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华
摘 要:唐代边塞诗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我们在政治学科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不可多得的重要教学资源。其中所描写的异域风情可以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神奇、美好、高雅的审美体验,是我们在政治学科教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美好的审美情趣时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 政治学科 审美功能
教育教学资源
边塞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边塞诗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将士的艰辛,或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等。检阅《全唐诗》,我们会发现,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内容最为丰富的诗歌”。比如,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就包含了边塞风光的奇异、戍边生活的苦寒、与友惜别时的依依不舍等内容。
鉴于此,笔者认为,唐代边塞诗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也应该是政治教育教学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
一、政治性和社会性
首先,边塞诗所表现的是将士们保家卫国、戍边守土的政治军事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政治军事行为,是关系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否能够正常运作的重大政治军事问题。其次,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包括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当中的各种矛盾。比如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军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戍边将士建功立业思想与思乡之情之间的矛盾、舍身报国与苟且偷生的矛盾等。边塞诗中还包括人性中共有的各种情感,比如民族情感、乡愁、爱情、亲情、友情等。再次,边塞诗所涉及的人事异常广泛、地域异常宽广。比如,边塞诗所描写的以武力抗击外寇的政治军事行为不仅牵动着朝廷中的帝王将相,也牵动着全国各地的平民百姓,唐代边塞诗亦然。既如此,唐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上述政治元素和社会元素,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实施《初中政治课程标准》之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比如,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杨炯的边塞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面临外侮需要我们戍边卫国的时候,需要我们奉献热血甚至生命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杨炯一样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危为重,投笔从戎,慷慨报国。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王维的边塞诗“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种勇武精神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边疆、建设祖国边疆、保卫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豪壮的英雄气概、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唐代边塞诗中几乎每篇都表现出豪壮的英雄气概、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比如王维的边塞诗名篇《老将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这首诗是写一位老将年少时就勇猛善战、转战沙场,虽然因为“无功”而不被朝廷重用,但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这种不计个人恩怨、老骥伏枥、雄风不减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令读者感动至深。又如王维在“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中塑造的这位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英雄气概与爱国情怀的少年游侠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浪漫气质和奋发精神同样令读者动容。
故而,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上述边塞诗,引导学生明白:豪壮的英雄气概、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道德所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格尊严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是自我生命价值在社会群体或政治集团中的具体体现,既如此,青少年学生应该尽最大努力继承和发扬上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等高尚的人文情操
唐代边塞诗中有不少是以“闺怨”“征人怨”“乡愁”等内容为主题的。比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和沈佺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等就抒写了夫妻分别时的哀怨情结。而岑参的“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颦。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和王建的“百战一生在,相逢白发生。何期得乡音,每日算归程。走马登寒垄,驱羊入废城。羌笛两三曲,人醉海西营”等则诉说了士卒久征不归的乡愁和幽怨。
此外,唐代边塞诗中还有不少是以战争的残酷或期待边境和平为主题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边境和平的期待与向往。比如张籍的“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和杜甫的《兵车行》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唐代还有边塞诗人在诗中直接提出了希望民族之间和平相处、互相友善的美好愿望。比如,常建的“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和雍淘的“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等都是这种美好愿望的具体体现。
教学时,我们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明白虽然中华民族从不畏惧任何外来侵略者,从不畏惧舍身报国,但是,中华民族更加期待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既如此,我们当代青少年更应该从小就培养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之高尚的人文情操。
四、异域风情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神奇、美好、高雅的审美体验
唐代边塞诗中有不少诗篇描绘了边塞特有的美丽壮阔、生机盎然、神奇无比的自然风景,其中有的堪称绝唱。比如,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作者对出使边塞宣慰戍边将士途中所见大漠雄奇壮观风物的素描;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则是对西部边地蔚为壮观之雪景的描绘;而岑参的“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则是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西部边陲热海的奇热和神奇。
唐代还有不少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地民族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为题材的,这类诗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高适的“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就是一幅极富边塞生活情趣的风情速写画——它生动地刻画了北方营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尚武习俗,表现了他们的生活风貌和豪放性格。他们从小尚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跃马扬鞭,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个个性格粗犷豪放,喝起酒来千盅也不觉得醉。再如岑参的“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则是以惊喜、讶异、赞赏的笔触描绘了边地独具风情的歌舞——北鋋舞,其舞姿的新鲜奇特、舞者的纷繁姿态、乐曲的雄壮浑厚等,给读者带来的是视觉与听觉上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时,我们可以借鉴上述边塞诗将祖国边陲无比美丽、无比壮阔、无比神奇、无比新奇的异域风光或异域风情之美丽画卷展现在青少年学生面前。一方面借此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美好、高雅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借此激发青少年学生对祖国边疆的无比热爱之情,激发青少年学生为建设祖国边疆、保卫祖国边疆而努力读书的豪情壮志。
参考文献
[1]顾绍炯.唐代边塞诗评论[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2]欧阳德威.唐代边塞诗与唐代民族战争——节选自 《唐代边塞诗选·前言》 [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