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才发展环境的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4-06-11 11:29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年7期
关键词:温州人才环境

■责编/倪超 E-mail:nc714@163.com Tel: 010-88383907

现阶段,温州经历了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已超5000美元,正处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迈进的转型时期。在接下来的创新发展阶段,其主要依赖的要素不再是最初的物质资源及投资,而是人力资源,核心是人才。近年来温州人才发展工作不断加强、人才事业不断发展。根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温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95万左右,每万名人口中拥有人才1100人,但相比周边其他城市,温州人才发展还相对落后(见表1)。当前温州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还非常严峻,许多瓶颈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温州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人才资源建设。

表1 2012年温州与周边城市人才发展状况对比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人才的吸引主要依靠城市品牌、先发优势与优惠政策等条件,但是现在吸引人才的因素已开始转变,主要为经济实力、创业环境与市场体制等因素,即一个城市能否吸引优秀人才,主要看其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环境。本文比较和分析了温州与周边其他城市人才发展环境状况,发掘出温州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温州实际与地方特色提出地方化操作路径,使其符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周边其他城市人才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期丰富人才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温州与周边城市人才发展环境比较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可分为古典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三个阶段。其中当代人力资本理论更多探讨人力宏观经济环境、中观产业结构和微观企业环境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张一力等,2009)。由此本文将当代人力资源理论作为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根据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将温州与上海等周边地区的人才环境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综合国内多个关于城市比较的论述,本文最终采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0》(2012年版),以及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数据,先对八个城市人才环境的三个层次进行评述,再总结出各自人才环境的特点,并概括出温州与上海等周边地区的人才环境之间的优劣势。

(一)宏观环境

人才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人才生活、人才创新以及人才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具体可以用18个指标进行衡量。根据指标以及指标系数得出各个城市的人才宏观环境的综合得分(见表2)。通过对人才宏观环境的量化,八个城市被分为了三个层次:上海、杭州居于第一个层次;苏州、青岛、厦门居于第二个层次;天津、宁波、温州则居于第三个层次。

表2 温州及周边城市宏观环境的对比

(二)中观环境

人才中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公共部门服务环境以及人才商务环境等三方面,可用以下16个指标得以体现,并根据指标以及指标系数计算出对比城市的人才中观环境的综合得分(见表3)。经过人才中观环境的比较,八个城市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上海位居第一个层次;杭州、天津、宁波、温州、苏州位居第二个层次;青岛、厦门位居第三个层次。

(三)微观环境

人才微观环境总体上包括企业成长、创新、制造、营销、管理、文化和制度能力,具体可以用7个指标进行衡量,并根据指标以及指标系数计算出各个城市的人才微观环境综合得分(见表4)。从人才的微观环境看,八个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海、苏州位于第一个层次;温州、杭州、宁波位于第二个层次;天津、青岛、厦门在第三个层次。

(四)整体人才环境比较

为了进一步对比温州及周边城市的人才环境,将三个层次的环境予以综合比较,得出这八个城市的人才环境排名(见表5)。

同时,根据各个城市的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以及总体环境,制作雷达图(见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城市的不同表现。8个城市人才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综合排名,依次是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天津、青岛、温州、厦门。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上海为第一层次,也是中国内地城市中的第一梯队;杭州、苏州为第二层次,其中杭州比苏州有明显优势;第三层次中,宁波、天津稍有优势、其次是青岛、温州、厦门。

二、温州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势分析

通过分层次考察各城市人才环境,可以更清晰地比较各个城市人才环境的优劣。近年来,与周边城市相比,温州人才发展宏观环境没有明显改善:上海在国际化氛围与多元文化、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杭州致力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人才环境水平较为均衡;苏州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宁波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在人才引进培养、创业政策创新力度等方面日趋完善;天津以滨海新区人才高地建设为龙头,政策环境较具优势;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产业优势吸引人才,同时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以及强大的科研院所资源优势,聚集大批海洋科技教育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厦门虽然缺少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先天优势,但其具有生活环境优美、特区地位和与台湾比邻的优势,而温州在这些方面位于劣势,居于八个城市之末。中观环境上,温州虽然居于第二档次,但由于产业服务匮乏,产业升级困难等原因,没有形成人才与产业的互动发展,难以通过产业集聚人才,这和杭州、天津、宁波等城市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微观环境上,温州居于第三位,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在企业成长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制造能力上居于八个城市中下水平。温州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势,具体包括:

表3 温州与周边城市人才中观环境的对比

表4 温州与周边城市的微观环境的对比

(一)温州人才发展环境的劣势

1.社会环境与人才发展空间有差距

温州人文环境欠佳,文化气息不浓,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排名处于全省下游,这成为了吸引人才的一大硬伤。从表2人才生活环境指标来看,温州排名八个城市末位,社会环境的指标居于第六。其中尤为关键的问题是温州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半城市化问题突出。根据2012年的统计口径,温州的城市化率是67%,但户籍城市化率只有21%,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还是半城市化的农民工,由此带来了城市规模、档次和品位不高,导致发展空间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容环境卫生差等问题。

2.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同步

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以后,需要有更好的发展环境条件,但温州缺乏为这些企业提供扩张生长的土壤和环境,且尚未推进产业集聚整合,加上工业用地价格及房价持续走高,使得温州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不具备比较优势。同时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为温州商人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招商引资环境,很多企业稍微长大一点就被招商引资招走了,企业流失的同时还损失了一批批优秀的团队,这加剧了人才流失。

