乏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1、新闻评论欠缺调查研究,粗制滥造,缺乏求真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而一篇新闻评论的基石就是所依据的评论由头或者对象客观真实。然而当下的新闻评论常出现不经核实和调查即发表论断,甚至为追求轰动凭空捏造事实大放厥词,粗制滥造,失责失信,新闻专业主义严重缺失。新闻专业主义在于客观,无限追问,对真实的坚持,对信源最大程度的穷尽。如若评论由头本身及现象难以经得起推敲,那么新闻评论的意义和价值早已不存在了。近日轰动社会的《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事件”经警方初步调查后认定,自2012年9月29日至2013年8月8日,陈永洲受人指使,根据他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在未经核实,也未对中联重科进行调查采访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分析和主观臆断,编造中联重科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畸形营销、销售和财务造假等问题,在《新快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10余篇,丧失记者职业底线,违背新闻伦理,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而回顾“陈永洲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其被捕后全国多家媒体先后发表数篇评论,多大声疾呼要求警方放人,过于煽情的批评,而无一家媒体从事实的本源出发去调查研究事件根源的中联重科是否确实存在违反问题,盲目跟风。
这些新闻评论同时欠缺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轻信权威,轻信现存发现,没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意识,没能把握到评论由头的本质,混淆舆论,痛斥时弊固然重要,但是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在进行过一场高密度信息量的“头脑风暴”后去伪存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理性的质疑,科学的思维逻辑去揭示本质、因果、意义极其发展趋势。
2、新闻评论片面失衡,表达自由与宽容意识缺失,缺乏容纳异见的科学精神
当下咄咄逼人的新闻评论作品并不少见,其观点之特立,言辞之犀利的确吸引眼球,然而往往会缺失容纳异见的科学精神,霸占把控话语权,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采取打压抵制的手段。一些新闻评论的观点未免偏颇,分析看待问题过于局限,没有考虑到多方利益,失衡不合理,缺乏辩证看待事物和现象的科学眼光,没有全局意识,单一角度切入,做不到统筹兼顾,往往给人强词夺理,为一家站台的印象,难以说服大众,深度与广度挖掘不足,没有使新闻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表达自由与宽容意识的缺失并不利于营造畅达的言论环境,如果评论者凭借媒体版面和时段来发表意见,并攫取话语霸权,就会带动社会大众对于媒体的不正确利用。在此种风气下,媒体将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成为获取个人名声、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理性交流、探讨的公共空间。
3、新闻评论缺乏创新精神,陈词滥调,缺乏追求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下的一些新闻评论存在观点大同小异,评论角度无突破,难出彩,甚至只是换换标题,换换新闻由头,新闻评论的精华核心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换汤不换药,陈词滥调,乏味无趣。新闻评论者本应力求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去观察事物,产生新的观点、新的看法,而如今的新闻评论渐渐出现僵化倾向,套路诸多,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突破,这样的评论模式无疑强化了媒体所塑造的“刻板印象”,评论逐渐失去其原本的公信力与正确引导舆论的价值,不利于打造客观公正的舆论场,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难以启发民智、鼓舞人心。
4、新闻评论缺乏普遍意识,常识与专业知识缺失,缺乏科学常识
一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先声夺人,对某些人的讲话断章取义,甚至对其进行无限的联想发挥,强化读者的负面印象,从而形成一种可怕的社会情绪和具有煽动性的社会舆论,甚至进行媒体审判,新闻评论却忽视常识,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假设性的判断进行逻辑推演,忘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遵循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做出的研究、陈述、见解进行实证和逻辑的衡量,新闻评论同样如此,缺乏科学常识,专业知识,一篇新闻评论就无立足点,无论是常识还是专业知识的储备,对于一个评论者来说都是必要的,这关乎新闻职业的自律。例如针对“李丽云之死”各个媒体发表的评论,大都忽略了常识,武断定性李丽云为难产,而事实上病例纪录为“孕足月”,李丽云和丈夫去医院是看感冒,的确感冒和生孩子是两回事,是个常识,但是却没有人去寻求专业知识去判断其准确地性质,才引发了之后对其丈夫肖志军不签字,“千古罪人”的指责。新闻评论面对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所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人也千差万别,而新闻评论的传播效力是巨大的,因此新闻评论绝对不能传播错误的常识和知识,应力求凭借自己丰富的常识和知识储备帮助大众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新闻评论科学精神之树立
