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庆阶 李春雷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高中语文(必修Ⅱ)》第二单元为诗歌单元,其中从《诗经》中选取了一篇《采薇》。课本中对“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的注释为:“说要回家了说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莫,同‘暮。”笔者对“到了年末”这一注释一直存疑:理解为到了农历的“年底”合理吗?
诗歌前两句为“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薇,即大巢菜,又名野豌豆,生长期100~140天,花期3~4月,果期5~6月。“薇在三月,根正苗青;花在四月,蝴蝶望风。”按照薇菜的生长习性,“薇亦作止”,应该是春季。此其一。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急。”诗中多次提及戍边战士是与“猃狁”交战,据《现代汉语词典》,“猃狁,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也作玁狁。”陕甘一带,只有到了春季,天气转暖,薇菜才会“作止”。此其二。
那么,既然“薇亦作止”时在春季,与“到了年末”岂不前后矛盾?基于以上认识,“岁亦暮止”当不应该解释为“到了年末”。
据商务印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莫”第一义项为“音mù。日落的时候。”引申为“一年将尽。”笔者认为,课本中将“岁亦莫止”解释为“到了年末”,或许是曲解了字典中的解释。此处“一年将尽”不是指到了农历年底,而是指从时间上过去了一年。
这一理解,从诗歌本身也可以找到依据。《采薇》中士兵离开家乡,奔赴与猃狁作战的前线,时令正当春季,诗歌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可为明证。
所以士兵感慨“岁亦莫止”,不是感慨“到了年末”不能回家,而是感慨在外辛苦奔波了一年,“一年过去了”却还是不能回家。况且,诗中戍卒,在外征战恐怕也不止一年。
诗歌前三章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表示时间的流逝,以“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反复表达急切的思归之情。役期本就满了,现在又超期服役至“岁亦阳止”,怎不思归思家?
据四川大学历史系彭裕商教授研究,周与猃狁的战争,“自厉王一直持续到东周初年”。即周自厉王开始,战士戍守边防、征战在外已成为常态。周王室兵力十分强大,其兵力来源主要是庶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甚至已经出现后世“充军”的雏形:“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除兵役之外,还要经常进行军事操练,“春振旅以蒐,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百姓兵役之苦,可见一斑。更何况,军中战士“采薇”度日,生活凄苦;而将领所驾“四牡”尚且“业业”“骙骙”“翼翼”,将领不恤下情,不言自明。故在《采薇》一诗中,战士厌战怨战的情绪一再流露。
《司马法》中载:“古者戍军,三年不兴。睹民之劳也。”按照此处记载,古代戍边战士的服役期限为一年,役期已满却不得返家,战士心生怨怼,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笔者认为,“岁亦莫止”当不应理解为自然年度意义上的“到了年末”,对于“莫”字的解释,还应回归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一年将盡”,整句话理解为“一年又过去了”,于诗歌意思更为妥当。
(作者单位 山东省鱼台县第二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