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郗鉴与北府兵之渊源

2014-06-11 15:17王越
大观 2014年7期
关键词:流民

摘要:魏晋南北朝以淝水之战为界,大致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使得江左政权得以延续。在这场战役中,北府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在东晋政治军事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北府兵在谢玄之时名声斐然,然而北府兵并非谢玄首创,其早期创建者应为郗鉴。郗鉴以流民平定王敦,苏峻等叛乱,迫于形势以流民组军镇守京口,拱卫建康。本文主要对郗鉴与流民、北府兵之渊源作以简要探讨。

关键词:郗鉴;流民;北府兵

一、郗鉴其人与流民之间的关系

郗鉴,字道徽,属高平郗氏。高平郗氏在郗虑之时成为山东地区的望族,《魏氏春秋》曰:“当世知名郗虑”。郗鉴是郗虑之玄孙,“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 故而在西晋之时就已是当时名士,受到赵王伦、东海王越等司马氏执政者的青睐。但是在江左东晋之朝,郗鉴并不是以其出身而受到江左司马皇室的重视,相反在东晋时高平郗氏只是一个二流世族.其一:郗鉴“以儒雅著名” 沿承其祖父郗虑之学,属于东汉儒学。但东晋士族标准之一是精通玄学,故而郗鉴之时高平郗氏并未成为门阀世家。其二:郗鉴东渡,并不属于早期东渡的士族,《晋书》载“及京师不守,寇难锋起……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 也就是说在永嘉五年 (311年),洛阳城破晋怀帝被俘虏之时,郗鉴并未东渡。郗鉴并不属于早期东渡士族。故此,高平郗氏未成为门阀世家也与郗鉴东渡时间有一定关联。

然而时人对于郗鉴的评价还是颇高的,例如:《世说新语》记载:“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 如有功夫 。” `陶侃:“司空鉴简素贞正,内外惟允。” 等等,这与郗鉴本人对于稳固东晋政治形势的贡献密不可分。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乱爆发,此时郗鉴正率领流民东渡。晋元帝因此乱抑郁而亡,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东晋此时兵力虚弱,明帝只得依靠外援,求助于流民帅郗鉴。太宁元年,明帝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鉴遂与帝谋灭敦” 太宁二年明帝讨伐王敦时以郗鉴为尚书令领诸屯营,后听取郗鉴建议,平定王敦之乱,郗鉴因功被封为高平侯,明帝对其有一定的信任,据《晋书》载“寻而帝崩,鉴与王导、卞壸、温峤、庾亮、陆晔等并受遗诏,辅少主,进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咸和二年苏峻和祖约发动叛变,进攻建康。此时东晋把持朝政为颍川庾氏庾亮,但是朝政对于流民帅一直处于不信任的态度,故而当苏峻、祖约之乱兴起之时,《世说新语?容止》注引《晋中兴书》:“温峤及三吴欲起兵卫帝室,亮不听,下制曰:‘妄起兵者诛。”郗鉴于时欲率广陵之众赴难,“诏以北寇,不许。” 后因战事吃紧,才进郗鉴为司空,平定叛乱。

郗鉴此人,对于东晋初期的政治形势影响颇大,这和郗鉴与流民的关系密不可分。《晋书.郗鉴传》记载:“及京师不守,寇难锋起……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 郗鉴成为峄山坞的坞主,避难者有千余家,主要是郗鉴的宗族和部曲,当然也有一些庶姓。在这段时间中,郗鉴以其自身的实力和信誉,逐渐在流民中有所威望,故而其出身世家,但在永嘉之乱后成为东晋初期一大重要的流民帅。郗鉴率流民东渡,永昌元年时因后趙逼近的压力退守合肥,之后其一直往来于合肥和建康之间,大致是因为其主要的支持力就是驻守合肥的流民。早期流民不得过江,是东晋一朝的惯例,祖狄,苏峻等流民帅亦然。并且因为流民帅的身份,郗鉴即使有平定王敦之乱和苏峻、祖约之乱的功绩,也无法进入到东晋中枢,担任重职。东晋对于流民帅的态度是变化不定的,主要还是因为缺乏信任,当然流民对于东晋来说也是一大隐患。

二、郗鉴时流民被重用

东晋初期,郗鉴作为一位流民帅兼有二等世族的出身,却历仕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从中不可否认的是流民的巨大作用。东晋初期重用流民之因:

(一)东晋初期政治形势:

西晋自八王之乱后开始衰弱,政治混乱,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边境内的各少数名族因暴政而起兵反抗,五胡乱华始现,大批北方百姓和世族开始东渡,东晋王朝就是建立在北方侨姓世族和南方原著世族政治联合的基础之上。“祭在司马,政在士族” 的政权组成模式贯彻在东晋一朝始终。皇权的衰微和门阀士族的强势使得东晋司马皇室时刻处在危机之中。《晋书.王敦转》载“时刘隗用事,颇疏间王氏,导等甚不平之……帝以刘隗为镇北将军,戴若思为征西将军,悉发扬州奴为兵,外以讨胡,实御敦也。” 永昌元年王敦以清君侧——诛刘隗为出兵借口,在武昌起兵叛乱。此时晋元帝手中并无重兵,朝政孱弱,而外有强藩环伺,陶侃、祖约等人因一定的因素与东晋朝廷有所间隙。而其他的北方或是江左的门阀士族则对于王敦之乱采取不干涉态度,有的甚至与其合作叛乱,晋元帝抑郁而终。

