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分层教学是国内外解决学生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有效策略,隐性分层是指学生未被贴有不同层次的标签,在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目标分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学习目标,从而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互相合作、互相促进,营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各层次学生均衡发展的教学效果。本研究试图探索“隐性分层—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的影响,以及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以我校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象。学生入校时采用自然分班,1班有学生51人,为实验班; 2班有学生52人,为对照班。教师在前期授课过程中,对两个班的前期课程及生物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进行了比较,通过t检验分析无显著差异。两班的学习气氛相似,认为具有良好的同质性,匹配较好。实验班采用“隐性分层—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由同一教师全过程实施两个班的教学过程。
实验班实验过程分三个阶段:
表1. 实验前学习成绩比较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前期教学中,经过教师观察、学习成绩的测量、问卷调查进行前测,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编组。
第二阶段:实验干预,对实验班进行程序化的“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为期两个学期。
第三阶段:考核阶段,学生参加生物课期末考试,并问卷调查进行后测。
对照班采用传统班级教学,并同时进行学期中和学期末的考试及问卷调查。
1.“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利用前期教学过程,深入细致地分析全班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课上提问观察等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在此基础上,将所教学生划分为4 个层次(A、B、C、D),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随机从每个层次中抽取相应的同学,组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向学生公布分组情况。[1]在后续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均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开展。小组内每名成员各有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小组间有竞争,教师对完成学习任务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分层及分组的原则学生并不知道,从而保护了C、D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组间的竞争更加强了组内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层:D.识别、识记 C.分析、归纳 B.解释、提高 A.应用、创新。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对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分层,辅导分层,对学生的评价分层,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与实施
本实验选取了《生物学》中重点内容。教学过程见图1。
图1 分层—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图
现以《生物学》中“植株的生长”一节为例。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学目标分层D层为了解根的形态特征并通过根尖永久切片的观察掌握根尖各部分结构名称,C层同学要进一步了解根尖各部分结构的细胞特点,B层同学需要了解根的长度生长(初生生长)产生的初生构造,而A层同学不仅要了解初生构造还要了解植物增粗的生长(次生生长)。教学目标的分层是递进的,即高层次的同学必须掌握低层次的目标后才能掌握自己的目标。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小麦、大豆的种子,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种子的萌发,并记录。课堂上教师提供植物根的标本、图片,也有同学培养的小麦和大豆种子萌发的根。通过观察,各小组总结出根形态的特点,教师归纳评价。根的显微构造相关内容的学习,则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根尖的构造以及根的伸长(初生生长),然后让学生利用永久切片观察根尖、茎尖的显微构造,在学生了解初生构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A层同学探索植物增粗生长(次生生长)。
课前要求各小组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是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对自己培养出的幼根结构格外好奇,教师再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从显微镜下观察根的内部构造,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传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仅靠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学习状况及学习能力,没有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对象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2]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具体操作时,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3](P35~36)
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采用口试、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口试和实践考试是每个同学单独进行的,在抽取考题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供不同层次的考题,做到考核隐性分层。笔试考核中,教师在题目选择和评分标准上也要注意平衡不同层次同学的情况。不论哪个层次的同学考核中达到自己的分层目标都会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我们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
表2. 实验后生物学考试成绩比较
注:*表示P<0.05,显著差异;**表示P<0.01,极显著差异。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第二学期生物期末考试成绩分层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两班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实验后的三次考试成绩实验班逐渐优于对照班,差异越来越明显。同时,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B、C层次的学生成绩进步较大,A、D层次同学变化不显著。“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是教师为因材施教而进行的一种暗中操作,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分工互助关系,没有等级之分,这样就在尊重B、C层次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轻松愉快地学习,不再有对教师、学习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学目标的分层,使他们觉得学习不再是高深莫测,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A层次同学变化不明显,由于这些同学已经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大,但调查表明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D层次的同学变化也不显著,由于他们基础较差,学习惰性较强,可喜的是调查表明他们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在减低,学习的兴趣在提高,而成绩的提高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坚持。本实验表明,“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B、C层次的同学进步较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有65.3%表示喜欢上生物课,对照班为47.8%。实验班有75%的同学表示喜欢生物学教师,并有40%的同学表示生活上有困难愿意找老师帮助,对照班分别为63%和25%。认为与同学合作对学习有帮助的,实验班为73%,对照班为55%。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对生物教师都不再抵触,乐于上课。以上数据说明“隐性分层—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增进学生的交往能力。
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在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以及评价上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尤其是B、C层次的同学提高较大。
“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更愿意自觉地学习了。
“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可以明显拉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特别是B和C层次的同学。学生因为爱上生物课而喜欢生物教师,因为喜欢生物教师而更爱上生物课,达到良性循环。同学间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增近了友谊,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航.浅议在项目教学中引入隐性分层教学的思想[J].新课程研究,2011(7).
[2] 陈进.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解读[J].生物学教学,2013(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