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 平
(作者是新华社总编辑,此文系为《那些年 那些事——新华社摄影记者的故事》一书所作序言)
无论文字还是摄影,都是在见证时代的变迁,都是在对历史作真实的记录。区别也许在于,前者是以历史的逻辑解读当下,后者则是把眼前的瞬间变成永恒。
同为新闻报道,摄影与文字运用的是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很难简单地讲孰优孰劣。
搞摄影的人常说,一图胜千言。此话绝非夸大之词。只要看一看中外摄影大师拍摄的经典照片,就会深感文字之苍白、笔墨之多余。然而,图片也有其天生的局限,长于具象而拙于抽象,由此,文字的优势就得以凸显了。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无论文字还是摄影,都是在见证时代的变迁,都是在对历史作真实的记录。区别也许在于,前者是以历史的逻辑解读当下,后者则是把眼前的瞬间变成永恒。
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就在于定格住永恒的瞬间。而真正优秀的摄影记者,就在于拥有发现并捕捉经典画面的能力,这些画面,有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新华社作为新闻报道的国家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新闻大家,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深感自豪和骄傲。同样值得称道的是,今天,新华社不仅依然拥有一大批在新闻同行中称得上首屈一指的出色文字记者,而且集中着许多在摄影界享有声誉的优秀摄影记者。这两支队伍,如同雄鹰的两只强有力的翅膀,助推着新华社的新闻报道工作比翼齐飞。
感谢我年届花甲的同事付玲女士,感谢她以饱含真情的笔触、质朴无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描述,为读者讲述了20多名活跃在新闻采编一线摄影记者的“新华影事”,呈现了他们对新闻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辛勤付出和无悔情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华社摄影队伍的风采,也可以说是新华人的风采。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是高风险职业。对他们而言,大凡一般人需要逃离之处,恰恰是他们需要奔赴的地方,因为职业在驱使,新闻在召唤,这几乎成为每一个记者的本能。
而摄影记者更是如此。他们深知被中外摄影界奉为圭臬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由新华社摄影记者拍摄的来自地震灾区和国际冲突地区现场的震撼人心的画面——汶川地震中,为被压在废墟下幸存者举着吊瓶的男孩、为遇难女儿梳理辫子的父亲,以及巴格达街头惨烈的爆炸现场……
这就是我的同事。他们充满激情、英勇果敢、机智灵活,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铭记的历史性瞬间。
固然,没有这些画面,历史仍是历史。然而,有了这些画面,历史就被赋予了更为长久的意义。
对摄影记者而言,瞬间就是一切。
而瞬间无法重复。功败垂成就取决于刹那之间,既十分残酷又充满诱惑。这,也许正是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为什么要记录历史?
因为历史时常被遗忘。
从这一点出发,新闻记者从事的工作应当被社会所理解和尊重。是他们以崇高的新闻理想、坚定的责任担当和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方式,见证历史、记录历史、解读历史,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其中,摄影记者所呈现给历史的,是一个个时代的切片,更是投射在光影之间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