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2014-06-11 20:57黄春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黄春梅

摘 要: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必要的信息素养,学会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以及其他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寻找到一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教学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87-02

如今,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正向各个领域渗透,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信息技术同样也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了中学语文课堂。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手段有明显的优势:其一,形式生动活泼;其二,画面声情并茂。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为沉闷乏味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信息技术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必须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信息技术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

目前,许多课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分追求艺术性和凸显技术性而忽视教学性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图像图形过于过滥,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②画面过于华丽,重、难点不突出,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语文教师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越大,他们的感悟就越深。例如,在学习《雨霖铃》时,哀鸣的寒蝉,凄清的秋风,断肠的杨柳,冷落的残月,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会抹煞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再如,《荷塘月色》一课,作者细腻曲折的感情变化,又岂是几幅确定的图片所能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文本语言不可轻易取代的优势,勿被披着华丽衣裳的课件误导。有时,多媒体的直观性反而会限制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应只取所需,适可而止,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以避免喧宾夺主。

2 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性特点,让师生互动更具活力

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过多应用,容易使师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因为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制作好的,不太容易临时变更。上课时,教师忙于多媒体的操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信息反馈,让课件“统治”了课堂,硬把学生的思路往课件的模式中拽。课堂被拱手让给了多媒体,人性化的师生人际关系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阻碍了师生的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交流,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 “教”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用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用教师事先设计的多媒体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教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情感交流就无从谈起。而如果将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则易激发学生情感、展现特定的教学情境、创设特定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各种情感体验,使学生与教材、作者、教师产生共鸣。

3 信息技术不能垄断语文课堂,必须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多媒体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课例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令人极为担忧。请看以下教例。

例1:在某校“电教月”研讨课上,《失街亭》的执教者除了讲几句导语,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举行一个对马谡这个人物形象分析的小辩论外,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的录像。

例2:在某市青年教师比武课中, 《长亭送别》的执教者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再分析崔莺莺与老夫人的性格特征,草草讲解了一下,就在屏幕上打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一行字,再放映一曲《送别》,其他时间就欣赏黄梅戏《西厢记》。

这样的公开课并不少见。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总弄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玩意去投学生所好,致使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音越来越小。在文本阅读方面,学生也已经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他们宁愿反复看几遍《还珠格格》,也不愿看一部长篇小说。

语文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文字的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走进妙语如珠、文采斐然的语文天地,与一位位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传统的常规语文教学既简便易行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信息技术不可能解决教学中所有问题,所以,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考虑怎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用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播放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要鼓励学生自己用心去体悟诗的意境,然后用语言加以描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4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把握教学中的重点、攻克难点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通过“白纸黑字”的语言文字来领悟课文的权利,不能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屏幕上的画面文字常常一闪即逝,学生难以留下较深的印象。若要真正掌握课文内容,还必须再花时间重新学习。所以,为了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到知识,教师要抓住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思考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教学时,笔者先用计算机播放器配上一段《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在悠扬的乐曲中,让学生轻声齐读。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文中的优美意境,也会在脑海中浮现荷塘月色的美景。然后笔者借助课件抛出两个问题: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为什么说“泻”、“浮”两个字写活了月光和雾气呢?②能否用“照”代替“泻”,用“漂”代替“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然后,笔者用多媒体影像展示月光照射在荷塘上的画面,和学生一起分析“泻”与“照”两个字不同的含义:“泻”照射的范围较广,而且有动态美,与课文中的“流水”相照应。而“照”的范围较窄,有点呆板,而且不能与课文中的“流水”相照应。借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快明白了“漂” 与“浮”的不同: “浮”字体现了环境的静谧,“薄薄的轻雾”从水下往水面上“浮”,更合情理,而且能与“笼”字相照应;而“漂”力度太大,不能与“薄薄的轻雾” 、“笼”字相照应。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空前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轻易地攻克了教学难点,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5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精心设计思考题,可增加知识容量

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紧,节奏快。如果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预先精心设计好思考题,就会省去许多在黑板上抄思考题的时间,这样的课堂节奏更缓和,知识容量更大。

例如,学习《瓦尔登湖》时,笔者设计了下列思考题:①瓦尔登湖与其他的湖区别在哪里?(从课文中找答案)②瓦尔登湖颜色有何变化?(用原文回答)③“冰下寻斧”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④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又随着世事的更替,一个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在学习《小石城山记》时,笔者设计了下列思考题:①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奇)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课本上找出并划下)③如何理解作者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④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⑤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⑥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经过教师认真思考、设计的课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上课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教学,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把它们有效地整合应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所用,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河源市和平县福和高级中学,广东 和平 517200)

猜你喜欢
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精巧务实的驾驭教与学,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初探
中考语文复习之我见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