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探寻领导者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创新

2014-06-10 04:55向会斌
关键词:治理能力领导者老子

向会斌

摘要:《老子》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是一部集“修身”、“齐民”、“治国”于一体的智慧宝典,提出了一系列“政善治,事善能”、“致虚极,守静笃”、“大制不割”、“自然无为”等治理思想。挖掘《老子》治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可以启迪领导者加强自我管理的修身养德、注重组织管理的“无为而治”,提升治理境界,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治理体系。

关键词:《老子》;治理能力;领导者

中图分类号: C93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5002204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著作,五千余字,字字珠玑,辞义精蕴,不仅在人生哲学上蔚为大宗,其管理智慧也被许多王朝奉为治国齐民的圭臬。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代王朝鼎盛时无不用黄老之术来治理政事[1]。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都受到《老子》行政哲学思想的孽乳。关于道家的“古之道术”,班固在探究诸子百家的源流时就有论述,“道家者……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所谓“君人南面之术”,即领导者行政治理之术。集法、术、势之大成的韩非推崇老子其人及其思想,藉以《老子》撰写了《解老》、《喻老》,这是最早研究《老子》行政思想的人。史学家司马迁也指出了道家行政之术有“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理效果。

现代社会管理已由“统治型”过渡到“治理型”,要求领导者坚持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至上,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不再是政府自上而下单向度权威,而是上下合作的网络权威。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托于《老子》而自见”,领导者可以回到传统行政文化经典《老子》中找到修己治身、经邦治国的钥匙,执古之道,以御制今之有,以此启迪领导者激活《老子》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借鉴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在民主法治化和管理人性化的进程中主动提升治理能力,逐步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修己治身,止于至善,健全行政人格

“治世”必先“正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第五十四章,以下只注章节)可见,“修己治身”是领导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点。“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领导者要修身养德,具备应有的“行政人格”,而后才能“托天下”。所谓“行政人格”,“是指党政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等公共行政主体与其他部门、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系统中所体现出的本质特征,它体现了行政主体承担义务、行使权力的资格,是公共行政主体的尊严、品格、品质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行政价值的总和。” [2]领导者作为公共组织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在公共活动实践中加强勤政和廉政的自我教育,提升自己品格和道德修养,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做到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少私寡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生之宝,重在修身。《老子》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领导者以慈爱公平、俭啬收敛、谦下不争为“人生三寶”才是一个合格的公共行政主体。“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治理百姓、敬事天地,要行俭啬厚德之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五十五章)厚德之人就像赤子一样元气充沛,内力刚强,身心和谐。“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五十九章)积德之人就会有无穷的内在力量来治理国家。

领导者要见素抱朴,不求纵情声色,不求金玉满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领导者贪图禄位,私欲满盈,就会招致灾祸,要学会知足。“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十五章)领导者要“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像圣人一样善待百姓,不藏私心。

“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章)领导者要排除一切蒙蔽心灵的私念,坚守清净,绝不妄为,治理天下绝不能轻率烦躁,否则轻则误身、重则乱国。“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二十章)要淡泊自守、质朴醇厚、遗世独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也。”(六十六章)善地,就是低洼之地,“洼则盈”(二十二章),领导者应该有像水一样谦下不争“不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水虽柔弱,但是有冲击坚硬物的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除此而外,领导者还要具有自知之明,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我骄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这样才会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全而归之”(二十二章)的修身效果。

二、经邦治国,科学管理,规范治理行为

“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二十九章)领导者治理国家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要勉强作为,不顺应自然而治理天下,就不会达到应有治理效果。“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治理国家不能实行苛政,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肆意妄为,规范治理行为。

