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静
校长良好的职业素质需要科学的培育制度来养成,而其表现除有赖个人素养的提升外,还需要完美的任用与评鉴制度等配套措施,才能提高培训的绩效与成果。如果能成立完善的校长专业机构或校长中心加以训练和辅导,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校长培训机构相对成熟,其功能与运作模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美国是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各州分治,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由各州政府负责,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对培训机构无统一管理和要求,各州设立专门的校长培训机构,校长培训提倡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励校长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注重培养校长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大学垄断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以州为基地,以学分为导向的“最佳模式”。[1]但是培训工作主要由大学教育学院承担,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培训轻实效的倾向。为解决校长培训工作存在的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美国校长培训注重发挥专业团体的功能,以高等学校教育学院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为辅,实行多元化的培训政策。高等学校对校长主要是进行学术型培训,提供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基础知识和管理技能技巧两方面。并且对校长培训的要求侧重于教育意识、公平意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变革精神。
中小学校长培训注重发挥专业团体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功能,以高等学校教育学院为主,这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渠道。名牌大学教育学院如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是美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部门。哈佛大学校长中心成立于1981年,这是美国第一个专门的学校领导发展机构,也是全世界成立最早、最负盛名的校长培训中心之一。原先仅是作为校长反省彼此和共同讨论的中心,现时则是提供校长认证,并与其他专业机构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其运作宗旨是帮助学员获得证照——职前基础训练,提供领导知识,提供国际网路资源,提供校长在职进修机会及需求。
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培训中小学校长。如芝加哥市教育局人事训练部的任务之一,就是培训中小学校长。开设两年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次集中5天,每天4~5小时。学习内容有校长与法律、人际关系、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估等。此外还通过教育专业组织培训校长,如美国教育督导和课程研究协会、加州政府教育厅所举办的学校、全国小学校长协会、全国中学校长协会、学校管理者协会等,这些培训机构在各州都有分会,培训主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咨询服务、校际访问、专题研讨会、研究会等形式进行。加州政府教育厅所举办的学校领导学苑成立于1985年,属州政府教育厅的一部分。运作宗旨是协助校长熟悉全国不同层级法律相关问题,在面临新法案时,知道因应策略;协助校长了解教育新趋势;协助校长领导学校进行改革的技术。
例如国际校长中心联合会、美国小学校长协会。国际校长中心联合会成立于1981年9月。原是美国各地校长中心联合会,后来其他国家校长中心逐渐加入,遂成为国际性校长中心联合会。功能是对初创的校长中心提供协助,整合有关校长职务的议题,对校长专业技巧提供反省,对实务工作者提供有关学校改革的探讨与建议,以道德感召方式增进儿童福祉,对领导的新趋势提供议题讨论。其中对初创校长中心提供协助是其主要功能。美国小学校长协会是一个民间团体,拥有28 000个会员,其中约有15 000个会员是小学校长(公私立均有),均自愿参加。与教育部密切合作,彼此互相咨询。经费来源主要有会员会费、私人公司支援、政府基金、办理研究专案经费。主要功能是支持学校发展及支援各州校长协会,出版刊物或透过研究提供新的趋势,影响法案运作(有关中小学立法修正案),协助争取并保护校长应有的权益,评估并表扬全美杰出的校长,开办专业发展课程,以满足会员需求并提供有关教育新趋势的资料,在各州组织研讨会,修订校长效能评鉴指标,提供各州教育局评鉴。
德国的校长培训机构网络化建设比较好,校长培训分四级:州立进修学院、区进修学校、地方教育局、学校。[2]德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由州立进修学院负责,一般是校长向各个州立教师进修学院申请培训,由进修学院做出预算向政府申请,经费直接拨到进修学院。如莱茵兰——法尔茨州教师进修学院每年培训校长30人,每年两次,两年共拨给两万马克。为了激励校长进修,德国各州规定,校长培训期间工资照发。德国的中小学校长在进修学院的培训一般分作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学院听课学习;第二步,返回本地区,与参加学习的校长组成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第三步,回到自己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完成学院课题。[3]德国校长培训机构的教师,不仅有长期的教学经历,许多教师还担任过多年的校长,并且实行轮岗制度,如迪林根教师进修与人事管理学院是巴伐利亚州唯一的隶属州文教部的一级教师培训学院,成立于1971年,前身是一所建立于1549年的宗教大学。 迪林根教师进修学院有30位组班教师,他们都是从各类学校中挑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在迪林根教育学院工作5年后必须调离。这样的轮换机制,可以保证组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水准,以确保教师培训的高质量。迪林根教师培训与人事管理学院主要针对有兴趣担任校长的教师进行培训。
英国中小学校长实行校长职业化和职务的终身制,校长队伍相对稳定,有利于校长积累管理经验。英国政府为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校长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计划。此类培训计划是由中央政府颁布,对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指导性的计划,是对培训的基本要求,各地均可根据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的内容、时间、方式等。如罗汉姆顿学院教育管理中心就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和中学校长培训计划。可见,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国家有统一的计划,中央为加强对学校的直接控制,把许多学校管理的权力从地方教育委员会手中收回,学校管理的权力在学校管理委员会,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培训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英国校长培训工作由教育培训署(TTA)负责全国的宏观管理, 负责对培训工作做出评语,再确定哪些机构和个人具有校长培训资格。各培训部门和地方教育委员会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实施计划。培训单位主要分为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地方教育局、专家个人三类,这些单位分别到政府注册登记。国家校长培训学院是英国全国性国家培训基地,为使校长在当地得到更规范的专业发展提供方便,改变全国只有一所国家级培训中心的局面。2003年,国家培训基地设立九个分支机构,如东方校长培训中心、伦敦校长培训中心、东北部校长培训中心、西北校长培训中心、东南校长培训中心、西南校长培训中心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培训网络,为全英国的校长专业发展和研究提供各种机会和场所。其职责是:在校长专业发展方面提供信息和建议;促进更好地实践和完善学习网络;与大学合作建立一个国家高质量的保证机构;解决培训中各州之间的差距;为SCSL决策和实践承担研究和发展项目。英国培训校长的师资必须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级人士,如纽卡斯尔大学和伦敦大学从事校长培训的教师大都是专心于校长培训的教育家,并且具有博士学位。