3.产业层次与个人职业设想不匹配

人才向往的主阵地是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但这些企业在温州寥寥无几。温州超100亿以上产业仅有低压电器、鞋革及服装等几个传统产业,目前尚没有超1000亿以上的大产业,这种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由于产业结构配置的失衡,温州现有大型企业50家,中型企业566家,其余99.9%均为小微企业。在八个城市的比较中,温州的企业制造能力较弱,企业成长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见表4)。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之产业“低小散”与城市“低小散”问题彼此作用、相互强化,使得本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慢,产业吸纳人才的能力有限,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理工类人才难以有用武之地。

表5 温州与周边城市整体人才环境的对比

图1 温州与周边城市人才环境的对比

4.企业粗放用人方式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匹配

企业老板的用人心态与抱负,是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99.5%,基本为小微企业,相比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管理人才的方式较为落后。一些企业主存在“拿来主义”想法,只知道重金挖人才,却不懂得如何重用。一些企业主会“用人”却不懂得“留人”,抱有短期化心态,忽视人才在精神、文化甚至基本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需求,对人才开发培养意愿不强,这让人才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加大人才流失风险。

(二)温州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势

1.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温州有较为优美的山水资源,虽然近些年由于发展工业使环境遭到了一定破坏,但随着市政府推进“退二进三”政策,近期又斥重资打造“美丽浙南水乡”计划,温州的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善中。另外温州的气候比较温和,适宜人居,有利于吸引人才来温州工作及创业。

2.拥有强烈的创业创新精神

温州历来被誉为“人才创业城”。基于永嘉文化的温州模式,表现为开拓解放,豪迈大气和狂飙突进。在永嘉文化的熏陶中,温州人的重商和事功传统得到了加强,并且逐渐演变成具有强烈创业意识、积极争取商业成功、吃苦耐劳等创业创新精神(张一力,2005),这对于吸引人才到温州进行创业创新具有优势。

3.具备丰富的温商资源

在永嘉文化的根基上,温州形成了较为富裕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温州由此历来被称为“企业家之城”。相比吴文化熏陶下的苏州专业型人才和上海科技型人才,温州的企业家资源优势明显。虽然近年来由于资源要素禀赋稀缺导致一部分温商外流(王健,2012),但在政府的引导下,230多万在外温商构成了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要是能够与在内温商形成良性互动,这将成为发掘人才资源的一大优势。

三、改善温州人才环境,促进人才资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注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差异化人才开发策略

在短期内大环境难以改善的前提下,温州应以急需紧缺人才为抓手,为紧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满足重点领域经济发展需求。截至目前,温州市各行业领域的紧缺人才尚未得到明确,因此温州市需要对其进行梳理,这方面可以借鉴宁波的做法,其全国首创的“人才紧缺指数”行之有效。该做法能够基本满足人才紧缺预警信息服务经济转型的需求,近年上海、杭州、青岛、苏州等都已发布了类似的紧缺人才指数。温州应尽早发布“紧缺人才指数”,融入长三角地区人才合作交流,建立紧缺人才指数定期发布机制,为政府部门实施差异化人才开发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完善紧缺人才公共服务、用人单位把握紧缺人才开发、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紧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导向。

(二)探索建立人才发展改革实验区,提升人才创新机制

温州要充分发挥创业创新精神,就需要配置相应的人才创新机制。2010年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征求意见稿中,做出了设立国家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决策部署。目前杭州未来科技城、北京未来科技城、天津滨海科技城等已升级为按全新机制运行的国家级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宁波也正在努力尝试将其列为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此为鉴,温州可以探索申请成为国家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借助国家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打造“人才+资本”的创业创新特色,着力探索建立分类管理、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的高端紧缺人才开发体系和以政策引导、信息先导、市场主导为手段的高端紧缺人才柔性使用机制,争取在高端人才资源开发配置上有重大突破。

(三)树立求贤若渴的城市形象,营造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

要加大、加密温州引进人才频率,在海内外人才群体中树立温州求贤若渴的城市形象。从引人、引才到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仅求传统人才,更求高科技人才,不仅追成熟的人才,而且追成长中的人才。光引人还不够,还要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借助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专业媒介,广泛宣传温州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还可以借鉴宁波人才服务中心的做法,设立专业的期刊,如《温州人才工作》期刊,使之成为全市人才政策的窗口、英才展示的舞台、工作交流的桥梁。提高全市对人才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增强中小企业“用人”以及“留人”意识。

(四)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人才向往的产业高地

近年来温州的实体经济经历了大幅的衰落,当前重振实体经济的第一资源,就是温州商人这一宝贵资源。通过组织“温商”回归,借助其丰富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人才源,反哺本地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借新近落户的“浙南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平台,引进大型工业项目,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水平,培育支柱产业,以“产业高地”打造“人才高地”。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51-150页。

2.王健、陈忠谊:《温州流动人口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载胡瑞怀、王春光(编):《2012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42-150页。

3.张一力:《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5-632页。

4.张一力、蒋小强、杨功除:《温州和周边地区的人才政策比较研究》,载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调研室(编):《温州市组织工作课题调研报告汇编(2004-2008)》,2009年版,第605-632页。

猜你喜欢
温州人才环境
人才云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