1、新闻评论应追求客观真实,理性质疑,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
发声要讲求一个“真”字,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以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科学的思维思考问题,追求真理,剖析世界。要达到科学的境地,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应该多多关注和思考所见所闻。新闻评论依据的事实必须经得起推敲,要对客观真实不懈追求,在方法、规律、逻辑、原理和价值观上也要下功夫。一个评论者应该具备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精神为准绳,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首先要大量浏览涉及各个学科的书籍,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在普遍对事事万象基本认识了解的基础上,贯彻科学精神,去科学地思考、科学地评论。
2、新闻评论应营造宽容的表达环境,评论者要培养宽容的胸怀
宽容的表达环境使新闻评论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新闻评论要容纳多元的、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评论者,要让各种声音能够自由的争鸣,多角度地对事件的意义进行探讨,帮助受众全面地了解事态进展、了解社会深层问题和意义所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建立良好的信息互动渠道。民主的本意中就包含着对各种不同意见的宽容,而宽容正是促进民主的一剂良方。每个评论者都应有宽容的胸怀,秉着平等、公正的态度去发声、去激辩。宽容地给予他人阐述主张的时刻也是自己不断去摸索问题核心,集纳智慧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
3、新闻评论应鼓励改革创新
当今受众的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媒介市场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新闻评论创新迫在眉睫。为了不断拓展新闻评论的功能,使其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传统新闻评论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都在不断改革创新寻求突破。新闻评论应变得不再一板一眼,不拘一格,语言上力求生动活泼,与受众的需求更加契合,以鲜明独特的风格树立旗帜。内容辐射面更加广阔多元,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均有涉及,体裁更加多元,不仅需要通过时政类评论、思想评论了解各种新观点、新见解,获得启示和教益,而且需要能够提供多种服务的实用型评论,如财经评论、娱乐评论、体育评论等。新闻评论要出彩出新,视角独特,见解精辟,思维逻辑清晰新颖,更富有知识张力。新闻评论的大环境也要不断的完善改变,逐渐营造宽松而包容的气氛,构建起平等、工作、畅通交流信息见解的传播模式,打破以往的官腔、官话、自上而下传达评论语境。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应在实践中进行,较多的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出发,提升服务性,答疑解惑。
结语
当下的一些新闻评论欠缺调查研究,粗制滥造,缺乏求真和理性质疑;片面失衡,表达自由与宽容意识缺失,缺乏容纳异见;单一刻板,陈词滥调,缺乏改革创新;缺乏普遍意识,常识与专业知识缺失,缺乏科学常识,这些都是新闻评论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在当今我国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新闻评论对社会的引导、监督、表态和深化作用,新闻评论应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多元的受众需求,不断的谋求改革创新。评论者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积累专业知识、原理和方法,培养宽容的胸怀,坚持不懈地追求客观真实,怀有理性质疑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整个社会应洋溢宽容公正自由的表达氛围,让新闻评论顺势崛起腾飞。□
参考文献
①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赵振宇,《评论者宽容胸怀之培》[J].《新闻大课堂》,2012(11):75-77
③赵振宇,邓挥林,《改革创新是评论持续前进的不懈动力》[J].《新闻记者》,2007(12):91-92
④赵振宇,《新闻评论也该有“宽容”的一席之地》[J].《新闻大课堂》,2012(9):83-86
⑤赵振宇,《评论者科学精神之树立》[J].《新闻写作》,2012(2):83-85
⑥曾建雄,《转型期新闻评论功能的拓展与内容形式创新》[J].《国际新闻界》,2012(12):7-12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