使受训校长通过培训,不但提高了校长的理论水平,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而且直接推动了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西方国家大都实行分权式、分治式的教育体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缺乏宏观调控,全国没有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规划,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虽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多元化局面,为了提高校长培训质量,必将朝规范化、体系化发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由各州政府负责,各州分治,对培训机构无统一要求和管理,未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实行校长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机构有大学的教育学院、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业组织。德国的培训机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上岗培训、短期的专题培训。英国培训单位主要分为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地方教育局、专家个人三类。形成独特的培训网络,为全英国的校长专业发展和研究提供各种机会和场所。德国的中小学校长在进修学院的培训一般分作三步进行,体现培训的层次性。首先在学院听课学习,然后返回本地区,与参加学习的校长组成小组进行交流、研讨,最后回到自己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完成学院课题。这期间培训教师还要到学校进行具体指导。[4]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使中小学校长学有所得,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还实现了校长思维方式的转变。
为了促进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业化,许多国家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世界各国的培训机构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术团体(如校长协会、学校管理协会)等。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教育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等都承担校长培训的任务。这些学校培训校长重视其学历水平的提高,帮助、指导校长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一些大学为中小学校长开设三种类型的课程,即硕士课程、博士课程及校长高级培训课程,有些名牌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只为校长开设博士课程。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设立了三种教育管理专业学位性质的培训班。一是研究生班。由大学与伦敦地区中小学联合举办。40%时间在大学学习,60%时间在中小学的指导教师指导下学习实践,毕业后授研究生学位。二是教师在职培训。采取学分制。假期在大学学习获得学分,平时在各地学习获得学分,要求修满120学分。毕业时按学生要求可获文学硕士、科学硕士或教育管理硕士学位。三是博士班。主要是进行教育研究,可以在家学习,三年时间读完,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完成学业。在美国有55%的教育类学校提供校长领导力的硕士及以上的学历培训,其中有32%的学校同时提供副校长或其它行政职位的学历培训。[5]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正规的研究生阶段的学历教育,使校长具有比较广博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知识,形成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科研型的校长,并最终努力成为教育家。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大多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实效、按需施教的原则,鼓励校长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提倡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以培养中小学校长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能力。如美国对校长培训的要求侧重于教育意识、公平意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变革精神。美国的培训机构认为,接受在职培训的中小学校长都是有实践经验的,所以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目的就是为了使校长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和技巧,因此,在培训课题的设置方面根据中小学校长的需求确定培训内容。[6](P155)这些培训内容的重点是帮助中小学校长掌握管理方面的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英国校长协会在制定校长培训内容时,确定了发展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视野及领导能力;对学校进行分析,了解其以前的情况;搞好教学管理,提高学生质量;交往技巧;学校管理策略;学校政策制订及执行;学校财务及账目管理;如何处理好与上级机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社区、家长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所面临的挑战及作为领导的压力等10个方面的内容。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侧重于实际操作,特别是中小学校长的短期培训更注重实用性。有的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知识,如一些高校在培训时,就有按照教育管理专业内容进行的研究生学位培训。这些培训内容注重学术化、理论化,它着重让有两年以上学校管理经验的校长学习“什么是管理”和怎样进行评论性分析,并进行学术性课题研究。英国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校长管理的任务及能力方面[3],通过这些内容的培训,达到发展校长管理技能的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经济、教育、文化间的相互关联也日益密切,促进了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到来。美国、英国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国家战略构想,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趋势对各个国家的社会与教育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全球化直接或间接地给他们带来了人才和文化的双丰收。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全球化可以使它们获得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拓展本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视野,提高本国教育的发展水平。如何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范围以及怎样在新阶段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已成为校长培训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许多国家都组织参加培训的校长到国外考察学习,如美国推出的暑假出国考察培训计划,就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姚霞.影响美国校长培训发展的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2] 陈俊珂等.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特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7).
[3] 刘茗.校长培训:校长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美、英、法、德中小学校长培训比较[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4(7).
[4] 柯雅婷.西方国家中小学校长培训经验的启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 陈宏友.美国校长培训历程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2010(2).
[6] 张国骥,赖阳春.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