领导者要有普遍无私的慈爱对待百姓和万物,“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七十二章)。要“常善救人”“无弃人”(二十七章),否则会造成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引起社会动乱。“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领导者若巧取豪夺,就会走上邪恶之路,就会出现田地荒芜、生灵涂炭的局面。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科学治理要做到行政质朴,言行方正。“多言数穷”(五章),政令频繁地胡作非为,就会招致祸患。风雨般的暴政定不会长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三章)好的领导者不轻易发号施令,“轻诺必寡信”(三十六章)。要“希言”(五十六章),贵言。“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十七章)领导者还要做到善言,“善言,无瑕谪”(二十七章),这样国民自然会“亲而誉之”“不知有之”(十七章);否则,“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3]治理国家就像做菜一样,“掌勺者”要掌握好火候,油盐酱醋要恰到好处才能细心“烹”好小鲜,隐喻领导者治理行为要规范有序,依法执法,政治改革要循序渐进,经济社会发展要和谐持续,顶层设计和制度落实要科学规范。

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升施政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是《老子》中领导学的本根,也是超然的治理境界。“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这里的“一”就是“道”,衍生为规律、法则、行为准则。在治理的场域中,领导者坚持自然地“天道”,行政躬行中坚持人本地“人道”,以“道”育人、以“道”御人。“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三十九章)候王得道则生存,失道则被颠覆。领导者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这里的“愚”不是愚民,而是实行符合自然规律的质朴纯正政策,就可以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的理想社会。

领导者要提升治理境界,要做到“无为而治”。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家张舜徽先生在其所著的《老子疏证》中也认为,只有从最高统治者南面术的角度,才能懂得老子所强调的“无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4]“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二十九章),“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冷静观察后科学治理,不扰乱百姓生活。“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十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领导者科学施政,国民会自我教化、自我实现物质和精神富裕,恢复淳朴的民风,这样,国家才会大治。

领导者提升施政境界还要处理和谐的国际关系,不炫耀武力,不恃强争霸。“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五十七章)。“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不得已而用之。“大军之后,必有荒年。”(三十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各国各得其所,和平共处,建立和谐世界。

四、执古御今,应时顺民,创新治理路径

《老子》中抱朴守真、大制不割、“无为而治”等治理的品质和方法对当代领导者个人管理和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管理型、計划型政府向治理型、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保持清正廉洁、以德化人,注重个人人格和言行的感召力;其次要依法行政,规范领导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第三要勤政为民,协作创新,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完善治理体系。

刘向在其《说苑·政理》篇中指出,“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5]在刘向看来,以德化人的王道才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在当今法治社会中,对德治赋予新的内涵,也对领导者个人素质、修养及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待百姓要行俭啬厚道德,抱朴守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不胡作非为,不欺压百姓。“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领导者要清正廉洁,否则也会锒铛入狱,招致灾祸。

领导者治理能力提升,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创新治理路径,加强制度引导,避免政府越位、缺位的现象,彻底清除计划经济时代“大政府,小社会”的不良行政运作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实施了多次的政府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行政体制的改革还是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在反思全能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时候,《老子》中“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和方法有重要启发意义。领导者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扮演设计师、指挥者、“掌勺者”,明确政府的角色,知道“应为”和“不应为”,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干预企业、个人“自为”的活动,达到“清净无为,顺道化民”(五章)的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政府要依法行政,勤政能政,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积极健康的环境。

领导者治理能力提升具体体现为“创造性张力”的施展,这不仅需要领导者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同时带领职能部门其他成员开拓公共服务的新路径。领导者要吸收《老子》权变管理的“自然”、“无为”方法,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从单纯重视政府管理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同作用的同时,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将事务性管理服务,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委托经营、购买服务、补贴服务等方式来实施,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推动社会融合,构筑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共同治理新格局。

注释:

(1)本文引用《老子》的文献以曹魏王弼《老子》注本为依据,部分参考帛书和楚简的研究成果,关于老子的身世和《老子》原文考证不在研究之列。即参考王弼注,楼宇烈校释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

[2]周红.行政伦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70.

[3]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00.

[4]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82:95.

[5]程翔.《说苑》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8.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领导者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智者老子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