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开始:第三学段习作素材积累“四度”探寻

2014-06-12 15:08叶亚敏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四度新闻积累

叶亚敏

摘 要:针对第三学段习作生活素材贫乏,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尝试提出从新闻开始积累素材的“四度”,即广度、厚度、深度与温度。“广度”指读“新闻”,了解生活,关注积累;“厚度”指采“新闻”,深入生活,重视积累;“深度”指说“新闻”,研究生活,追求积累;“温度”指写“新闻”,创造生活,智慧积累。在亲历“素材积累过程”上多走几个来回,养成素材积累习惯,方能找到回家的路,从而让习作“不间断地向着求真实的路走去”。

关键词:新闻;第三学段;习作素材;四度;积累

从第三学段教学实践观察,笔者发现学生习作同一素材到处硬搬;同一次习作基本情节相似,甚至表达的心声也相似。这种现象暴露了学生作文与生活脱节,说明“积累习作素材”第三学段课标中所提的还没落到实处。而积累是习作的前提资本。对此,笔者从新闻开始,引领学生直面生活,提高习作素材积累的效度。

一、读“新闻”,了解生活,关注积累的“广度”

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可从各类新闻媒体里看到方方面面,其内容包括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为此,教师要抓好“读”,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主动阅读新闻,拓宽感知的视野,从而拓展积累的“广度”。

1.读好

若教师一味放手读,不能有效引导,结果学生虽读了很多,但对于习作素材不能起到有效积累作用,因此,得加强引导。如读了报道后,引发学生思考报道“头重脚轻”安排材料的好处,从而读新闻时“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感兴趣的把后面读完,一般性的读题目,进行分层阅读,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对有些新闻,如“十八大”,采用专题系列跟踪的方法保证读的量与质,从网上下载收看“党的十八大少年儿童版动漫宣传片”,对整个新闻事件作全面关注。素材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这般指导有助于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好读

受年龄及心理条件的限制,儿童对纷繁世界的把握常顾此失彼。因此,有了广阔的阅读面,得建“新闻库”。首先,梳理新闻。筛选时,把确定选择标准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对素材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众多新闻素材合理取舍的水平。其次,分门别类,如:图片、文字类;剪报、笔记类。通过归类,装订成册或装进材料袋,形成“我的小百科”。当图文并茂的“小百科”展现在眼前时,学生彼此取长补短,形成了良性竞争。

二、采“新闻”,深入生活,重视积累的厚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新闻”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深入学生生活的更深层次,引领学生用新闻的敏感去发现周围新鲜的事件或情节,从而厚实积累。这符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位发现者、探索者的心理特点。

1.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先要集思广益,根据教材特点、学段特点寻找研究项目,提出调查任务,推行“专题项目承包制”。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同学自行组队,带着任务参与调查活动。如此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热情,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调查发现。

如,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笔者将活动梳理分成“当地流传歌谣”“诗歌知识”“诗歌故事”“诗歌欣赏”供选承包。其中,“当地流传歌谣”组,学生走访乡里,调查本地童谣、民谣,发现诗海中这条最为亲切的河流。有的访问爷爷奶奶辈,唤醒他们的童年记忆;有的用镜头多角度抓拍调查发现的过程;还有的带录音机录下了很多用方言说的有韵味的童谣。

2.记录

小学生作文姓“小”。素材需要一小点儿一小点儿地记录积累。生活中的观察、调查、访问、感受都要耐心记录,便于内化。哪怕是观察中的一点发现,调查中的一丝灵光,都是一次积累的过程。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笔者发给每人观察记录表、调查记录表随时备记。根据访问时做的笔记,仿照五年级上册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整理出访谈记录。为了保证质量又乐于接受,与学生共同制定“记录红绿灯”,评选班级“记录秀”,特色记录展示等激励的正能量。长此以往,观察、调查、记录等厚实积累所需的发现能力在“求新”中得到综合训练。

三、说“新闻”,研究生活,走向积累的“深度”

写作的本质在于交流,素材积累应回归交流之本。“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之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为此,应适时开展说“新闻”,引导学生透过“新闻”表面,诱发其对生活再认识、再思考。学生素材积累需要这份交流的养料持续不断地滋养,通过互相碰撞与交汇,走向积累的深度。

