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2014-06-11 16:18郭奋林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郭奋林

【摘 要】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学科地位、学科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要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比其他学科更难,本文从学科地位、学科特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材以及课堂实施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建言献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最关心的领域。要想实现教育的良好发展,课堂是关键,也就是说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然而,其它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在机房完成的,学生所面对的是电脑而不是教师,教师一般要在讲台上操作演示、写板书等,不能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而且机房中出现的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问题更多,相应的要实现高效课堂也就更难。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出以下几点总结:

一、清楚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是人类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是人类进行高效率、高效益、高速度社会活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富有创造性和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喜欢这个近几年才流行发展起来的新事物。而且,信息技术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要求学生熟记公式熟悉语法,能够熟练做题,信息技术只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可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逐步开展起来。但是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区分课程重要与否的标准就是与高考有没有关系,在这样的情形下,许多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副科,高考不又不考,所以学好学不好都没有关系,甚至学不学都没有关系。还记得自己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到现在只能记得开过这个课,每周一次,却是什么都没有学到,更多的时候都被当做自习课去上。

新课改以来,把信息技术列入会考的范围,使得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依旧不能跟其他学科相提并论。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一种思想,让学生了解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不懂计算机就是新型文盲的时代,学好信息技术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许多老师都反应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是副科,不愿意去学,但是老师却逼着他们去学,使得师生关系僵化,到头来只能让学生更不愿意学。老师也觉得委屈,我好心好意管你们,让你们学知识,是为了你们好,去没有一个人领情。所以,要让学生学,却不能逼着学生学,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爱去关心学生,用自己的心去和学生交流,切身的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你的用心。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能真正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

四、精心备课、优化教材、课外补充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个课的前提,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精心备课,不仅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而且要花心思和精力备学生。要是课堂高效,课前准备很重要,从知识到素材,乃至课堂上需要的各种信息,各种教学资源都要有所准备,而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要有充分的估计。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学校的信息课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究其原因是课本知识安排太过零散,课堂教学过于机械化,难以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课前对教材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优化重组教材、理顺教材知识来恢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自己创设例子,做到每一课时有一例,由浅入深,前后例子连贯性强,并且越到后面的课时,例子里面的知识点越多,所以不用很多课时,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点全部掌握,到了后面那几个课时的例子,综合性特别强,几乎应用到前面所有的知识点。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此外,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时效性,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在无形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紧跟时代发展。

五、兴趣引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任务的导入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任务导入就能吸引学生,对整节课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明星、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等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2.由浅入深,设置一般性任务。

在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他们的创新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但怎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高效地学习。

设计“任务”层次,不断深化学习。教师进行例子教学时,可以在一节课里设计好几个任务,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

比如学习Photoshop时,我给出的例子是:设计一张艺术照片,但分为三个任务:①处理图片色调色彩,作出指定羽化效果②给艺术照上加文字③给照片加上自己喜欢的边框效果。学生会马上被这些“任务”所吸引住,他们设计的艺术照各式各样,想法很有创意,制作非常美观,知识应用恰到好处。

3.提高任务难度,激发创造性。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太过顺利,往往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提高任务要求、增加难度,反而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设计任务时,坚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4.小组合作学习,缩小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益,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六、充分运用评价激励,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要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