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芳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极度膨胀,传声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语音输入、人工智能化将有飞速的发展的世纪。因此,有人这样说:21世纪是“表达世纪”。由此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口语表达能力绝对是忽视不得、轻视不得,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说话能力。
【关键词】口语 语文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
口语绝对是语文能力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当今的社会需求也可看出,对于口语表达的要求还在不断增长,未来社会是知识不断更新,信息高速传播、发展的社会,能不能快速高效的捕捉信息并及时输送信息在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因此,口语表达能力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薄弱的原因
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声音,这样的一个过程是非常短的,而且声音在时间上的线性排列决定了它有着不可逆转性,不能进行更新。而书面语言是在空间上的线性排列,它可以不断被修复。所以口语表达与书面语言相比,更是要求思维能力有极高的敏捷性、严密性。同时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书面表达水平。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够重视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二是现实原因。首先,从语言文字的发展来看,语言的产生先于文字。人类是由于思维、交际的需要,才随之产生的语言。同时,随着人类为了更复杂的思维过程、扩大交际,并进而传递文化才发明了文字。换句话说,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其次,口语表达在中国这个社会还受到一种特有的限制,即受到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多求内敛,而不主张外显,对能说会道者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于是有了“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的生活哲学和“沉默是金”的至理名言,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积淀带来的特有影响。且现代社会中那种以“大老粗”为荣和一些所谓“大腕”说话辞不达意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更是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再次,口语表达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现在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围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只因升学考试中没有语言口语表达测试这一项,于是口语表达便被忽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语系的学生对语言口语表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至少在意识上要强得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悲哀。
而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下的学生口语表达,还受到一系列特殊原因的限制。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学生的心理“缄默”。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景:即教师说的话要比学生说的多得多,这倒不是教师不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而是学生总喜欢用“沉默”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声音。这使教师常处于在一种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而心理原因则是这种现象的症结之所在。
二、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学生说话能力在相当长时间内被人忽视,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还与人们对说话能力的认识有关。有些人认为,自小就会说话,因而说话不用去刻意锻炼;甚至有些人认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会妨碍读写能力的发展。这说明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作用。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基本内容。 “听”是为了理解口头语言,“读”是为了理解书面语言,而“说”则是为了运用口头语言,“写”则是运用书面语言。可见,运用口头语言、培养说话能力,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听、说、读、写四部分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用耳朵读;说也是写,用嘴写;读也是听,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在叶圣陶先生的眼中听、说、读、写已全然相通,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只有会听会读,才会说会写。遗憾的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地位和作用虽然非常重要,现今中学生口语表达的状况却又如此令人担扰。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按照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缄默,这个工作很大程度由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过多的精神负担,过分担心自己表达结果的正确与否。其次,教师应尽力避免“满堂灌”,让学生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不得不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口语表达得到锻炼。再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状态。当教师认为学生可以把某个问题表达清楚时,学生会感觉得到,他也会向积极的方面努力。同时,应消除学生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生对自己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口语表达作为一种个人能力,理所当然地可以通过一些日常锻炼来提高。
1.在诵读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音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那么,让学生开口是口语表达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朗读中学生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说话习惯、丰富词汇语库,从中学到别人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来更好的领会文章的内容。同时,通过与音乐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又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根据各种文章体裁的不同,我认为,散文、诗歌可以用朗诵来加强学生语感。通过诵读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的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过,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指导学生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类的表达,规范学生的语音,以期达到较好的状态。
2.在论辩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固然通过第一个方式的训练,会让学生有说的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而且一成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不能修改,那么如何提高思维的速度和正确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语表达的效果。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一个思维都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当他的思维清晰又有层次,语言也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口语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的配合。论辩中,对思维的敏捷性有极高的要求,它是锻炼思维的一种好的方式。不求看法要多么面面俱到,但求可以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自己所想的。学生们在论辩中思维会渐为敏捷、见解也会更为深刻,逻辑思维得到锻练,也会消除心理“缄默”。
3.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
摹拟表演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文改编,即课本剧,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必须把课文吃透,既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掌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在这种表演中训练口语表达。同时,也可让学生就某一预设的情境进行表演,如新闻发布会、公交车让座等等。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敏锐,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有更好的辩别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其它因素。
总之,对于教学来说,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目标还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并不能偏废对听、读、写的培养,毕竟四者相辅相承,才能共同构成语文能力结构体系。因此最终还是应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