1.聊一聊:材料生活化,引起有意注意

为了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笔者安排每周五的读报课,聊一聊自己一周听闻。先同桌聊,再选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用“一句话新闻”向大家聊。为了聊出实效,材料要切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并让学生模拟新闻联播,轮流当播报员,引起有意注意,启迪捕捉新闻线索的思维。

2.织一织:材料时代化,引发主动参与

建立班级博客或班级QQ群,给积累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教师或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形式,通过向同伴展示时代感强的材料,交流会更活跃,积极性会更高,材料延伸渐渐开始广泛而有深度。仅仅是改变了形式,却带来新奇之感。

如(小记者 方××)日前,学校要求的学雷锋活动居然是水重复利用一次,少开一次冰箱门……组织此次活动的校大队部说,“新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含义。”元芳,你怎么看?

红领巾粉丝“围脖”——

曾××: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赵×:保护好这个世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做的最大的好事。

李××:忽视环境保护,是“竭泽而渔”的做法!老爸,少开一次车!

3.辩一辩:材料问题化,促使自主探究

材料之间的矛盾与反差使学生产生情感和认识上的“冲突”状态下,教师适时鼓励学生辩一辩,实现个性思想的升华。如:笔者执教五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聊聊热门话题”,按课前设计表格让学生分类(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填写各自最想说的话题,话题相同者进行讨论。其中,校园组认为课余生活是校园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通过课余生活调查,有的发现爱玩“精彩极了”,有的发现“糟糕透了”。于是,精心拟定辩论题,正方“爱玩的好处多”,反方“爱玩的坏处多”。组员选择辩题,再次采集素材。辩论时,摆事实,让独特性的思维在“论”中有深度的交锋。

四、写“新闻”,创造生活,追求积累的“温度”

与实验稿课标相对照,2011年版课标“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的“表达”一词替换了原先的“表现”一词。而“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应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以“表达”为中心,抓住新闻特点,开展运用与积累同步走的“智积”之路,才能达到“积累与生活一起进步”的境界。

1.新鲜:创好心境,个性表达

新闻要“新”,对于搜集到的素材,得进行个性化处理。因此,写“新闻”得还孩子自由,无须顾及立意、文体限制,更无须顾及时空、字数限制(2011年版课标第三学段习作要求去掉了“40分钟、400字”硬性规定),很好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和表达欲,才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素材。同时,创办新闻报,建立班级新闻册,扩大读者面,产生反馈效应——我创我自豪,引发主动表达生活的心理动力,从而让素材积累的过程成为发展人格、完善人格的过程。这是个性积累素材的一剂良方。

2.及时:下水合作,现场报道

新闻要及时,同样的素材,要“先下手为强”。为此,教者要及时捕捉住表达的兴奋点,与学生共同现场报道。如此引领又让学生多了一招创造生活的本领,掀起了写报道稿、表扬稿、评论稿等文章的热潮,报道校内外动态,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文章合为时而著”,继而又迎来投稿的春天,《马路如虎口》《请善待那份信任》等稿子被报社录用。

3.真实:激活记忆,导流成河

真实是新闻的价值所在。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真不实,不成新闻。写“新闻”时,要开启学生“新闻库”中的素材,尤其是学生品出“真味”来的新闻素材,激活学生的生命记忆,实现素材积累正归一。

如:针对“课余生活爱玩的利与弊”,利用辩论搜集的新闻素材,有的学生以“别样的课堂”为题,表明对这类实践活动的渴望;有的以“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为题,表明对这类玩法的厌倦;有的学习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方法,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对此事的看法;还有的以“别样的他”为题,体现“不以成绩论英雄”的思想……

几度积累,几度春秋。习作素材积累要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上多走几个来回,方能找到回归生活之路,提高效度。这仅是从新闻开始的一次有益探寻,笔者相信习作求真之路定会在我们不断探索之中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吴学慧.真实作文价值引导[J].福建教育,2007(12).

[2]李朝,刘耀春.抓住新闻搞活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3]许华瑜.“博”出习作教学新天地[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0(9).

(作者单位 浙江省建德市洋溪小学)

编辑 代敏丽

猜你喜欢
四度新闻积累
做有“四度”的电视民生新闻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力求“四度” 写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