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当前高考语文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

2014-06-11 07:04周小蓬马富利张斌李婕
师道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题病句命题

周小蓬+马富利+张斌+李婕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推进,高考试题现在已实行各省自主命题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全国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达16个。这种做法与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的指导思想相类,据说主要出于对地域文化差异和地方特色的考虑。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不但要体现地域文化差异和地方特色的初衷在实际上得不到实现,而且命题的质量也难以保证。笔者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研究,从高考题量与时间设置、病句题两方面谈谈当前高考语文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建议,以期为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铺路。

一、高考语文题量与时间设置存在问题研究

(一)研究对象

我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结构、考试时间设置基本相同,都通常要考:字音、词语使用准确恰当的判断;病句判断、填空、文言文(解释词句、选择对古文内容表述正确的语句、翻译、断句)、古诗词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补全名篇名句;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选答;语用题,最后一篇大作文,等等。时间设置为150分钟。在150分钟内完成题量如此大的试题是否合理?是不是考察内容越多,越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通过研究,我们对高考语文试题在题量和时间设置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存在问题

1. 试题题量过大,时间不足直接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应试化

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为例。试卷全卷共有8页,6道大题,规定时长为150分钟。

分析研究发现考生做该卷所需的默读速度平均为592.30字/分钟,由于全卷题目字数为7772个字,由此得出考生读题目所用的时间约为13.12分钟,单纯答题时间为136.88分钟。假设我们将136.88分平均分配给6道大题,每道大题答题时间大约为22.81分钟。假设除去作文所需的50分钟,其余5道大题的答题时间约为86.88分钟。那么每道大题的时间就约为17.38分钟。第一大题共四个小题,以第一小题语音题为例。按以上时间分配,第一小题的答题时间只有4.34分钟,题目中需要判断24个词语语音的正误,根据计算,最终分配并搭配每个选项的时间只有仅仅10.85秒。这个时间对于最基础的第一道题目尚可接受,但是对于其他题目时间就比较紧张了。

以第二大题中的第9小题为例: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根据上述的时间推算,该题分到每句文言文翻译的题目时间只有约1.09分钟,概括原文两个事例的时间只有2.17分钟,此处我们甚至省略了写字的时间,所以这很显然是超负荷完成题目,甚至无法完成。如此紧迫的时间限制下,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以及答题。这样的情况会导致语文教学中大量的应试教育方式涌现,让教学不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答题方法的掌握上。

2. 考题量过多,不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除了试卷前部分的题目,我们再说说作文。作文分配了50分钟的时间,除去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时间,我们把单纯写作的时间假定为40分钟。而实际情况,高考时,考生往往纯写作时间只有20~30分钟。用10分钟来完成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仅仅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时间便十分不足。

长沙市一中和长沙市雅礼中学有5名经验丰富的老师,为高考五科各写了一篇指导复习的文章。其中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中说到:“语文‘稳是命题走向的主要特点,作文要搭好基本框架。这样的命题和时间安排只能逼迫学生熟记各种文体的框架结构和各种写作素材,机械地进行合乎题意的‘拼装,为求稳中求胜,这样的做法以至于考生大多畏头畏尾,避免跑题风险,不敢打破框架,生搬硬套,使作文内容老套、形式僵化。因为如此,高考也成了机械僵化的应试行为,作文档次无法拉开。这样的情况让考生出现了套题的心理,比如写作中说套话,编造论据等情况。这些情况发生的几率就更频繁,更不容易拉开水平高的考生和水平低的考生的距离。”广州市执信中学的曾湖仙老师也曾反映:“很多作文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考场上无法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由此可见,考题量过大,无法从根本上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准。

(三)调整建议

从高校选择人才的角度看,这样面面俱全的题型有必要吗?例如字音的考查、常见词语的使用、名句的填空等,是不是一定要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呢?字音的考查与小学生、初中生的水平比较吻合,可并不一定适合对高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检测。在笔者看来,这些基础知识主要在小学、初中解决即可。其他一些“标准化”的选择题也可以不完全在高考的考试中实行,而更加应该突出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语言应用和作文这些能体现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题目。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语文考试时的负担,又可以腾出时间让考生去做更能体现语文水平的题目。

二、病句题命题存在问题研究

(一)研究对象

病句题是高考题目中的常客,然而当前高考病句命题却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

在近三年全国各地合计共52套语文高考题中,有44套题有病句判定或修改的题目,占总数的84.6%。在这44套题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判定病句能力的试卷便有38套题,占总数的86.4%。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所有的病句判定或修改题中,只有安徽卷和福建卷采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文字作为语料,其余题目都是采用数个意思上相互独立的句子作为语料。

病句题出现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辨识生活中的病句并作出修改,以促进学生在自己的口语表达与写作中使用规范的语言。可惜的是,大部分的病句修改题目远离了这个初衷。这里不妨举例说明。

(二)存在问题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当前高考命题中病句题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1. 脱离现实,“为改病句而改病句”

多数地区的高考题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判断病句的能力,大部分题目是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没有语病的句子,即学生在阅读这四个选项的同时会接触到三个错误的句子。在高考的出题方向上,教师教学和备考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高考的命题。以此推论,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判定病句的同时会大量地接触错误的句子,他们每做一道病句判定题都必须设法找出其中三个句子所存在的语病。这样的出题模式不仅缺乏出题的合理性,而且也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不符,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病句要比正确的句子少得多。所以这种命题的模式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病句修改教学和考查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不仅能判定出句子是否具有语病,而且还能发现病句的病因,并对病句进行修改,最后写出一个正确的句子,以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只考查学生判定病句的能力而不考查他们修改病句的能力,那么相当于功夫只做了一半。

2. 语料多为人为编造

2010、2011、2012这三年语文高考广东卷病句判定题中的语料,其中包括了3个正确的句子和9个病句,均没有发现这12个句子中任意一句的出处,即这些句子除了以题目的形式出现外并没有出现在其他原始的文字材料中。也就是说,这些语料都是命题者人为改造或编造的。

以2012年广东卷病句判定题C选项为例,该选项为“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较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一篇发布于2012年5月2日,题为《党报刊文称我国茶叶安全,农药残留不等于超标》的新闻,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刘新表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即使茶叶中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农药含量极低,通过饮茶摄入的农药也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产生健康风险”。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命题者是将该篇新闻中一个正确的句子改成一个病句用于考查学生。

笔者认为,人为地改造、甚至编造句子来考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没有用典范白话文中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范,另一方面,人为地造出错误的句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备考时花大部分的心思去揣摩命题者的用意和命题规律,他们也许能提高做题的分数,但却容易忽略了真正在生活中出现的病句,以致于自己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产生了病句也无法发现。

(三)调整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考中的病句题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尽量取材于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病句情况;同时,不要局限于判定病句的对错,而把试题调整为病句修改,切实提高学生修改病句、正确运用语句的能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大题病句命题
怪才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七)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八)
浅谈修改病句教学的几点思考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小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专项练习”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解析几何测试卷(B卷)
“病句城”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