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捉活鱼” 于一线“采鲜菜”

2014-06-11 07:45文/杨
中国记者 2014年3期
关键词:闲笔细节群众

□ 文/杨 峰

到一线去,在寻常中挖掘新闻

《中国劳动保障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国家部委所属媒体的记者到地方采访,经常被当作“上面来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会用接待上级领导的方式对待记者。一般是请到会议室,拿出工作总结、文件等材料,照本宣科念上一通。这种情况很让记者头疼。记者最想得到的,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用新闻界的行话说就是“活鱼”“鲜菜”。“活鱼”从哪里捉?“鲜菜”从哪里采?下基层,去一线,多看看工作现场,多捕捉生动的场面。

记者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劳动保障所采访,在接待方面就遇到了“常规动作”。一进服务大厅,镇长、所长等人就热情地将记者往会议室引领,要介绍镇里和所里的相关工作。然而,记者却被大厅里一名工作人员埋头为群众讲解的工作状态吸引住了。只见他投入地在一张纸上算算写写,然后对办事群众讲:“你清楚了吧?”又挥笔写写算算,再对办事群众说:“怎么缴费你可以自己选……”基层生动的工作场景,吸引记者驻足并立即进入采访状态:倾听,拍照,记笔记……等这名工作人员为群众算完了如何缴社保费的账,记者采访了他,了解了前前后后的详细情况,写成了稿件《便民的账,他们算得一清二楚》。

体验式采访是“走转改”活动中常见的采访方式。记者跟随基层工作人员或群众,参与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中来,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记者常常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这种采访跟采访突发事件或接到好的新闻线索再去采访很不一样,它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新闻点在那里等着。记者体验的这一天或几天的生活,或许跟采访对象的平常生活没什么两样。这些生活太普通了,难以构成新闻,很容易写成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记者应该带着新闻敏感,从这种寻常中寻找生动的细节,捕捉可以展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闪光点。采访对象日复一日地如此工作或生活,对这些细节已经习以为常,但记者看到了就不要放过、听到了就不能错过。

有一次,记者到山东省临朐县临盘街道人社所采访。这个街道有个特点,辖区企业多,一共78家。当天,这个所的所长要走访一家企业,记者便随她前往。进了工厂,遇到的人不停地笑着跟她打招呼。记者问,这些人你都认识?她就迅速挨个说出了他们的名字和身份。这个相当生活化的细节感染了记者。它至少体现了两点:一是,她来得多,对这里很熟悉;二是,她跟企业关系好,很受欢迎。于是,记者写了题为《“1个”和“78个”》的报道。

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是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者的常态工作。要想看看他们跟服务对象熟不熟、关系怎么样,不妨把握住“进门”这个细节。后来,记者到河南省汤阴县产业集聚区人社所采访时,这个技巧又一次被派上了用场。所里有个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记者跟他走访一家药企。药企管得严,门口站着保安,自动门紧闭,来了人就要查证件。可是见到这个小伙子,保安大老远就开了门。这个细节被记者捕捉到并写在稿子里。

这些可称之为“活鱼”或“鲜菜”的细节,向读者展现了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用心为民服务的形象。如果缺少一双敏锐的眼睛,记者便容易对常见的场景、平凡的细节一扫而过,很难入眼、入耳、入心,就不会有这些报道了。只有带着新闻敏感走基层,才能捕捉到生动的民生图景,写出吸引人、感染人的新闻作品。

随机应变,在反常中发现新闻

记者到基层采访之前,一般会备课,有时会带着选题,甚至详细的采访计划和提纲,这样采访时才会更加自如。但是,采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打乱计划。或者,根本找不到想要的新闻素材。这需要记者随机应变,甚至要把之前准备的构思和预设全部推倒,换一个全新角度来思考,说不定能在意外状况里得到意外收获。

记者在湖北省钟祥市丰乐镇人社服务中心采访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周一,记者上午来到这里,想了解当地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本打算看一看工作人员现场为群众服务的场景,写一写基层人社平台是如何方便百姓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服务群众的。可是等了两个多小时,到了中午下班时间,仍不见一个人来办事。眼看就要空手而归了。转念一想,如此反常,必定有因。记者问,平时就很少来人办事吗?他们说是的。记者还注意到,这里工作人员也少,岗位信息公示牌上显示有5名工作人员,大厅里只有两名。这又是为何?