太子司马绍即位后,求靠于外援,这里的外援指的是门阀士族以外的,拥有一定兵力的,对朝廷忠诚的势力。恰巧此时郗鉴东渡不久,势力未扎根,朝廷还可以有所依托,而郗鉴本人的身份较为特殊,他既出身士族,又是一位流民帅,更为重要的是高平郗氏在东晋并没有成为门阀士族,与司马皇室的立场并不对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郗鉴是此时晋明帝可以求助的最佳人选。《晋书.桓彝传》载晋明帝“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 这里的“密谋”同明帝与郗鉴之谋一样,应该是采取郗鉴的建议,以流民组兵,作为抵制王敦叛乱的主力。

(二)东晋初期社会形势:

自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起,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五胡乱华后,百姓世族举家南迁,永嘉之乱使得大批流民迁徙,形成一大浪潮。对于早期流民问题,东晋朝廷侨置郡县,安置流民,以扩充南方赋税来源,后期逐渐禁止流民渡江,滞留在江淮一带,有些较大的流民团体还带有武装,有流民帅统领。这一大批滞留在江淮一带的流民作为东晋朝廷的屏障,处于南北之间的缓冲地带。

而东晋初期国力较弱,仓粮不足,据《晋书.食货志》载:“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诏二千石长吏以入谷多少为殿最。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 更重要的是东晋初期,兵源极少,《晋书.丁潭传》载:“今之兵士或私有役使,而营阵不充。” 仓粮和兵源不足,极大的影响了东晋国力,无以保卫朝政,故而只得借助于流民集团。流民编成军队,既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又可以解决兵源问题,即使有一些不稳定因素的阻碍,也只能是东晋朝廷迫于形势的上上之选了。

三、北府兵的重要作用和北府兵与郗鉴之渊源

提及北府兵,就不得不提到陈郡谢氏。《晋书》载:“建元之际,时政多虞,巨猾陆梁,权臣横恣。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扆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惟谢氏乎!” 谢氏能够得此赞誉,兼系内外,更多的依靠谢玄手中强大的北府兵,内能安政,外能御敌。“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 以备敌入侵。《通鉴》太元二年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

北府兵在谢玄时名声斐然,但是北府兵并不是谢玄首创,而是东晋初期郗鉴镇京口时所创。郗鉴对于京口的苦心经营,使得京口成为长江下游拱卫建康的重镇,然而这一重镇的形成有其必要的政治形势和流民条件来支撑。首先是政治形势:郗鉴之时,长江上游兵力集中在荆州、江州,王敦、陶侃、温峤等相继镇守于此。然而上游兵强威胁着下游建康的安全,例如王敦之乱,重兵从上游顺江而下,直捣建康,所以长江下游急需建立重镇以拱卫建康。郗鉴镇守京口最初是出于苏峻叛乱之时为形成有利于建康的战略形势,而后经过郗鉴苦心经营,成为长江下游一大重镇,在协调长江上下游兵势、维持各大门阀氏族相对和平、支撑东晋司马皇室的统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郗鉴镇京口的主要条件就是流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可见南下的流民人数之多。陈寅恪先生认为在南下的流民里中层阶级或次等士族的人数较当时南下的上下两级人数为多,并且其在政治文化地位上不显,故无需居住在建康或其附近,也无法进入吴人势力强大的吴郡等地。那么据建康不甚远而又较为安全、地广人稀的京口晋陵一带就成为恰当之选了。 士族流民大举南迁,但也心有复国之志,故而未深入南方,有不少流民选择迁到长江南岸京口晋陵一带,据《宋书.州郡志一》载“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郗鉴在京口晋陵一带侨置郡县以安流民,并且利用京口地多人少之便吸引他地流民,逐渐充实此地萧条之势。居住在京口晋陵一带的流民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世说新语.捷悟》“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条刘注引《南徐州记》曰:“徐州民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 由此观之,支撑郗鉴镇京口的正是这一股流民武装兵力,并且在东晋一朝这股兵力名声较盛,使得郗鉴在调和各个门阀世族之间矛盾和司马皇室与门阀大族之间矛盾的时候有一定的话语权,在拱卫京口、平衡长江上下游之间兵势的政治形势上有重要影响。

郗氏镇京口,后桓温逼走郗愔,此地影响力减少。时至东晋孝武帝初年,因北方前秦强大,谢玄镇广陵之时,招募骁勇之士组建军队,此时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之民参军,多原为郗鉴镇京口时组建的兵力。“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由此观之,谢玄此时招募的一大特点募将少兵。流民势力之初就带有半武装性质,很多都有流民帅统领,谢玄此时募将大多自带兵力,也有郗鉴当时的就属带兵而来。故此谢玄募得兵力,組建北府兵,大多是建立在郗鉴镇京口时组建流民兵力基础之上的,谢玄复组北府兵也由此而来。

【注释】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6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6页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7页

[4]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品藻第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第455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六《陶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77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8页

[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9页

[8]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容止》注引《晋中兴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第561页

[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7页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10][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2558页

[1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四《桓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940页

[1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791页

[1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八《丁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2062至2063页

[1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史臣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2090页

[1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四《刘牢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2188页

[16]《通鉴》胡注:“晋人谓京口为北府。谢玄破俱难等,始兼领徐州。号北府兵者,史终言之。”

[1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746页

[18]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107页

[19][梁]沈约撰:《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038页

[20]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捷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第530页

猜你喜欢
流民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流民与东晋政局关系述论
浅析宋代流民安置
浅析吕坤的流民思想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东晋初期的流民现象及其影响
略论十九世纪中叶鸭绿江北岸早期朝鲜流民社会——以《江北日记》为中心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明清景德镇流民与城市社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