记者进一步追问,才搞清缘由。一是村里建起了人社工作服务站,能办理人社工作方面的大部分业务,只有碰上少数不能办的业务,群众才会到镇上来。二是镇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下乡,把服务送到村里、家里。三是这里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上下级之间的很多业务在网上就能办,镇里的人不用去县里,村里的人也用不着来镇上。这不正是体现基层人社平台建设的绝佳素材吗?于是,记者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深入采访,写成了《这里的服务大厅“静悄悄”——走进钟祥市丰乐镇人社服务中心》。

记者在采访中还会遇到其他一些反常情况,这种反常本身就值得关注,可以构成新闻。碰到这种反常情况,应该毫不迟疑,马上抓住。一次,记者到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人社服务中心采访,一进门就注意到大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QQ上聊天,噼里啪啦打字,见记者来了也不避讳。记者犯疑:他为什么在工作时间聊QQ?而且见记者来了仍聊个不停?于是,记者悄然站到他的身后端详。原来,他并没开小差,而是在办公。这个镇的人社服务中心建了个QQ群,名为“劳动最光荣,工作多美丽”,专门针对企业劳资人员、村人社工作者和群众。有了QQ群,这些人可以上传表格、咨询政策、交流工作等,不用再来回跑,方便多了。记者感到,这个QQ名是个多好的名字啊!便以此为题,写了一篇稿件《劳动最光荣 工作多美丽——德清县钟管镇人社服务中心建起便民QQ群》。

精心构造开头,用心写好闲笔

在《中国劳动保障报》走基层系列报道里,千把字甚至数百字的稿子,简洁平实,通俗明白,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其中,有一个好的开头很重要。好开头能够一下子抓住人,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同时,稿件开头还能为整篇文章的叙述语气和风格奠定一个基调。

“9月21日,午后。房加财在屋里抽了几根烟,看到外面的太阳没那么毒了,决定出门到镇上的人社所转转。”这是《中国劳动保障报》走基层系列的开篇之作——《房加财家门口求职记》的开头。稿子主要讲的是,当地群众以前求职要到县里的劳动力市场,需要早早出门。如今镇上有了人社所就不一样了,找工作非常方便。这样一个开头,体现了房加财找工作的轻松悠闲,直接呼应主题;同时,也为整篇稿件轻松的笔调打下了基础。

《中国劳动保障报》走基层系列的很多稿子,开头都很有特色。比如,写农村留守老人——“都说农历的新年最像新年,可郭云起的这个春节,却并不比平日热闹多少。”写基层人社所所长——“将近中午,气温上来了。彭玉顺挪了挪两台落地扇,让它们离办事群众近点。”

这些新闻作品刊登出来后,不少读者反映,稿子里看不到官话套话,读起来轻松,有吸引力,像是在看小说。可以说,能得到如此评价,文章的开头功不可没。

除了开头,文中的闲笔也可以为“悦读”增色不少。所谓闲笔,是指看似跟文中主题无关的笔墨。它可以增强叙述的节奏感,提高文章的感染力,为文章增色。但是,正所谓“闲笔不闲”,这些看上去游离在主题之外的部分,如果用好了,也可以很好地服务稿件主题。

比如,在《房加财家门口求职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看上去漫不经心的闲笔:“房加财的电动车行驶在柏油路上,路两边是一大片齐整整的玉米地。”电动车、柏油路、玉米地,都可以说是闲笔。前两个还说得过去,讲的是主人公求职的交通工具,再次强调了找工作路上的轻松,也为他后来找到工作,骑电动车上下班很方便埋下伏笔。而玉米地,着实跟求职没什么关系。但是,一方面它往上承接房加财出门的叙述,往下又引出记者的提问:“就要农忙了,怎么还找活干?”另一方面,镇上有了人社所,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求职、就业,不用再外出打工,从而实现务工、务农两不误。这是大半辈子一直在外地打工的房加财不曾遇过的新鲜事。玉米地的这句闲笔,既衔接起上下文,又很好地服务了文章主题。

猜你喜欢
闲笔细节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前边的几句话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西山闲笔
细节取胜
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